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道《解析几何》课本习题的应用四川省三台中学何莲芳邮编621100众所周知,弦长公式|AB|=(1+k2)△|Q|(其中△=b2-4ac)在处理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弦长问题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涉及的长度不是弦长(如线段的一端在曲线上,而另一端...  相似文献   

2.
<正>解决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设点法与设线法.在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问题时,由于抛物线的方程结构特征,设点法被经常用到.本文介绍与设点法有关的抛物线上的两点弦方程,并给出其应用,旨在为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多个动点问题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抛物线上的两点弦方程已知A(x_1,y_1),B(x_2,y_2)为抛物线y_2=2px(p>0)上两点,则直线AB的方程为2px-(y_1+y_2)y+y_1y_2=0,一般我们称此方程为抛物线上的两点弦方程.下面推导该方程: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二次函数的综合题成了中考题目的亮点,许多题目都要用弦长公式来解,为此,本文就弦长公式及其应用介绍于下,供同学们参考.抛物线y=ax2+bx+c(b2+bx+c(b2-4ac>0)与x轴交A(x_1,0),B(x_2,0)两点,线段AB的长叫做弦长,因为x_1和x_2是方程ax2-4ac>0)与x轴交A(x_1,0),B(x_2,0)两点,线段AB的长叫做弦长,因为x_1和x_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  相似文献   

4.
例题已知双曲线x~2-y~2/2=1,试问过点A(1,1)能否作直线l,使它与双曲线交于M、N两点,且点A是线段MN的中点?解设M(x_1,y_1),N(x_2,y_2)则①-②得(x_1~2-x_2~2)-(y_1~2-y_2~2)=0,∴k_(MN)=(y_1-y_2)/(x_1-x_2)=(2(x_1 x_2)/(y_1 y_2)=2.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全国3卷理科数学第21题第1问:已知曲线C:y=x2/2,D为y=-1/2上一动点,过D作曲线C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1)证明直线AB过定点.证明设A (x_1,y_1),B (x_2,y_2),D (n,-1/2).∵y=x2/2,D为y=-1/2上一动点,过D作曲线C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1)证明直线AB过定点.证明设A (x_1,y_1),B (x_2,y_2),D (n,-1/2).∵y=x2/2,故y′=x,则切线DA方程为y-y_1=x_1(x-x_1)切线DB方程为y-y_2=x_2(x-x_2),  相似文献   

6.
1上一周的课结束时,给学生发下了如下的一张准备题组(说明:可以讨论;欢迎找资料参考).2一段时间后,教师召集一些小组长碰头:点拨;分工──明确一些小组探讨的重点方法、方向;提点要求,并解答疑难处3上课了.教师简明地说:这些问题中的共同课题,是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问题.解决这类弦长问题,通常有如下四条途径:1°利用公式求弦长;2°直线用参数方程表出.得用参数的几何意义用公式L=|t1-t2|求弦长;3°化为极坐标方程后,利用极径求弦长;4°利用焦半径公式来求过焦点的弦长.当然,若曲线是圆时,用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7.
已知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_1,y_1)和(x_2,y_2)(x_1≠x_2),则直线 AB 的斜率为 k=(y_1-y_2)/(x_1-x_2)。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两点间的斜率公式,巧用这个公式解题.有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1 当 k 为何值时,直线 y=kx+2k+1与直线2x+y-4=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分析:见到这道题,一般会想到用这样的方  相似文献   

8.
已知直线l或圆O及两定点A、B,在其上求一点P,使PA+PB为最小.此问题称为限定几何极值问题,本文对它拓广,并对由此衍生的竞赛题的背景进行探讨及给出新解法.一般可表述为:A、B为已知圆锥曲线M外的两定点,求M上任一点P到A、B距离之和的最值.1.当线段AB与曲线M有公共点P。时.(1)PA+PB有最小值,最小值即为线段AB的长.(2)①若M是无界曲线,PA+PB无最大值.②若M是有界且连续的曲线,当点P为以A、B为焦点的椭圆系与M的“最后”一个公共点(再扩大一点即把M内含)时,PA+PB最大,最大值即为此时椭圆长轴的长.…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数学选修2-1(以下简称课本)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4.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一节中有如下几道习题:习题1求直线x-y=0被曲线2x2+y2=2截得的弦长.习题2直线x-2y+2=0与椭圆x2+4y2=4相交于A、B两点,求A、B两点间的距离.……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已知直线l与曲线C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距离(即弦长).当然这类题目均可先联立方程组求出交点A、B的坐标,再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弦长  相似文献   

