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配合物中心离子可能起到一个模板的作用将配体的反应基团拉到特定位置,以产生空间选择性的多级反应.Fadkler等人[1]发现与过渡金属管合的黄原酸粮的OR基可以与仲胺发生取代反应.王安周等人间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Co(S2COR)3与二甲胺在正己烷中的取代反应动力学,发现该反应为连串反应,逐步生成Co(S2oCOR)2(S2CNMe2),Co(S2COR)(S2CNMe2)2和Co(S2CNMe2)3该文只研究第一步取代反应,由于混配配合物纯品很难制备,至今对其取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报导较少.Martin等人间合成的双核自己合物[Co(SZCNEt)。]B…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Me_3NO存在下Ru_3(CO)_(11)L(L_=PPh_3,PBu_3~n)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Ru_3(CO)_(11)L中的CO被配体L取代生成Ru_3(CO)_9L_3。当L=PPh_3,r=(k_1 k_2[Me_3NO])[Ru_3(CO)_(11)L];L=PBu_3~n,r=(k_1 k_2[PBu_3~n])[Ru_3(CO)_(11)L].除了涉及简单的离解机理外,还存在着按缔合机理进行的简单CO热取代与Me_3NO对Ru_3(CO)_(11)L中羰基碳的进攻。  相似文献   

3.
前文曾报道Ru_3(CO)_(11)L于Me_3NO存在下,在CH_2Cl_2-C_2H_5OH混合溶剂中的取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该体系中氧原子转移与热取代相竞争。为深入了解取代配体对氧原子转移反应的影响,本文用CHCl_3作溶剂,在氧原子转移试剂Me_3NO存在下,对M_3(CO)_(11)L(M=Fe、Ru、Os)的羰基取代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只发生氧原子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用气相色谱逸出气体分析方法,借助于红外、紫外可见漫反射谱等手段研究了[Co(NH_3)_5(H_2O)]Br_3、[Cr(NH_3)_5(H_2O)](NO_3)_3与无机盐KY(Y=Cl,Br,Ⅰ)的固相反应,计算了失水与失氨的动力学参数,发现第一步反应失水生成一取代中间产物,其活化能与外加阴离子无关,为S_N1过程。第二步失氨反应活化能与中心离子M以及取代基Y有关,当M=Co(Ⅲ)时,反应体系的失氨活化能大小有下列顺序:Cl>Br>Ⅰ(E值分别为187、155、98kJ·mol~(-1)),M=Cr(Ⅲ)时则正好相反:Ⅰ>Br>Cl(E值分别为213、146、79 kJ·mol~(-1))。  相似文献   

5.
由甲基环戊二烯经两步类似反应向其环上引入两个Me_3Si取代基,生成(Me_3Si)_2-MeC_5H_3,后者与Fe(CO)_5反应除生成预期的双核Fe-Fe键产物[η~5-{(Me_3Si)_2MeC_5H_2}Fe(CO)]_2-(μ-CO)_2(2)外,还分离到少量单核化合物η~5-[(Me_3Si)_2MeC_5H_2]Fe(CO)_2Cl(3),2与碘反应生成Fe-Fe键断裂的单核铁碘化物(4).2经Na/Hg还原生成Fe—Fe键断裂的铁负离子,后者随即分别与数种氯化物反应,生成在铁原子上引入相应取代基的铁衍生物η~5-[(Me_3Si)_2MeC_5H_2]Fe(CO)_2R(R=PhCH_2,5;CH_2COOC_2H_5,6;Ph_3Sn,7;Ph_2SnCl,8).测定了4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333(1),b=2.0089(3),c=1.3323(4)nm;β=92.02(2)°,V=1.962(1)nm~3,Z=4.  相似文献   

6.
