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环糊精及羟丙基β-环糊精与香兰素包合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H-NMR、紫外吸收及荧光光谱研究了香兰素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作用,发现香兰素与HPβ-CD包合时,HPβ-CD的内腔H-3和H-5质子较与β-CD包合时明显移向高场,表明香兰素分子进入HPβ-CD的内腔较深。用Benesi-Hildebrand关系式求得的包合物的平衡常数也证实香兰素分子进入HPβ-CD的内腔较深,所形成的包合物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2,4-二羟基苯甲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H~3L),以改进的合成方法得到此配体与镧系元素形成的九种新配合物.经分析确定其组成[Ln(H~2L)~2NO~3],(Ln=La、Pr、Nd、Sm、Gd、Dy、Ho、Er、Yb.以热重-差执分析、紫外、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等表征,证明Schiff碱具有稳定的分子内氢键并以三卤形式同镧系离子形成稳定的共轭双六元螯合环.经研究表明,此系列配合物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有明显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研究了γ-环糊精与溴甲酚绿的包合作用, 确定了包合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为1∶2; 采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温度与包合常数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焓变、熵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9.988 kJ/mol, 86.400 J/(K·mol)和-14.245 kJ/mol, 这表明疏水作用力为主要驱动力; 采用核磁共振、分子模拟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基团进入γ-环糊精腔内导致增色效应.  相似文献   

4.
闫金红  张翠萍  杨频 《化学学报》2006,64(7):652-656
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丹参酮 IIA在不同pH和不同摩尔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及二者的包合常数; 采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 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 用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 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β-环糊精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包合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糊精(CD)和客体分子的选择性包合作用是现代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和药剂学应用中的分离分析、稳定作用、增溶作用及利用分子识别释放活性物质等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β-CD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毛细管电泳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β-CD+...  相似文献   

6.
在298.15K下,用微量热法测定了α-、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的热效应。从α-、β-环糊精的微观结构出发讨论了主-客体的结合模式以及热力学数据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CD)与乙二胺1及它的三个类似物: 二乙烯三胺2、三乙胺3和乙二胺四乙酸4之间的包合作用. 利用旋光法确定了β-CD与客体分子形成1:1型主–客体包合物, 在298.2 K下测定了包合物在水中的稳定常数(K). 采用半经验PM3方法考察了β-CD与短链脂肪胺1~7、环状脂肪胺8~11以及芳香胺12~13的分子间结合能力, 报道了β-CD与这些客体分子间的包合络合过程并讨论了这些包合体系之间的包合差异性. 变形能和水合能对包合体系的相互作用能的贡献均相当小. β-CD包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主、客体分子之间的尺寸匹配. 对于β-CD与客体1~4形成的包合物而言, 旋光法测定的包合物的K值的顺序与PM3计算得到的包合物络合能绝对值的排序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体系中含一个苯环、二个苯环的γ-取代-β二酮二羰基合铑棒状金属有机化合物, 并对其介晶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分子长宽比、刚性实和结构对液晶性质的影响。同时表明了向列相有机液晶分子的模型设计同样能很好地指导金属有机液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介晶性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酮类化合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光谱学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X-射线粉末衍射、差热分析、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对4种黄酮类化合物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包合物与游离主、客体的光谱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用研磨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α-山竹黄酮(α-MAG)的包合物,由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1H NMR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表观包合稳定常数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G,△H和△S.结果表明,Hp-β-CD能与α-MAG形成稳定的1:1包合物,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为2.11 × 103L/mol,加入Hp-β-cD后,α-MAG溶解度大大增加.包合反应主要由焙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相溶解法测定β—环糊精—芦丁包合物的形成常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双少敏 《分析化学》1998,26(5):564-567
  相似文献   

12.
以γ-环糊精(γ-CD)为主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客体二甲戊灵进行包合.采用紫外光谱以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确定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红外光谱证明二甲戊灵的部分苯环结构可能进入了γ-CD的空腔;热分析结果证明包合作用提升了二甲戊灵的熔点;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中新衍射峰的出现说明形成了新物相;扫描电镜则直观展现了包合物的外观.以上结果均表明形成了γ-CD-二甲戊灵包合物,其包合平衡常数K=1123.99 L/mol.包合作用使二甲戊灵的熔点从54℃升至75℃,溶解度提高了约11.5倍,包合物热贮稳定性达标,为进一步将其加工成其它水基化农药剂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pH 4的缓冲溶液中,内酯型荧光黄与β-环糊精形成1∶1包合物,其紫外-可见吸光变和荧光强度均下降.考察了pH,离子强度及有机溶剂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热力学法分析了温度和包合常数的关系,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焓变,熵变及自由能变化;并通过分子模拟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的包合形式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5种黄酮类物质(橙皮素、依普黄酮,新黄酮、刺芒柄花素、黄芩素)的包合物;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包合物的组成,利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黄酮类物质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HP-β-CD与5种黄酮类物质均产生理想的包合作用,增溶顺序为:依普黄酮...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对苯丁酸氮芥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怡  范晓东 《应用化学》2003,20(1):38-0
包合物;包合稳定常数;β-环糊精对苯丁酸氮芥的包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与神经递质的包络作用及其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氢醌(HQ)为探针,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分子与—环彻精(β-CD)单元的包络作用.通过在β-加倍饰电极界面上神经递质对 被包络的HQ的抑制效应,求得各神经递质与β-CD的表面包络常数,该常数因神经 递质所含官能团的不同而不同,且随链长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递增.以甲基橙(M0) 为探针,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证明溶液中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能有效包络, 包络常数及其与神经递质分子结构的关系与循环伏安法的测定结果一致.量子化学 的服法计算得到了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单元包络的结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 明: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及氢键等多种非共价链的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包络 物的形成,主客体间的结构匹配及溶剂效应对包络物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β-三氯锗基取代丙酸为中间体合成了六个β-三芳基锗取代丙酸化合物,八个β-三(α-噻吩基)锗取代丙酸化合物, 所有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IR、^1HNMR 证实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另外还合成了十个未见文献报道的β-(N-芳基酰胺基)丙基锗倍半氧化物, 用元素分析和IR证实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3-硝基-1, 2, 4-三唑-5-酮(NTO)与氢氧化钾水溶液反应,制备了标题配合物, 并用TG,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对它进行了表征。其结构用单晶分析法测定, 所得晶体学参数为a=0.6408(1),b=0.8218(1), c=1.2626(1)nm, β=100.63ⅲ(1), V=0.6535(1)nm^3,Z=4, Dc=1.892g.cm^-^3, μ=0.785mm^-^1, F(000)=376;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n, 最终偏离因子R为0.0246。用EHMO计算表明, 标题化合物主要是靠静电引力形成的配合物, 中心原子K与H2O的配位较K与NTO环的结合弱, 预示热解优先脱水。  相似文献   

19.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II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II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6种不同取代度(DS)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大豆苷元的包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法(IR),X射线衍射法(XRD),紫外光谱法(UV)等对其进行了包合鉴定.又采用相溶解度法计算了其中4种HP-β-CD/大豆苷元包合物的表观平衡常数(Kc),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度的HP-β-CD对大豆苷元均产生了包合作用,且DS=7.8的HP-β-CD/大豆苷元包合物的表观平衡常数最大(Kc=2.162 7×10^-2),达到了最佳的包合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