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Ⅰ):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Ⅱ)——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针对PR-HV-NRTL模型对R170(乙烷) R23(三氟甲烷)系在低温下的异常计算结果,采用扩展的双液相模型对低温区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预测出该混合物出现液相分离的可能;对185.26 K温度下的汽液液相平衡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首次证实了R170 R23系存在汽液液相平衡现象,这被认为是发现的第三种具有汽液液相平衡特性的HC HFC混合物.  相似文献   

4.
1前言在两相分离中,液一液两相的分离是最困难的。主要是两相密度差较小且物性较为接近,在多相流体手册山等理论参考书中尚没涉及到液一液分离这个领域,随着近海及海上油田的开发生产及环保的要求,人们对油水二次分离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上油水分离多采用浮选和重力沉降的方法,不适于近海及海上油水分离的情况,旋流分离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处理时间短,任意取向,不受振动影响等优点,因而开展低密度差液一液两相旋流分离的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ZI质流程及试验方法工质流程为油水两相均匀的混合物由水箱用泵抽出,…  相似文献   

5.
水平管道段塞流特征参数的压差波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分析了压力波动信号互相关求液塞速度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压差波动分析法;明确了液塞到达和离开上、下游测压点的时刻与压差波动信号起峰点与落峰点位置的关系;指出了压差信弓脉冲宽度为液塞义到达上游测压点和液塞尾离开下游测压点的时间间隔,脉冲宽度与液塞速度的乘积为液塞长度与差压传感器间距之和.把空气-水、柴油和机械油的试验结果与文献中经验关系式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臧润清  刘琦  李星 《低温与超导》2012,(2):34-39,56
重力再循环供液是指蒸发器依靠制冷剂自身的重力送入蒸发器,在供液高度大于蒸发器对制冷剂的阻力情况下,部分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所形成的回路中再循环。由于再循环作用不需要外加动力,并强化管内制冷剂的沸腾换热,蒸发器的效率得以明显提高。文中介绍了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和蒸发器的结构,提出采用J.Chawla关系式和Shah关联式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再循环蒸发器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采用空气侧热平衡法,对直接膨胀供液和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分别进行了多蒸发温度下的性能测试。表明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比直接膨胀供液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平均增加26%,COP平均增加18%,蒸发温度平均升高1.1℃,传热系数是直接供液的1.57倍。J.Chawla关系式和Shah关联式相结合预测再循环蒸发器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其曲线结构与实验值近似,平均误差不大于20.6%。文章还对各热工参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将液液萃取分离富集方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直接测定环境水样中甲基汞的新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将甲基汞从样品基体中分离出来,发现了适合直接测定甲基汞的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条件,步骤简单,尽量避免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形态转化与干扰等问题。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5.0ng·L-1,精密度(用RSD表示)为8.6%(甲基汞含量0.1μg·L-1,n=7),对池塘水和河水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在82.0%—109.0%之间。  相似文献   

8.
旋转床填料空间液体的液相传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旋转床。又称Higee或超重机,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传质分离设备[1],图1为其示意图。由填料和填料框构成的转子安装在固定的外壳内,并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转速旋转。其中,液体在强离心力(上千倍于重力)作用下,由转子中心沿径向向外甩出,在填料床内与向内的气体逆向接触,进行复杂的热、质传递。屈指可数的传质理论模型系建立在填料表面液膜的基础上[2],而实验表明:旋转填料层空间内飞行的液体(滴、丝、膜)可能是传质的主体[2]。为此,本文将首先试探建立滴、丝和膜传质的理论模型,用它们分析计算在…  相似文献   

9.
电流变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坤权 《物理》1993,22(7):411-412
  相似文献   