近期研究表明,M(CO)_6(M=Cr,Mo,W)与Me_3NO作用是缔合反应,Me_3NO中氧原子亲核进攻羰基碳,使其以CO_2的形式脱离金属原子,由此产生的活性中间体M(CO)_5与外来配体快速反应生成M(CO)_5L。有关金属原子簇羰基配合物的类似反应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原子簇配合物可能表现出与单核配合物不同的反应性质,并且是有效的均相催化剂,进一步了解其与Me_3NO的反应性质颇有意义。本文报道在Me_3NO存在下M_3(CO)_(12)的CO取代反应(1)的研究结果(M=Fe,Ru,Os)。  相似文献   

7.
用气相色谱分析由 Me_2SiCl_2(1)与 Li 在各阶段反应的生成物,发现除偶联反应外,还有环化、环转化平衡、聚合和裂解等反应,它们随反应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反应液中含有催化量的 Me_3SiSiPh_3(2)时,可以促进热力学稳定的(Me_2Si)_6的生成,进一步证明了亲核试剂对合成(Me_2Si)_6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产物的收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8.
刊用FT-IR和UV技术跟踪反应进程,研究了在Me_3NO存在下Ir_4(CO)_(12)和Ir_4(CO)_(11)PPh_3分别在CHCl_3—C_2H_5OH和CHCl_3溶剂中取代羰基反应的动力学与机理。结果表明反应遵循二级速率定律:r=k_2[Me_3NO][配合物]。该速率方程与缔合机理相一致。将Ir_4(CO)_(11)L和Os_3(CO)_(11)L(L=CO,PPh_3)体系的动力学结果相比较,着重讨论了桥基因素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Co(NH_3)_4CO_3]Cl、[Co(en)_2CO_3]C1分别与NH_4SCN在100℃发生的固相取代反应.[Co(NH_3)_4CO_3]Cl与NH_4SCN反应生成trans-[Co(NH_3)_4(NCS)_2]~+;[Co(en)_2CO_3]Cl与NH_4SCN反应先生成cis-[Co(en)_2(NCS)_2]~+,然后转化成trans-(Co(en)_2(NCS)_2]~+。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X粉末衍射和核磁共振法对相应反应体系及其产物进行了测试,推测反应按S_(N~2)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在Me_3NO存在下Ru_3(CO)_11L(L=PPh_3,PBu_3~n)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Ru_3(CO)_11L中的CO被配体L取代生成Ru_3(CO)_9L_3,其中L分别联到三个不同的Ru原子上.对于L=PPh_3,r=(k_1+k_2[M_3NO])[Ru_3(CO)_11L];L=PBu_3~n,r=(k_1+k_2[PBu+3~n])[Ru_3(CO)_11L).所提出的机理除了涉及简单的离解机理外.还存在着按缔合机理进行的简单CO热取代与Me_3NO对Ru_3(CO)_11L中羰基碳的进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监测氧化中间体半醌(S~+)的吸光度变化跟踪反应进程。用初始速率法处理得到了HAc-NaAc介质中Fe(CN)_6~(3-)(Ox′)催化[CO~Ⅲ(NH_3)_5Cl]~(2+)(Ox)氧化CD-4遵循下列动力学方程: d[S~+]/dt=k_(obs).[Ox′]~(0.90)[Ox]~(0.85)认为Fe(CN)_6~(3-)的再生过程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估算了决速步的速率常数k(298K)、活化焓△H~(0≠)和活化熵分别为1.92dm~3·mol~(-1)s~(-1)、23.1kcal/mol和20.5cal/mol.K。以TEPPD代替CD-4、以Fe(CN)_6~(4-)代替Fe(CN)_6~(3-)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所提出的再生机理的合理性。 实验也得到了[Co~Ⅲen_2Cl_2]~+直接氧化CD-4或TEPPD的动力学方程。测定了反应的活化能。认为PPD氧化为半醌是反应的决速步骤。[Co~Ⅲ(NH_3)_6]~(3+)、[Co~Ⅲ(NH_3)_5Cl]~(2+),[CoⅢen_3]~(3+)、[CoⅢen_2Cl_2]~+氧化PPD的实验结果表明,钴(Ⅲ)络合物的取代活性增加,氧化活性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氧化三甲铵(Me_3NO)的乙腈溶液在室温下对三核钴羰基原子簇进行有效活化,生成相应的准配位不饱和原子簇(μ_3-CR)Co_3(C0)_(9-n)(MeCN)_n(R=CH_3、Ph、H、Cl,n=1,2),然后进行配位基取代反应,生成一系列台单齿膦配位基PPh_3和含双齿膦配位基dppm[Bis(diphenylphosphino)methane]的三核钴原子簇.在钴原子簇体系中应用这种化学活化方法,目前尚未见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13.
