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不同温度时,血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荧光猝灭光谱行为,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曲线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小;根据F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结合位点r=4.36,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Van der Waals力,HP进入了HSA的疏水腔。  相似文献   

2.
血卟啉衍生物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血卟啉衍生物(HPD)与血红蛋白(Hb)结合反应的荧光猝灭光谱行为。证实由于非辐射能量转换机制,HPD对Hb有较强的荧光猝灭能力。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曲线,计算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大,并获得相关结合常量和热力学参数。根据F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临界结合位点R0=3.22 nm。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在pH9.50含0.01mol/LKCl的硼砂缓冲溶液中,人血清白蛋白(HSA)与水杨酸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两者的荧光谱发生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得这一反应的解离常数。  相似文献   

4.
利福平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不仅是构成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对于蛋白质的探索是最复杂的课题之一。 以荧光光谱为手段,文章研究了药物利福平(Rifampicin capsul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测量发现利福平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2.567 nm, 临界距离R0为2.433 nm。利福平-HSA的Lineweaver-Burk猝灭曲线的离解常数Kd=19.42×10-6 mol·L-1且结合常数Ks=5.149×104 L·mol-1。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巯嘌呤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定了硫唑嘌呤与HSA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为:4.13×106L/mol.结合位点数n为1-2.运用Baster偶极与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硫唑嘌呤与HSA结合距离为r=2.59nm.并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硫唑嘌呤对HSA构像的影响,证实了硫唑嘌呤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6.
叶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温度下的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叶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人血清白蛋白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机制。通过计算得到人血清蛋白与叶酸在17和37 ℃下静态猝灭的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7.396 6×104和7.2652×104 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7.50×104和1.98×105 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根据Fö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出给体(HSA)与受体(叶酸)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1.77和0.052 65 nm,并结合热力学参数说明了叶酸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静电引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叶酸的相互作用中HSA的构象变化,发现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说明叶酸分子进入了人血清白蛋白的疏水腔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谱法研究了嘌呤与血卟啉及金属血卟啉的作用情况,并对影响因素(酸度和离子强度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pH 11.2 的Kolthoff缓冲溶液中,嘌呤有很强的荧光峰,且血卟啉及金属血卟啉对嘌呤有明显的识别作用,结合常数在104~105, 结合比均为1∶1。金属血卟啉的结合常数:KNi(Ⅱ)-HPKCo(Ⅱ)-HPKZn(Ⅱ)-HPKCu(Ⅱ)-HP,同时对识别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点和三点作用模式的识别机理。  相似文献   

