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孢唑酮对CTAB胶束结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少华  钱俊红  郭荣 《物理化学学报》2003,19(12):1127-1132
应用电导法和荧光法测定了头孢唑酮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第一cmc1、第二cmc2、胶束聚集数及体系粘度的影响,测定了头孢唑酮在CTAB胶束中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头孢唑酮的加入使得CTAB胶束的第一cmc和第二cmc均上升,胶束的聚集数和体系的粘度降低.上述结果与头孢唑酮和CTAB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在CTAB胶束相和水连续相的分配有关.  相似文献   

2.
甲苯胺蓝在SDS胶束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玻碳电极上研究了甲苯胺蓝(TB)及其在SDS胶束中的电化学行为,并与其直接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TB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2电子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通过介质pH对TB电极反应过程影响的研究,确定在pH<4.2,4.25.9时,参与电极过程的质子数分别为3,2和1,同时给出了TB解离常数K1与K2分别为1.68×10-5和1.93×10-6。在浓度分别为0.05mol.dm-3和0.1mol.dm-3PBS缓冲溶液中,TB在SDS浓度接近其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时,其还原峰电流(Ipc)和还原峰电位(Epc)随SD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和负移。在大于CMC浓度时,其还原峰电流(Ipc)和还原峰电位(Epc)随SDS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和正移,之后出现了一个平台段。同时还测定了TB及其在胶束体系中的扩散系数D及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f,并对SDS胶束对TB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TritcnⅩ-100为例,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表面张力法、浊点法等手段,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F)的相互作用。证明在β-CD和NSF的混合液中,当NSF的浓度小于或近于其CMC时,两者形式1:1包合物,大于CMC时,形成两者的混合胶束。经初步探讨,认为由于β-D对NSF的包合作用,使B-CD的内腔的极性降低,增强了与显色络合物的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混合胶束中显色剂的分配系数增大,可能是β-CD-NSF对显色反应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青霉素钾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cmc、CTAB胶束聚集数和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霉素钾(Pen K)的加入使得CTAB胶束的第一cmc、第二cmc上升;CTAB球形胶束的聚集数下降,扩散系数增加;CTAB棒状胶束的聚集数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5.
用表面张力法及紫外光谱研究了β-CD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N-101(TN)的包结体系.结果表明, TN的表面张力值及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随β-CD浓度增加而增大,由于实验数据与所构建的1∶ 1包结的数学模型完全相符,由此推测β-CD与TN形成1∶ 1包结物.运用这一数学模型计算了TN与β-CD体系的包结平衡常数Ka(298 K),结果表明Ka值与β-CD浓度成正比.通过Ka值还计算了包结体系自由能变化.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β-CD浓度较小时, TN 的疏水链优先进入β-CD内腔,而β-CD浓度较大时, TN 的苯环部分也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6.
孔雀绿与CTAB胶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荣  刘薇娅  范国康 《物理化学学报》2001,17(12):1062-1066
以CTAB胶束模拟生命体系,用UV-Vis和荧光光谱等技术研究了孔雀绿与CTAB胶束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孔雀绿自发地定位于CTAB胶束栅栏层,使得胶束聚集数增加,胶束的微环境极性I1/I3下降.孔雀绿与CTAB胶束之间的结合常数K和孔雀绿在胶束相与水连续相之间的分配系数KD均随孔雀绿浓度增加而降低,表明孔雀绿与CTAB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孔雀绿浓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滴定量热法研究萃取有机相中反向胶束的形成,分别测定P204(钠)-仲辛醇-煤油体系和季铵盐-仲辛醇-煤油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和胶束形成常数等,并讨论了胶束的形成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H_2O和CTAC+β-环糊精(β-CD) +H_2O体系在298.15K时的电导和密度,计算了一系列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如临界胶 束浓度、胶束离解主工、CTAC分子碳链从β-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转移自由能、 CTAC的标准偏摩尔体积以及CTAC和β-CD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和包络常数等,结 果表明,β-CD对CTAC的胶束化有较显蓍的影响,由于CTAC的疏水碳链被β-CD空腔 包络,CTAC的热力学活度降低,削弱了其胶束的生成,但是,β-CD及其包络物基 本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络物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 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 络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CTAC分子碳 链进入β-CD疏水空腔的CH_2基团的数目,从另一方面证明β-CD与CTAC分子形成了 包络物,当β-CD的浓度较高时,包络物的计量比为2∶1。  相似文献   

9.
通过预聚体法合成了水性阳-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CPUS),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表面张力仪、稳态流变分析及荧光光谱法等系统研究了阳离子亲水扩链剂N-甲基二乙醇胺(MDEA)用量对CPUS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流变性、胶束的尺寸、微极性和聚集行为的影响.TEM表明,CPUS胶束呈球形核壳结构.随着MDEA含量的增加,CPUS水溶液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先减小后增大,其最低值分别为39.54 m N/m和1.99 g/L,胶束的平均粒径和分布系数逐渐减小.当浓度低于CMC时,光散射强度较低且变化缓慢,当浓度高于CMC时,光散射强度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胶束聚集数逐渐增加.随着MDEA含量的增加,乳液黏度增加,胶束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假塑行为增强.荧光光谱法表明随CPUS浓度增加,I1/I3值从1.8降低到1.3,I338/I334值从0.5升高到1.7,表明疏水基团聚集形成疏水微区,芘分子从水相极性环境转移到胶束疏水内核.随着MDEA含量的增加,胶束微极性和形成难度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于亚明  高保娇  江立鼎 《化学学报》2006,64(18):1859-1864
对两种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 NaAMC14S; 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磺酸钠, NaAMC12S)的化学结构与胶束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NaAMC14S, NaAMC12S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水中的溶解度, 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环法)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胶束聚集数与本征胶束聚集数. 实验结果表明, 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 由于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分子中具有两个亲水头基, 在水中的溶解性能较强, 故具有较低的Krafft温度; 在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低, 故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差, 即表面活性差; 疏水缔合的胶团较为疏松, 故聚集数很小; 胶束内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较弱, 故临界胶束浓度CMC较高.  相似文献   

