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白色的[Bu^tSAg]nPPh3溶于CS2中, 析出桔黄色晶体. 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其结构为(PPh3)2Ag(S2CSBu^t). 发现了一个CS2在Ag-S键中的插入反应. 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晶体在120-130℃失去CS2. 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a=10.571(1), b=13.638(3), c=14.391(3)A, α=88.75(2), β=72.84(1), γ=80.58(1)°, V=1954.9A^3, Dc=1.36g/cm^3, Dm=1.36g/cm^3, Z=2. 3572个衍射点参与修正, R=0.045, Rw=0.043, Ag原子以变形四面体与硫代黄原酸配体Bu^tS-CS2的两个S原子及两个PPh3的P原子配位. 插入反应形成的CS3基团基本上共面, 其C-S键长比CS2中的键长明显加长, 而比单键的C-S键长要短, 并在红外光谱上出现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3.
杨军  黄德建  李广年  张良辅 《化学学报》1993,51(12):1145-1150
本文合成了含磷硫杂配位原子配体的Pt金属有机配合物,并对PtCl~2[Ph~2P(CH~2)~2SCH~3]配合物进行了晶体和分子结构测定,研究了这些Pt 金属配合物对苯的C-H键的活化作用,考察了对苯的光羰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4.
白色的[Bu^tSAg]nPPh3溶于CS2中, 析出桔黄色晶体. 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其结构为(PPh3)2Ag(S2CSBu^t). 发现了一个CS2在Ag-S键中的插入反应. 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晶体在120-130℃失去CS2. 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a=10.571(1), b=13.638(3), c=14.391(3)A, α=88.75(2), β=72.84(1), γ=80.58(1)°, V=1954.9A^3, Dc=1.36g/cm^3, Dm=1.36g/cm^3, Z=2. 3572个衍射点参与修正, R=0.045, Rw=0.043, Ag原子以变形四面体与硫代黄原酸配体Bu^tS-CS2的两个S原子及两个PPh3的P原子配位. 插入反应形成的CS3基团基本上共面, 其C-S键长比CS2中的键长明显加长, 而比单键的C-S键长要短, 并在红外光谱上出现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5.
宋礼成  刘容刚  王积涛 《化学学报》1987,45(12):1188-1191
研究了(μ-RS)(μ-XMgS)Fe2(CO)6与π-环戊二烯二羰基碘化铁的反应.首次制得(μ-RS)[(μ-CpFe(CO)2S]Fe2(CO)6的一系列含有机铁硫桥的非对称配合物.它们的核磁氢谱表明每个络合物只是以一类构象体存在.它们的甲基络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P(OEt)~3亲核取代(RC~2R')Co~2(CO)~6的CO得到通式为(RC~2R')C~2(CO)~6~-~Ln的配合物, (L=P(OE)~3,和=1,2)。该法条件温和, 方法简单, 产率高, 在波谱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该类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在MP2/6-31G(d)水平上研究了CX2(X=H, F, Cl)与甲乙醚的C-H键插入反应. 在甲乙醚的 3个不同的C-H键(即甲基中α-C-H键, 乙基中α-C-H键和β-C-H键)上, 反应势垒分别为123.8, 32.5, 157.3 kJ/mol(X=Cl)和254.3, 130.0, 304.2 kJ/mol(X=F). 亚甲基与毗邻氧原子的各C-H键插入反应没有势垒, 与乙基中β-C-H键插入势垒仅3.4 kJ/mol. 甲乙醚中乙基α-C上的C-H键最有利于CX2的插入, 甲基上的C-H键次之, 乙基β-C上的又次之.  相似文献   