1,2-二(环己基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二硅烷与Fe(CO)_5在二甲苯中加热回流 生成二铁化合物(Me_2SiSiMe_2)[(c-C_6H_(11)-C_5H_3)Fe(CO)]_2(μ-CO)_2 ( 2)。通过柱层析分离到2的顺反两种异构体2c和2t,并分别进行热重排反应,发现 顺式底物2c重排生成反式重排产物[Me_2Si(c-C_6H_(11)C_5H_3)Fe(CO)_2]_2 ( 3t),而反式底物2t重排则生成顺式重排产物3c。这表明重排反应是立体专一性的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化合物2c和3t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催化量的铜存在下,R_fI(1)在很温和的条件下于乙腈中与乙炔基三甲基硅烷(CH≡CSiMe_3)(2)反应,生成较高产率的(E)和(Z)-氟烷基化产物混合物(3).在相同条件下,I(CF_2)_6I(4)也能与2反应,主要生成单烷基化产物[I(CF_2)_6CH=CISiMe_3](5)和少量的双烷基化产物[Me_3SiCI=CH(CF_2)_6CH=CISiMe_3](6).当1与双(三甲基硅基)乙炔(Me_3SiC≡CSiMe_3)反应得1∶1的加成产物[Ri(Me_2SiCH_2I)C=CHSiMe_3](7)和(R_fMe_3SiC=CISiMe_3)(8).3与氢氧化钾在乙醇中反应得到(E)-R_fCH=CHI(9);与氟化钾反应则生成9的Z和E的异构体混合物;在二氯甲烷中用叔丁醇钾处理则生成相应的炔烃(10).3在室温下对酸稳定,用溴光照后则主要生成(E)-R_fCH=CBrSiMe_3(11).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及LM中M的性质(其中M=Na或Li,L=-C_5Me_5或—C_3H_7C_5Me_4)对六氯二吡啶铈(IV)(C_5H_6N)_2CeCl_6和LM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LNa或LLi,在室温或是-78℃下反应,都得不到相应的Ce~(IV)有机络合物。此时,Ce~(IV)还原而得到Ce~(III)的取代环戊二烯衍生物。当NaC_5Me_5和(C_5H_6N)_2CeCl_6的摩尔比为3:1时,反应后可以得到中性的(C-5Me_5)CeCl_2·Py;当LiC_5Me_5和(C_5H_6N)_2CeCl_6的反应摩尔比提高到4:1时,可以分离到Li[(C_5Me_5)CeCl_3](Py)_2。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冶金新工艺——采用黑镍(三价氢氧化物)除钴的要求,需要分别测定除钴渣中Co(OH)_2、Co(OH)_3以及Ni(OH)_2、Ni(OH)_3的含量。由于镍、钴的性质极为相似,所以用普通的化学方法进行镍(Ⅱ、Ⅲ)氢氧化物和钴(Ⅱ、Ⅲ)氢氧化物混合物料中各成份的分别测定是难以实现的。根据M.Paurbaix首创的电位-pH图,我们采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纳缓冲液(pH4.0)对镍(Ⅱ、Ⅲ)和钴(Ⅱ、Ⅲ)氢氧化物进行了浸取分离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羰基金属原子簇均相催化乙烯氢甲酰化反应。考察了三核羰基钴簇ClCCo_3(CO)_9(Ⅰ)、PhCCo_3(CO)_9(Ⅱ),四核羰基钴簇Co_4(CO)_3(μ_2-CO)_2(μ_4-PPh)_2(Ⅱ)、钴膦络合物Co_2(CO)_6(PBu_3)_2(Ⅳ)、环戊二烯羰基铁络合物Fe_2(CO)_4(C_5H_5)_2(Ⅴ)、异核金属簇化合物[PhCH_2Me_3N][FeCo_3(CO)_12](Ⅵ)和[PhCH_2Me_3N)(RuCo_3(CO)_(12)](Ⅶ)的催化恬性。