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力  戴本忠  木钧 《中国物理 C》1996,20(10):877-884
考虑日冕区加速中相对论性粒子的扩散激波加速,结果表明:(1)粒子随时间的分布,其主要特点是随时问增加,一定能量的粒子分布迅速增加至最大后下降,并且能量越大,其最大就越向着大时间移动;(2)给出了相应的时间积分谱,它正比于具有指数截止的粒子动量的幂律.还讨论了粒子加速到高能区的条件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对1972年8月在海拔3200m高山上利用大型云室组研究甚高能核作用的数据,进行了日计数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在8月4日和8月7日两个大的太阳质子耀斑期间,事例计数率高出邻近期间日平均计数率的标准偏差三倍.其相应的初级宇宙线能量为1013eV左右.  相似文献   

3.
在本实验中,引用了一个新的特征量,相对信息熵R,研究了能量为14.6,60,200AGeV的氧离子和200AGeV的硫离子诱发核反应的产生粒子多重数分布.在目前的能区中,R近似地能量无关.R对快度窗口大小依赖的饱和性,揭示了中心区的熵集中产生.实验结果与Lund模型的FRITIOF模拟计算的预言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本实验中,引用了一个新的特征量,相对信息熵R,研究了能量为14.6,60,200AGeV的氧离子和200AGeV的硫离子诱发核反应的产生粒子多重数分布.在目前的能区中,R近似地能量无关.R对快度窗口大小依赖的饱和性,揭示了中心区的熵集中产生.实验结果与Lund模型的FRITIOF模拟计算的预言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Learmonth等地面台站和Wind/WAVES, STEREO/SWAVES等卫星射电观测资料,筛选了第24个太阳活动周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82个米波-十米百米波(meter-decahectometric, M-DH)、十米-百米波(deca-hectometric, DH)Ⅱ型射电暴事件,其中39个射电增强事件和43个非射电增强事件.研究结果显示:1)射电增强事件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速度、质量、动能和耀斑等级普遍高于无射电增强事件的;无论有无射电增强,产生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事件的CME速度、质量和动能均明显大于无SEP事件的CME. 2)特征时间分析显示高能粒子起始释放时间普遍早于射电增强开始时间,由此表明射电增强不是导致高能粒子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 3)无论有无射电增强,SEP事件伴随的Ⅱ型射电暴开始高度略低于无SEP事件的;而Ⅱ型射电暴结束高度,产生SEP的事件明显高于无SEP的事件;伴随射电增强的Ⅱ型射电暴结束高度显著大于无射电增强事件,即表明...  相似文献   

6.
用羊八井太阳宇宙线探测装置对太阳耀斑中子的初步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八井的地理优势特别适合于对太阳耀斑中子的观测.中日双方合作在羊八井建造了太阳中子望远镜和中子监测器,准备在第23太阳活动周的峰年到来之际,对太阳耀斑中子进行观测.设备于1998年10月开始采集数据,并在1998年11月28日观察到伴随一次X3.3级耀斑的计数超出.本文报道初步的探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Wind,STEREO等卫星联合观测资料,选取第24太阳活动周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共计273个II型射电暴事件,按起始-结束频率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类II型射电暴观测特性差异及其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与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  相似文献   

8.
第28届国际宇宙线会议上有报道称,在2000年7月14日的GLE事件中观察到了一个与耀斑时间吻合的μ子超出信号.这个μ子超出信号很可能是由这次耀斑产生的太阳高能质子引起的.为了估计到达大气顶部太阳质子的能量和流强上限,本文针对该文章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从大气顶部太阳质子束到探测器测到次级μ子的全部过程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相应于这个μ子超出信号的高能太阳质子能量大于40GeV.在太阳质子能谱服从指数为-6的幂律谱的假设下,在90%的置信度下,这次事件中能量大于40GeV的质子流强上限为5.1×10-3/(cm2·sr·s).  相似文献   