10.
液主光纤吸光度增幅倍率和减幅效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光纤理论研究了液心光纤吸光度增幅倍率与减幅效应机理,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它们的产生机理均源于光在液心光纤中的散射与传播方式,主要由样品与溶剂的散射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1.
在一级轻气炮上,利用冲击波加载技术结合光透射测量技术获得了水在1—1.6 GPa压力范围内的透射光谱.结果表明,透射光变化是由于在冲击压缩过程中,液态水结构在P=0.9 GPa左右存在的不连续引起的,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和水的相图表明,该变化可能是压力导致液态水由低密度到高密度态的转变所致.实验为在线研究液态水和其他分子液体的结构相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液体作为物质的基本形态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诸多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宽广热力学状态区间,探索和认知特定热力学条件下液体的结构、性质及其演化规律,无论在物理、化学、地球及行星科学等前沿基础领域,还是在冶金化工、国防安全等工程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即使单组分液体也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它们之间的转变称为液-液转变。简要回顾了金属熔体锡和铋在结构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如何在物理上更加合理地理解单组分物质中两种或多种液体的存在,为深入理解液体性质及复杂相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水平放置圆管内的油水液液两相流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下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并由实验所得数据给出了水平圆管内油水液液两相流的流型图。进而讨论了各流型之间的转变机理,并考察了影响流型的因素。采用无量纲准则数以及半理论公式对流型转变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并与他人的实验数据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简便的适用于油相密度大于水相 (水上油下 )的液 -液界面全内反射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入射光经过棱镜折射和油水界面反射后 ,再经过比色皿底部的玻璃 -空气界面反射回油 -水界面 ,如此反复一定次数后 ,最后经棱镜折射进入检测器。发生全反射的次数可以通过改变油 -水界面的高度来调整 ,以获得适当的灵敏度。利用本装置测定了金胺 O在 CCl4/ H2 O界面的吸收光谱 ,并与在溶液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微重力下液封液桥内热毛细对流的基本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液桥高为(1-3)mm,直径为2mm和3 mm,液封外直径为(4-7)mm。模拟结果表明,当Marangoni数较小时,液封液桥内的热毛细对流为稳定的轴对称运动,当Marangoni数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流动将转化为三维振荡流动;为此,确定了发生振荡的临界Marangoni数,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热毛细对流的振荡特性,计算了相应的振荡频率。  相似文献   

16.
水平管油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水平管内油水液液两相流的摩擦阻力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水平管实验段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内径为40mm。根据油水两相流流型的不同,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或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得到了各种典型流型下的摩擦阻力压降计算式。揭示了摩擦阻力压降随混合物速度和体积含水率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微肋管的微沟槽表面薄液膜沸腾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基于微肋管的薄液膜蒸发沸腾的输运现象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差分求解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蒸发扩张半月形液膜中,非蒸发液膜区域液膜形状主要取决于分子膨胀压力;在薄液膜区域与非蒸发区域的连接处存在着一个强烈的蒸发点,这是膨胀压力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征半月形液膜区域压力梯度几乎完全取决于表面张力,因而在该区域内液膜形状可以假定为圆弧形状。  相似文献   

18.
F型液-液旋流管分离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所研制的液-液旋流分离专用实验装置上,采用168通道的库尔特粒径分析仪,通过液滴粒径检测并基于粒级效率的概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国外F型旋流管的分离特性,得出其临界分离粒径约为60μm,这一结论同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含油浓度、溢流比和流量等工况参数变化,对F型旋流管分离特性的影响。有关研究成果为建立新型低阻高效旋流管的结构优化模型提供了较好的参照比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办法获得一般光学方法难以得到的水-破璃-油界面、水-玻璃-苯界面影像的实验工作,并利用得到的图像拟合了其界面接触角的值.实验中首次将核磁共振断面成像的办法应用到接触角影像分析中去,并且作了从气-固-液接触角测量到液-固-液接触角测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学民  李明兰  张湘珊  李春曦 《物理学报》2018,67(16):164701-164701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与分离压均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有显著影响.表面弹性单独作用时,液膜初始厚度随弹性增大,黑膜仅在液膜顶部形成,长度较短且不能稳定存在;分离压单独作用时,活性剂随流体不断汇集在底端,液膜表面无法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不发生逆流现象;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的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的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