其中异核金属簇(Ⅵ)和(Ⅶ)对乙烯氢甲酰化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研究了温度、压力等反应条件对异核金属簇(Ⅵ)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在130℃、4MPa、CO/H_2=1的条件下,反应1小时,乙烯的转化率和丙醛的选择性均大于90%。还考察了三核钴簇(Ⅱ)和异核金属簇(Ⅵ)的热稳定性和均相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们报道了M(CO)_2(M=Cr,Mo,W)与Me_2NO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结果。 本文报道在CH_2Cl_2,-CH_2CN(体积比1:1)混合溶剂中,三甲胺氧化物存在下的二取代反应: Mo(CO)_5L Me_3NO L→顺-Mo(CO)_4L_2 Me_3N CO_3 (1)式中L=P(c-hx)_3,P(n-Bu)_3,NMe_3Pyr,PPh_3,AsPh_3,P(OEt)和P(OMe)_3,在金属原子不变的情况下对配体的电子效应(以Mo(CO)_5L的羰基伸缩振动频率表现出来)和立体效应做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4-甲氧基苯硒酚和2-甲基苯硒酚分别与Co(PMe_3)_4反应生成了单核Co(Ⅱ)配合物[Co(4-MeOC_6H_4Se)_2-(PMe_3)_3](1)和双核Co(Ⅰ)配合物[Co(PMe_3)_2(SeC_6H_4-2-Me)]_2(2).配合物2与CO作用形成了配合物[Co(PMe_3)_2(CO)_2(SeC_6H_4-2-Me)](3).而苯硒酚与Co(PMe_3)_4反应制备了硒配位的钴氢配合物[mer-Co(H)(SePh)_2(PMe_3)_3](4)和双核Co(I)配合物[Co(PMe_3)_2(SePh)]_2(5).初步研究表明4对于醛和酮的硅氢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效果.配合物1,3和4的分子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进行了证实.  相似文献   

20.
1,2-二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二硅烷与正丁基锂作用生成(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盐],后者随即与六羰基钼反应即形成1,1′-(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钼负离子盐],(Me_2SiSiMe_2)[Cp′(CO)_3~-Li~+]_2(1)、1分别与四种不同的卤化物反应,生成在钼原子上发生烃基化的产物(Me_2SiSiMe_2)[Cp′Mo(CO)_3R]_2(R:CH_3,2;C_2H_5,3;=PhCH_2,4;CH_2COOC_2H_5,5).1与林醋酸作用,随即分别与CCl4及NBS反应,生成相应的钼氯化物和钼溴化物(Me_2SiSiMe_2)[Cp′MO(CO)_3X]_2(X:Gl,6;Br,7).1与Fe_2(SO_4)_3/H_3O~+作用发生氧化偶联反应,生成Mo—Mo键双核产物(Me_2SiSiMe_2)[Cp′Mo(CO)_3]_2(8).8在氯仿中与碘反应,又生成Mo—Mo键断裂的钼碘化物(Me_2SiSiMe_2)[Cp′Mo(CO)_3I]_2(9).以元素分析、IR及~1H NMR表征了2—9的结构.并对5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它的晶体属三斜晶系,Pl空间群,晶体学数据:a=1.1447(2),b=1.36(?)0(4),c=1.4125(2)nm;β=60.01(1)~°.V=1.6336nm~3,Z=2,D_o=1.583g·cm~(-2).μ=8.7cm~(-1),F(000)=788.偏差因子R=0.043,R_w=0.0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