8.
选择了含奇数碳的环状共轭三烯配体的环庚三烯三羰基钼和铬,在低温下与芳基锂反应,并用Et3OBF4烷基化,得到组成为H8(CO)2MoC(OC2H5)Ar的四个化合物与一个黑色结晶:C7H8(CO)2Cr(OC2H5)H4CF3-P.用元素分析、光谱分析、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研究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Et4NI,NaSCH2CO2C2H5和Mo(CO)6在乙腈中反应制得一种新的双核钼(0)配合物[Et4N]2-[Mo2(CO)8(SCH2CO2Et)2](1), 电化学和反应性能研究指出1在电位~-0.43V发生一有趣的双电子一步氧化, 产生[Mo2(CO)8(SCH2CO2Et)2], 若氧化反应在配位溶剂中进行, 则其部分羰基被配位溶剂分子所取代成为[Mo2(CO)6(SCH2CO2Et)2L2](L=CH3CN).在1中, Mo…Mo不存在金属键以及MoS2Mo核骨架完全不同于氧化的产物Mo(I)配合物. 这结果完全证实了双电子一步转移是由于双金属中心的金属-金属键的形成或断裂伴随桥联双金属中心结构的重排而产生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自从Roper等人在1979年合成了第一个锇的甲醛配合物Os(η~2-CH_2O)(CO)_2(PPh_3)_2以来,Fe、Ir、V等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甲醛反应的研究结果相继报道.这些工作对研究一氧化碳的加氢机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甲醛的氢甲酰化合成乙二醇在C_1化学中是一个值得开展的研究课题.因此,甲醛在过渡金属配合物上反应性质的研究与寻找有效的甲醛氢甲酰化催化剂密切相关. Misono等人在1968年报道过甲醛与HCoN_2(PPh_3)_3(1)发生了脱羰基反应,得到钴的  相似文献   

11.
Three new organoiridium complexes are prepared from (Ir(COD)(μ-Cl))2 and diphosphine in 1:2 molar ratio,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IR, 1H NMR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Using acetonitrile as substrate. we investigated the abilities of these complexes to activate sp3 C-H bond and promote insertion reaction of CO, CO2 into metal-carbon bo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Tr(COD)(diphos))Cl is correlated to the electronic property of diphosphine chelate ligand.  相似文献   

12.
闵新民 《化学学报》1992,50(11):1098-1104
用SCF-Xa-SW方法非相对论和相对论方案计算了Cp~aYb C~2H~2和Cp~2Yb(OC)~2.非相对论主HOMO是Cp的π轨道,相对论间接效应的作用,使得Yb的4f轨道能级上升为HOMO,相对论结果与Yb二价化合物不稳定、易氧化的实验结果一致,也表明了研究重稀土化合物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必要性.计算共价键强度与Cp~2Yb相近,比YbF~3和Cp~3SM弱,再次表明二价稀土化合共价键比三价化合物弱.同时也证实了σ型配体(CO)与稀土元素的配 位作用比π型配体(C~2H~2)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车迅  宋果男  李同信 《化学学报》1989,47(10):962-966
本工作合成了下述金属配合物: MCl2L2(M=Pd, Pt), NiX2L2(X=Cl, Br, I),L=PPh3-x(C5H9)x(x=0-3), 并研究了它们的远红外光谱和某些低频Raman光谱, 对某些M-P, M-X振动谱带做出了归属, 并提供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丁二烯二羰基[乙氧基(芳基)卡宾]铁配合物的异构化产物,C4H6(CO)2FeC(OC2H5)Ar(1,Ar=苯基, 2, Ar=对甲苯基),在己烷溶液中于-60到-40℃与三苯膦或亚磷酸三苯酯反应生产产物3-6。当1与三苯膦在己烷中于60-70℃反应时, 除了生成3外, 还获得双膦配位的产物7。而异戊二烯二羰基[乙氧基(芳基)卡宾]铁配合物的异构化产物与亚磷酸三苯酯反应则生成橙黄色结晶产物9,9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 二烯配体的键型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即原铁配合物的π-烯丙基部分变为更有趣的含芳环的三烯体系和生成一个η^4配体以满足18电子规则。  相似文献   

15.
MoCl5或WCl6与锌粉及适当的膦配体和CO在常压常温进行反应,合成了含膦配体的炭基钼和钨的化合物(Ph2PR)nM(CO)6-n(M=Mo,W;R=ME,Et,n-Pr,Ph;n=2,3),用该方法也成功地将M(CO)5(M=Mo,W)单元负载到含膦的高分子链上,化合物(Ph2PEt)2Mo(CO)4与HgCl2反应得到含Mo-Hg键的化合物。用(Ph3P)2Mo(CO)4和(Ph3P)2Ni(CO)2二元催化体系,在适当温度和压力下对甲醇羰基化反应进行初步研究,得到了初步研究,得到了醋酸和醋酸甲酯。该催化过程对甲醇的转化率可达92%,对醋酸和醋酸甲酯的选择性可达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