10.
例题已知抛物线x~2=2py上的不同两点A、B的横坐标恰好是关于x的方程x~2 6x 4q =0(q为常数)的两个实根,求直线AB的方程.解设A(x_1,y_1),B(x_2,y_2),则x_1~2=2py_1,x_2~2=2py2.∵A,B的横坐标是方程x~2 6x 4q=0的两个实根,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题组(1)过抛物线y~2=2px的顶点O作互相垂直的弦OA,OB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两点A,B,求证:直线AB过定点(2p,0).(2)过抛物线y~2=2px上的一定点P(x_0,y_0),作互相垂直的弦PA,PB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两点A,B,试问直线AB是否也过定点?若过定点,请求  相似文献   

12.
<正>1问题的提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若△ABC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x_1,y_1),B(x_2,y_2),C(x_3,y_3),则△ABC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充分利用坐标的特点,通过割补法求三角形的面积;(2)先计算线段AB的长度和点C到直线AB的距离d,从而S_(△ABC)=1/2·|AB|·d;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本文对各种随机数据对天车的作业率、天车的调度和钢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当t_a,t_b…,t-k都是随机时,所给出的数值为它们的均值,设x=t_a+t_e+t_f,y=t_b+t_io由于人为的调配,除x,y,其它对A,B炉的生产影响很微小,而x,y却直接关系到A炉的生产量,所以主要矛盾是x,y。先说明随机对产量的影响,设x~N(a_1,σ_1),y~N(a2,σ2)则一个周期内有x_1和x_2,y_1,y_2,y_3,当y_1+y_2+y_3<x_1+x_2时,生产照常运转,而当y_1+y_2+y_3≥x_1+x_2时,A要等待B,那么整个生…  相似文献   

14.
“点差法”在解析几何中的灵活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年高考中,经常会出现有关直线与圆锥曲线关系的试题.特别在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的弦中点、对称问题时,我们常用如下解法:设直线与曲线的两个交点的坐标为A(x1,y1)、B(x2,y2)后,  相似文献   

15.
解析几何课本P_(34)习题二第5题是:设A、B两点坐标分别是(x_1,y_1)和(x_2,y_2),直线AB的倾斜角是α,求证: 通过教学实践我对此题颇感兴趣。虽题目本身是一般的,此题给出公式不仅应用在求点  相似文献   

16.
<正>人教B版数学必修三第84页,通过拓展阅读:“向量的数量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给出了三角形面积的坐标表示,即给定A(x_1,y_1),B(x_2,y_2),则S_(△AOB)=1/2|x_1y_2-x_2y_1|.在实际学习中,有同学想利用此结论推导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只是在推导过程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讨论去绝对值.虽然此种方法的证明过程比较繁琐,但是这个过程却能很好地加深同学们对三角函数线、诱导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本文将给出此方法的完整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17.
命题:设已知两点P_1(x,y_1)、P_2(x_2,y_2)的连线交直线l:Ax+By+C=0于点P(P_2不在直线l上) 求证:P_1P/PP_2=-(Ax_1+By_1+C)/(Ax_2+By_2+C) 证明:设P_1P/PP_2=λ,则点P坐标为 ((x_1+λx_2)/(1+λ),(y_1+λy_2)/(1+λ)) ∵点P在直线l上, ∴ A(x_1+λx_2)/(1+λ)+B(y_1+λy_2)/(1+λ)+C=0 解得λ=-(Ax_1+By_1+C)/(Ax_2+By_2+C) 所以P_1P/PP_2=-(Ax_1+By_1+C)/(Ax_2+By_2+C) (Ax_2+By_2+C≠0) 此命题在平几中用于证明比例线段问题,常能奏效。下面略举数例。例1.P为△ABC的边BC所对的中位线DE上任意一点,CP交AB于M,BP交AC于N,  相似文献   

18.
<正>一道数学题,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广阔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12年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如图,已知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过点P(2,0)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x_1,y_1),B(x_2,y_2)两点,直线  相似文献   

19.
<正>若数轴上的任意两点A、B分别表示数x_1、x_2,则|x_1-x_2|表示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可以自己验证或证明);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A(x_1,y_1),B(x_2,y_2),我们把|x_1-x_2|+|y_1-y_2|叫做A,B两点之间的直角距离,记作d(A,B).  相似文献   

20.
在三角中,某些问题如我们能充分注意到它们的几何背景,并藉助于解析几何的有关知识,往往可以得到较为简洁的解法。本文列举数例,以资说明。例1 已知 cosa-cosβ=1/2,sina-sinβ=-1/3,求cos(a+β)。解:设x_1=cosa,y_1=sina;x_2=cosβ,y_2=sinβ。则可知点A(x_1,y_1),B(x_2,y_2)在单位圆x~2+y~2=1上。(图一) 又由(y_2-ly_1)/(x_2+x_1)=(sinβ-sina)/(cosβ-cosa)=(1/3)/(-1/2)=-2/3玄j 故直线AB的斜率为-2/3。设直线AB的方程为y=-2/3x+b,将此代入x~2+y~2=1并整理得13x~2-12bx+9(b~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