11.
Gemini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聚集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森  程发  郑宝江  于九皋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10):1245-1248
合成了一种Gemini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和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与传统的单基表面活性剂相比,其临界胶束浓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具有突出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效率;研究了该种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于胶束聚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胶束聚集数出现了一个极大值,同时观察到液晶微相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徐绍深  杜淼  宋义虎  吴子良  郑强 《高分子学报》2020,(4):403-410,I0005
表面活性剂会影响聚乙烯醇(PVA)分子间及分子内氢键形成,进而改变其水溶液的流变响应.本文在确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PVA亚浓水溶液中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和临界胶束浓度(CMCP)基础上,考察了SDS对PVA亚浓溶液(10 wt%)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浓度SDScsur对PVA水溶液稳态流变行为的影响差异较大:(1)当csur CMCP,随着csur增加,胶束起物理交联点作用,ηa增大,复合溶液的动态储能模量亦显著增大.加入SDS后,PVA体系内结合水的数目降低,但当csur> CMC后,结合水的数目几乎不变,黏流活化能也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规律.与稀溶液相比,SDS对PVA亚浓溶液的降黏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SDS胶束对孔雀绿褪色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而活性剂胶束和预胶束对孔雀绿褪色可逆反应的影响,建立了1-1型可逆反应的胶束催化模型和预胶束催化模型,获得了胶束相中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和预胶束的平均聚集数.结果表明,SDS胶束和预胶束对正反应有禁阻作用,而对逆反应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电导法考查温度和盐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研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拟相分离模型求得胶束化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体系电导活化能随温度和SDS浓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DS的CMC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减小。在热力学上SDS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在动力学上,SDS溶液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通过电导活化能信息可揭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表面张力法,苯红紫可见光吸收法测定L64,AE32,AP221等三种不同结构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的临界胶束形成浓度CMC,发现L64与AE32在低浓度下形成单分子胶束,在高浓度下形成聚集胶束。AP221则只在较低的浓度下形成聚集胶束。不同温度下CMC的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对L64形成单分子胶束的CMC影响较小,而聚集胶束的浓度则随着温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后者胶束形成热ΔH较高,为140.6kJ/mol。  相似文献   

16.
SDS和CTAB水溶中胶束扩散系数及第一、第二CMC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无探针条件下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不同形状SDS和CTAB胶束的扩散系数,进而得到第一CMC和第二CMC(SDS:第一CMC和第二CMC分别为8.0×10-3和5.6×10-2mol·L-1;CTAB:第一CMC和第二CMC分别为8.9×10-4和2.1×10-2mol·L-1).此法为表面活性剂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特别是为第二CMC测定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探针技术,根据芘的第一振动峰I1(373 nm)与第三振动峰I3(384 nm)荧光强度的比值(I1/I3)随乳化剂浓度的变化,对十二烷基磺酸钠(AS)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π-10)复配乳化剂的CMC值进行了测定,并与十二烷基磺酸钠(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π-10)的CMC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CMC介于两者之间.以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法测定了不同比例复配乳化剂的胶束聚集数,实验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浓度为4—9倍CMC时,测定的胶束聚集数随复配乳化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且Oπ-10:AS<2:1时,随着复合乳化剂中Oπ-10比例的增大,复配乳化剂胶束聚集数增大.利用芘的I1/I3值,结合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复配乳化剂的聚集行为对硅丙乳液聚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董姝丽  徐桂英 《化学学报》2004,62(7):674-679
应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研究了单长链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相互作用.DLS测定结果表明:SDS在水中形成动力学半径约为61 nm的胶束聚集体,PVP在水中卷曲成动力学半径约为12 nm的线圈,DLS确定的SDS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4×10-3 mol·L-1, PVP-SDS具有强的相互作用,PVP分子缠绕在SDS胶束聚集体的周围,屏蔽了SDS胶束聚集体表面碳氢基团与连续水相的接触;ESR结果表明:自由基探针5-doxyl stearic acid在SDS形成胶束聚集体后,从一个较强极性的连续相转变到较小极性的胶束聚集体内核中,胶束聚集体内核的微粘度较纯水的大,SDS与PVP复合聚集体的微观粘度较SDS胶束溶液的大,ESR确定SDS的cmc为6.8×10-3 mol·L-1.  相似文献   

19.
贺国旭  张丽  李光 《化学研究》2011,22(2):68-71,74
在40℃时利用电导法测定了无机盐NaCl、KCl、CuCl2、ZnSO4、Fe(NO3)3及AlCl3对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并推导了表示无机盐浓度和SDS溶液CMC值之间关系的线性方程.结果表明,随着各种无机盐浓度的增加,SDS溶液的CMC值降低,且不同价态的金属无机盐对SDS溶液...  相似文献   

20.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4种具有支链结构的Guerbet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胶团的聚集数.结果表明,用稳态荧光探针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数值与表面张力法相差不大.结合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和胶束聚集数的变化规律,推测了这类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聚集体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