9.
黄光力 《物理》2019,48(4):219-226
与大多以光学波段为主的耀斑研究不同的是,作者拟以射电微波(厘米波段)的频谱和成像观测为主及相应的辐射机制研究太阳活动的基本单元——耀斑环及其物理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特别是中国研制的具有国际最高的时间、空间和频率分辨率的射电日像仪(MUSER)已投入运行,文章将为推动该设备即将开展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工具。此外,文中也加入了与射电微波辐射密切相关的X射线、紫外和光学波段的研究,符合太阳物理乃至整个天体物理多波段研究的大趋势。文章集中介绍作者最具特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给出基本物理思想和概念、主要结论和代表性插图,对相应的理论推导、观测数据处理等细节,读者可根据需要参阅对应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0.
霍安祥  况浩怀 《中国物理 C》1996,20(12):1068-1072
近年来,在太阳大耀班期间,由地面中子记录装置及地下不同深度μ子记录器记录到宇宙线粒子的短期增长(GLE)现象,其能量范围已达几百GeV,甚至可达TeV能区.本文讨论了TeV能区的增长现象可能是银河宇宙线部分粒子获得再加速,由于宇宙线粒子能谱很陡,几百GeV的再加速能量能使TeV以上能区宇宙线流强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1.
王海桥  蔡勖 《中国物理 C》1994,18(3):235-238
考虑到核碰撞几何,我们推导出高能诱发核反应中二阶阶乘矩与参加反应核子数涨落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高能碰撞的射弹碎裂区,强子-核反应末态粒子的间歇性质决定于其强子-强子子过程的间歇特征;而在靶碎裂区,它却主要依赖于参加反应核子数的涨落.推广到核-核反应(B<相似文献   

12.
分析怀柔宇宙线EAS阵列在1991年6月份的计数率,数据表明在6月15日的太阳X12/3B级大耀斑后的GLE事件持续期间,TeV能区的宇宙线强度在25min内比通常有将近4a的超出,增强过程持续约25min.  相似文献   

13.
西藏羊八井位于东经90.53°, 北纬30.11°, 海拔4310m, 垂直地磁截止刚度14.1GV. 2005年1月20日羊八井太阳中子望远镜和中子监测器探测到与X7.1/2b太阳耀斑相关的GLE事件, 其中太阳中子望远镜能量>40MeV的能道在5min(07:00—07:05UT)和20min(07:00—07:20UT)的时间间隔内计数率增长的统计显著性分别是3.7σ和6.0σ, 同时羊八井中子监测器也探测到计数率的增长,初始时间为06:51—06:52UT. 观测表明在这次GLE事件中太阳质子可被加速到能量大于10GeV.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国散裂中子源提供的宽能谱中子束流,开展14 nm FinFET工艺和65 nm平面工艺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中子单粒子翻转对比研究,发现相比于65 nm器件,14 nm FinFET器件的大气中子单粒子翻转截面下降至约1/40,而多位翻转比例从2.2%增大至7.6%,源于14 nm FinFET器件灵敏区尺寸(80 nm×30 nm×45 nm)、间距和临界电荷(0.05 fC)的减小.不同于65 nm器件对热中子免疫的现象,14 nm FinFET器件中M0附近10B元素的使用导致其表现出一定的热中子敏感性.进一步的中子输运仿真结果表明,高能中子在器件灵敏区中产生的大量的射程长、LET值大的高Z二次粒子是多位翻转的产生诱因,而单粒子翻转主要来自于p,He,Si等轻离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兰州量子分子动力学(LQMD) 模型,系统研究了低能反质子引起的核反应中原子核碎裂机制和粒子产生。在LQMD输运模型中,考虑了反重子-重子、重子-重子和介子-重子碰撞可能产生的弹性散射、湮灭反应、电荷交换和非弹性散射。发展了并合模型,用于相空间构造初级碎片产生。处于激发态的碎片退激是基于统计模型描述。研究结果说明超子主要是由于奇异性交换产生;重碎片裂变会导致中等质量区域碎片产额增加;反质子引起的核反应有利于产生s=-2 和s=1 奇特超核,并给出了产生截面。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anzhou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LQMD) transport model, the nuclear fragmentation and particle production induced by low-energy antiprot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oroughly. Production of strange particles in the antiproton induced nuclear reactions is modeled within the LQMD model, in which all possible reaction channels such as elastic scattering, annihilation, charge exchange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in antibaryon-baryon, baryon-baryon and mesonbaryon collisions have been included. A coalescence approach is developed for constructing the primary fragments in phase space. The secondary decay process of the fragments is described by the well-known statistical code.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angeness exchange reactions dominate the hyperon production. A bump structure in the domain of intermediate mass for heavy targets appears ow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fission fragments. It has advantage to produce heavier hyperfragments and hypernuclides with strangeness s = -2 (double-Λ fragments) and s = 1 (Λ-fragments) in antiproton induced reactions. The production cross sections are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