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超薄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树枝状化合物因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均一的分布和多而密且可修饰性强的外官能团,使之作为结构单元进行自组装形成具有特色的超薄膜。Regen等利用整代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分子的胺端基,将其沉积到用Pt^2 离子活化的表面,重复这一过程即得到多层膜。Crook等首先报道了以共价键结合的树状分子膜,这种膜是将PAMAM树状分子的胺端基与巯基十一烷酸组成的单层膜作用生成酰胺键而形成的。Tsukruk等将表面分别带正负电荷的PAMAM树状分子在硅表面进行层状沉积形成超薄膜。研究显示,以树状分子为结构单元经自组装形成的膜具有潜在的用途前景,如作为化学探感器、多相催化剂、滤光片或光学器件基材等。  相似文献   

2.
树形大分子的自组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共价的分子间作用力或超分子相互作用,可用于树枝直接自组装,或将树枝环绕在以某一中心核作模板的分子周围,最终形成树形大分子。另外,树形大分子自组装,可得到高度有序的液晶聚集体和单层膜,也可增加其它有机物的溶解性。综述了树形大分子的自组装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近几年发展的用于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功能膜的三种逐层(LBL)自组装技术与制备方法,酰胺化反应自组装技术、生物分子的特异识别自组装技术、分子沉积自组装技术;同时总结了自组装功能膜的结构、特性的表征方法,主要有AFM、TEM、循环伏安法、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UV/VIS、XPS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自组装超薄膜: 从纳米层状构筑到功能组装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总结了一种新型的超薄膜自组装技术-交替沉积组装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对成膜推动力、生物分子的层状组装、无机/有机杂化结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层状组装、超薄膜化学修饰电极、层间化学反应及非平衡基底上的层状构筑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胶原是人类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在体内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D带的纤维结构,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胶原蛋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性、低免疫性等特点,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人们发现,通过合理调控外界环境,胶原蛋白在体外能自组装形成有序的超分子聚集结构,胶原蛋白在体外的自组装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括了胶原的自组装机理、外界环境条件对胶原自组装的影响以及胶原自组装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了酶,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大分子膜在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高效催化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自组装成膜技术制备TiO2薄膜的XPS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组装成膜技术制备里TiO2薄膜,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自组装膜及其氧化膜和淀积的TiO2薄膜,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成功地组装在玻璃基片上,足够长时间的氧化对使端基(-SH)完全氧化为磺酸基,淀积在基片上的TiO2膜牢固性好,平均膜厚在10nm.淀积膜中的钛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氧化态,不同的酸度影响TiO2的淀积效果  相似文献   

8.
纳米自组装聚电解质超薄多层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在溶液中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超薄多层膜,这种膜的结构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控制。就其复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大分子自组装特性计算机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学进展》2004,16(3):431-437
包括表面活性剂在内的大分子在溶液中可以形成聚集体的特性,使其在工业和生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其自组装特性对生命体内两亲大分子的聚集行为以及生物矿化和仿生合成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分子热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角度,对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大分子自组装特性计算机模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展望了对大分子溶液体系理论模拟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袁建军  翟锦  江雷 《化学进展》2004,16(4):500-507
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特定分子设计的有机大分子导向下的无机纳米粒子的分级有序自组装.可以有效导向无机纳米粒子组织的有机大分子主要包括合成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前者如具有氢键识别功能的大分子、聚电解质、嵌段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后者如DNA、糖类以及蛋白质.所涉及的无机纳米粒子通常需要通过单层修饰使之与特定的大分子具有识别功能,或者设计表面带有正或负电荷使之与带有负或正电荷的大分子相互识别.该领域的研究在先进功能材料及仿生材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董襄朝 《结构化学》2001,20(4):245-248
综述了低温X射线晶体衍射法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发展与应用,介绍了在数据收集中的急速降温,冷冻防护剂的使用和载晶技术, 以及低温X射线晶体衍射法应用于测定生物反应中间体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磺化poss的合成及其与聚电解质的组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层组装;聚倍半硅氧烷(poss);聚电解质;复合多层膜  相似文献   

13.
Al2O3透明陶瓷薄膜的制备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2O3透明陶瓷薄膜的制备与结构研究苏春辉*端木庆铎王艳隋智通(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材料系长春130022)(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沈阳)关键词Al2O3,透明陶瓷,薄膜,制备,结构1997-03-25收稿,1997-09-01修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相似文献   