8.
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0.1 mol·L-1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BSA的内源荧光猝灭,尼古丁和B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B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细胞之一,pH是影响其结构功能的重要因素。 结合人血液中存在血清白蛋白,且可能会对红细胞起作用的特点,在模拟人体内血液中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摩尔比值的条件下,研究pH协同血清白蛋白对单个活态人红细胞的形态,细胞膜变形能力及胞内血红蛋白结构变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pH下,红细胞的表面形态、 膜变形能力的变化规律与其胞内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有关:在pH 4.14,4.76,10.18时,红细胞胞内血红蛋白螺旋结构的减少、 疏水性氨基酸的暴露,血红素珠蛋白结合状态的改变,影响了血红蛋白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红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形态、 膜变形能力与正常值相比,变化结果显著。 而在pH 6.51和7.80下,血红蛋白的拉曼谱结果并未发现有上述变化情况,胞内血红蛋白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红细胞的形态、 膜变形能力也接近于正常值。 在pH 5.49和8.76下,红细胞的表面形态和膜变形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差,但其胞内血红蛋白的结构并没有改变,提示红细胞的形态和变形能力的改变可能是可逆的。 结果表明,pH协同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下,血清白蛋白能对红细胞起保护作用,增强红细胞调节、 缓冲环境pH变化的能力。 研究结果全面地揭示了在模拟人体内血液中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摩尔比值的情况下,红细胞结构功能的变化情况,不仅有助于阐明红细胞在有关生理、 病理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而且对其临床表现与有关防治对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光谱法研究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染料木素与H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1.00×106(27 ℃),1.66×106(37 ℃)和5.25×106(47 ℃)。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染料木素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59 nm(27 ℃),2.65 nm(37 ℃)和2.90 nm(47 ℃)。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染料木素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头孢噻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光谱技术研究人血清蛋白(HSA)与头孢噻肟(CTX)分子间结合作用机制, 头孢噻肟与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由Lineweave-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了该反应的解离常数Kd=1.22×10-4,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头孢噻肟对人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确定了头孢噻肟与人血清白蛋白以疏水作用为主。认为头孢噻肟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与药物结构有关;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效力与能量转移效率和解离常数有关。同步荧光技术考察头孢噻肟对人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光谱方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头孢哌酮 (CPZ)分子间结合作用机制,头孢哌酮与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由Lineweave-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了该反应的解离常数(15 ℃)Kd=1.10×10-4,(37 ℃)Kd=0.85×10-4。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确定了头孢哌酮与人血清白蛋白以静电作用为主。认为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与药物结构有关;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效力与能量转移效率和解离常数有关。同步荧光技术考察头孢哌酮对人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头孢克罗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光谱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 (HSA)与头孢克罗分子间结合作用机制。由Lineweave 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该反应的解离常数 Kd =1 2 2× 10 -4,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头孢克罗对人血清白蛋白物象的影响。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得到给体 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头孢克罗与人血清白蛋白以疏水作用为主。抗生素效力与能量转移效率和解离常数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人血清白蛋白与3-氨甲基吡啶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测量人血清白蛋白和一种新型仿生配基3-氨甲基吡啶与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拉曼光谱。Raman光谱表明3-氨甲基吡啶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导致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及其结构的变化。人血清白蛋白的主链构象主要是α-螺旋结构,3-氨甲基吡啶结合不改变其二级结构,但二硫键的构象产生改变,唯一的色氨酸残基外环境由亲水变为疏水,酪氨酸所处的外环境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将经典光谱法与内滤光校正、取代实验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相结合,较全面地研究了多西环素(D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测得在298和310 K时,DC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73×105和0.74×105 L·mol-1,二者有一个结合位点,表明DC与HSA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根据Vant’Hoff公式计算的热力学参数(ΔH=-83.55 kJ·mol-1,ΔS=-176.31 J·mol-1·K-1)表明,两者间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ster能量转移定律求得DC与HSA的Trp-214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98 nm。取代反应结果表明,DC键合在HSA的亚域IIA内。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DC使HSA疏水性增加,改变了HSA的构象。DC与HSA作用前后红外光谱二级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C能使HSA结构松散。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表明DC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等键合在HSA的亚域IIA疏水腔中,结合距离与光谱法计算结果相近。实验结果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6.
氟罗沙星(FLRX) 是一种含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有关它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特别是对HSA二级结构的影响及内滤光(影响荧光数据的准确性)校正的研究报道较少。采用多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探究了FLRX 与H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FLRX对HSA的猝灭是由于形成结合常数在105 L·mol-1水平上的1∶1 FLRX-HSA基态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作用。由Van’t Hoff方程确定的FLRX与HSA结合过程中的ΔH=-107.99 kJ·mol-1和ΔS=-240.99 J·mol-1·K-1,表明FLRX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静态猝灭过程所产生的中间复合物使HSA的构象发生改变。通过对HSA与FLRX作用前后红外光谱酰胺Ⅰ带进行傅里叶去卷积和分峰拟合,获得代表HSA二级结构的不同子峰,对各子峰进行二级结构归属,根据各子峰的积分面积计算出各二级结构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FLRX与HSA结合后,α-螺旋从51.5%减小到33.2%,β-折叠从30.3%减小到20.7%,β-转角从15.6%增加到33.6%。取代实验显示FLRX与HSA的结合位点在HSA的site Ⅰ(亚域ⅡA)。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FLRX可以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力很好的结合在亚域ⅡA的疏水腔中。实验获得的可信数据将有助于阐明FLRX与HSA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理解FLRX在储运过程中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光谱法研究FCLA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活性氧的检测非常重要。海萤荧光素类似物FCLA是检测单态氧(1O2)和超氧阴离子(O-2)的一种高灵敏的化学发光探针。文章用光谱法研究了FCL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发现FCLA对HSA的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了FCLA与HSA的结合位点数。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二者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 从而证实了它们的结合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阐明了由于能量转移所导致的HSA荧光的猝灭及FCLA荧光的产生机理。通过光谱法对FCLA与HSA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阐明FCLA的运输过程及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对实现利用探针在体检测活性氧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药物动力分析、体内药物转运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稀土La(Ⅲ)、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La(Ⅲ)和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a(Ⅲ)和Nd(Ⅲ)离子能配位诱导BSA,使其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芳杂环疏水基团外露,在280 nm处的吸收增强而表现出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La(Ⅲ)和Nd(Ⅲ)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