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urbo码中交织器的倍距变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重2自结尾序列及重2组合自结尾序列的交织变换特性,并引入交织器的倍距变换概念.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得出:s交织器中的s值对于重2自结尾序列产生的低码重分布的影响并不明显,生成多项式的周期对交织器的低倍距变换有着明显的影响.2重重2自结尾序列对低码重分布的低端没有重2自结尾序列的影响大,但随着码重的增加,码字数目的增加远大于重2自结尾序列产生的码字数目,因此,它对低码重分布的中段有着很大影响.这些结论有助于Turbo码中编码器的设计、交织器的设计以及码重分布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Turbo码是近年来信道编码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而交织器的设计对Turbo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一种Turbo码交织器性能的分析方法,并对以(7,4)汉明码为分量码,交织长度为16的(40,16)Turbo汉明码作分析,给出理论分析及采用文献〔2〕的迭代方法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的结果,由此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还表明,文献〔1〕的评价交织器性能的方法比文献〔3〕的方法更可靠,说明传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高速并行译码,LTE Turbo码采用QPP交织器.研究了QPP交织器的最大无争用特性,该特性使得LTE Turbo码译码器设计灵活,运算复杂度较低.仿真表明,与串行译码相比,并行译码损失了少量译码性能,显著提高了译码效率;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采用QPP交织器,LTE的译码性能优于HSPA.  相似文献   

4.
Turbo码中交织器的设计及其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Turbo码理论中,交织器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地位。讨论了各种交织器的性能,给出了提高线笥同余交织器有效自由距离的公式,提出了一种对称交织器的选取方法,并用SOVA算法对行列交织器,随机交织器的所选定的交织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基于距离谱的一些解释。仿真有效用提出的方法所设计的交织器具有较好的性能,且具有实现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新的不等行列交叉循环交织器,该交织器能够克服分组交织器消除相关性不彻底的缺陷,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随机交织器重置低重量输入序列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仿真结果显示:将新型交织器用于Turbo码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可以获得更好的重建图像质量,表明新型交织器具有比分组和随机交织器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一类新的Turbo码交织器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一种新型交织顺,对其完备性从数学上作了证明,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并与其它交织方案的性能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交织器实现简单,性能要好于复杂度类似的其它交织器。文章还对进一步改进本交织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Turbo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性能的信道编码.Turbo码交织器的设计是Turbo编解码器设计中的关键.分析了Turbo码对交织器的设计要求,根据m序列的伪随机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m序列生成器的交织器设计.这种交织器可以大幅降低对寄存器资源的占用,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仿真实验表明,该交织器的性能介于查表法伪随机交织器和行列交织器之间.  相似文献   

8.
闵祥国 《科技信息》2007,(16):455-457
交织器的设计直接影响Turbo码性能的优劣,是Turbo码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交织器设计的方法已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通用的设计方法。本文给出一种螺旋奇偶交织器的VHDL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Turbo码系统性能 ,并对其中的交织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随机交织器可明显改善系统性能 ,加大交织深度也有助于改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Turbo码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分析数据交织算法,并给出它的硬件描述法及FPGA实现,最后,提出了存储信道的数据编码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删截Turbo码中交织器和删截方案的综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删截是构造高码率Turbo码的主要方法,删截方案对于删截Turbo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介绍了删截Turbo码的原理,提出了交织器和删截方案相结合的综合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新的交织器以及相应的删截方案,并给出了该交织器的实现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综合设计具有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中Turbo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一具体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中采用Turbo码,并通过分析、比较,给出系统Turbo码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Turbo codes, first introduced by Berrou et al.[1],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for theirremarkable coding gains close to theoretical limits, yetadmitting a relatively simple iterative decodingtechnique[2]. Since then, abundant of fruitful results on theperformance of turbo cod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whicha distance spectrum interpretation was presented by [3]and a super trellis structure of turbo codes was derived by[4]. An analytical…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Turbo码编解码机制、探求它性能优越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Turbo码的构成编码器设计,交织深度、交织表的选择,以及解码算法对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影响;比较了其与之前流行的RS码和运用维特比译码的卷积码的性能。此外,本文还指出了Turbo码这种新思路给未来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Turbo码以其优异性能而迅速成为近年来信道编码领域的研究热点 ,因此结合 Shannon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对 Turbo性能成因给出了定性分析 ,并描述了 Turbo码误码率的联合界 ,最后给出了 Turbo码的仿真结果 ,并对其结果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推导分析了Turbo 码在Rician 信道的误码率上限,并给出了一种编码器的设计方案,最后对结果进行了仿真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Turbo码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urbo码以其优异性能而迅速成为近年来信道编码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结合Shannon有噪信道 编码定理对Turbo性能成因给出了定性分析,并描述了Turbo码误码率的联合界,最后给出了Turbo码的 仿真结果,并对其结果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Turbo codes can achieve excellent performance at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but the performance can be severely degraded if no trellis termination is employed. This paper proved that if trellis termination bits were appended to RSC1, trellis of RSC2 could be terminated by designing the interleaver properly, consequently, derived the designing condition of such self-terminated interleaver (STI). Then we presented an algorithm of implementing a kind of STI, which could terminate RSC2 as well on condition that the RSC1 was terminated. We verified the performance of STI for turbo codes by simulation,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urbo codes with STI outperformed interleavers that could not terminate RSC2 as well.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Lucent Technologies Biography: Xu Heng-ping (1974-), male, Ph. D. Research direction: channel coding, power contro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