14.
半导体硅上电沉积Ni-Pd-P薄膜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泳  姚素薇 《应用化学》1999,16(1):16-20
采用控电位的沉积方式在半导体硅上制备出NiPdP薄膜,结果表明镀液中H3PO3含量的增加对P、Ni的析出有促进作用,对Pd的析出有抑制作用.随pH值的升高,镍含量不断升高,Pd、P含量不断下降.P含量对薄膜内应力有很大影响,含P质量分数为149%的NiPdP镀层表面上有许多裂缝,当P含量增加到261%时,镀层表面的裂缝已基本消失,继续增加P含量到350%时,裂缝完全消失.NiPdP镀层的结构与其组成密切相关,P含量小于200%的NiPdP镀层形成的是面心立方结构的固溶体.P含量大于400%的薄膜为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线性多层膜的电荷分区互补理论,基于该理论建立了表面电荷密度、诱导电荷、聚电解质的吸附量和形态、膜内电荷存在形态之间的半经验数学模型。提出了计算膜内聚苯乙烯磺酸钠(PSSS)与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的离子化率和电荷诱导效应的方法,讨论了处于最外层和次外层聚电解质的离子化率的不同及其与聚电解质强弱的关系。该方法比红外光谱法和光电子能谱法更简便,可用于研究所有聚电解质的离子化率。  相似文献   

16.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衬底和沉积速率对气相沉积在聚乙烯醇缩甲醛衬底上的Pd膜显微结构的影响,当衬底温度由高到低改变时,Pd膜结构由紧密岛向分形渐变,在233-253K时Pd膜具有分形结构,用Sandbox方法测量了其分维数,在相同温度的衬底上,沉积速率不同时,基分形的图样不同,研究表明,上述分形结构是稳定的,利用有边缘扩散的DLA模型了这些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表征自组装多层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电化交流阻抗技术对一种新型电极表面修饰的自组装多层膜进行表征,通过阻抗谱分析,得出电荷传递电阻和双电层电容与膜层数的关系,证明该多层膜随数增加具有均匀增长,结构致密等特性.  相似文献   

18.
凌剑  丛日敏 《化学学报》2008,66(18):2070-2074
制备了表面带负电荷的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并以其为阴离子, 以聚二甲基二丙烯基氯化铵(PDDA)为聚阳离子自组装制备了光致发光(PL)超薄膜. 对膜的生长均匀性、表面平整性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发现膜的UV-Vis吸收强度和PL强度随层数增加呈线性增大, 表明每层膜均匀生长; AFM照片表明单个复合层膜非常平整, 10层膜仍具有良好的平整度, 并发出明亮的蓝绿色光.  相似文献   

19.
郭明雨  江明 《化学进展》2007,19(4):557-566
本文综述了基于环糊精包结络合作用的大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包括:(1) 线型、梳型、多臂星型或超支化聚合物与环糊精或其二聚体自组装形成多聚轮烷(分子项链)、多聚准轮烷、双多聚(准)轮烷、分子管、双分子管、超分子凝胶及其应用;(2)桥联环糊精与桥联客体分子自组装制备线型或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3)温度、pH值、光及客体分子刺激响应智能体系; (4) 通过亲水性的环糊精线型均聚物与含金刚烷的疏水性聚合物之间的包结络合作用来制备高分子胶束及其空心球等。  相似文献   

20.
张莉  王聪  祝丽娜 《化学学报》2009,67(18):2095-2101
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将聚烯丙胺盐酸盐(PAH)和四氯合钯酸根离子( )交替沉积在基底上, 然后用硼氢化钠还原, 构筑了含钯纳米粒子的PAH/Pd纳米复合薄膜.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循环伏安(CV)等手段对复合膜的组装、成分、微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FESEM图形显示膜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 膜上生成了粒径在50~100 nm 范围的钯纳米粒子; UV-Vis结果显示多层膜在特征吸收峰处的吸光度数值随膜双层数增加逐渐增大,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表明多层膜是均匀组装的; XPS结果证实了复合膜上有Pd生成, CV结果说明复合薄膜对尿酸的氧化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 有望用于电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