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用不同量的I~-(1×10~(-3)-4×10~(-2)mol I~-/mol AgBr)进行表面掺杂的正八面体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频谱, 并用强X射线光源相应作了多晶X射线物相分析。当I~-的加入量小于1×10~(-2)mol/mol AgBr时, 介电吸收峰随加入I~-量的增加而逐渐向高频方向位移。吸收峰弥散, 分布很宽。当I~-的加入量大于1×10~(-2)mol/mol AgBr时, 样品的介电吸收峰不再明显向高频方向移动, 峰形亦相对比较尖锐。已有证据表明, 在掺杂I~-以后, 在AgBr微晶的表明层内除生成Ag(Br, I)混晶外, 还附生有一薄层β-AgI。分散相颗粒表面层大约2.0 nm范围内的组成与结构对非均匀电介质中的界面极化效应有重要影响, 此外, 对界面极化效应应用的可能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单分散正八面体AgBr乳剂中加入不同量CdBr2和KBr以后的介电吸收频谱。发现Cd2+离子的表面掺杂使正八面体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峰向低频方向位移。这种变化在CdBr2的加入量为0—2×10-2mol/mol AgBr范围内尤为明显。说明掺杂Cd2+使正八面体AgBr乳剂中AgBr微晶的介电电导率σ2显著下降。能进入AgBr微晶表面层晶格中的Cd2+离子的数量不仅与乳剂中Cd2+离子的浓度有关,而且与乳剂中的Br-离子浓度有关。通过简单的水洗,可以将掺杂的Cd2+大部分除去。水洗后,样品的介电吸收峰又向高频方向回移。在本实验条件下,Cd2+离子掺杂的这种“可逆性”表明进入AgBr微晶中的Cd2+离子主要是处在AgBr微晶的表面层内。样品介电吸收峰频率位置的这种可逆变化表明:非均匀电介质中的界面极化效应在保持连续相不变时,受分散相颗粒表面层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用0.1—2.0mool%的I-进行表面掺杂的单分散立方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谱。经分析证实,在本实验掺杂浓度范围内,99%以上的I-取代了AgBr微晶表面层晶格上的Br-。随I-掺杂量的增大,样品的介电吸收峰明显向高频方向位移。当掺杂量为1mol%时,样品的介电吸收峰频率已很接近纯AgI乳剂的介电吸收峰频率。继续增大掺杂量,则介电吸收峰不再向高频方向位移。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在连续相介质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界面极化效应产生的介电吸收峰的形状和频率位置受分散相颗粒表面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影响很大。用I-对AgBr微晶进行表面掺杂,可以使AgBr微晶的表面电导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用1×10-5mol~1×10-2mol Na2S2O3/mol AgBr和1×10-4mol~1×10-2mol Na2S/mol AgBr掺杂的立方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频谱.发现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当Na2S2O3的加入量小于1×10-4mol/mol AgBr时,Na2S2O3,在AgBr微晶上吸附的影响占主要,样品介电吸收峰的fmax稍向低频方向位移,fmax位移量(△log fmax)的大小与AgBr微晶的表面状况有关.当Na2S2O3的加入量大于1×10-4mol/mol AgBr时,Na2S2O3对AgBr微晶表面的溶蚀的影响逐渐占优势,使AgBr微晶表面的结构不均匀性增加,同时乳剂的pAg上升,结果样品的fmax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介电吸收峰亦相应展宽.Na2S的加入量小于1×10-3mol/mol AgBr时,样品的fmax有稍向低频位移的趋势.当将掺Na2S的样品干燥后在75℃和110℃下放置6小时后,fmax明显向高频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在0.1mol/LH_2SO_4,7.5×10~(-4)mol/LBr~-和6×10~(-5)mol/L丁基罗丹明B(R~+)的底液中,在+1.0V下,I~-离子于玻璃电极上被氧化生成I_2BrR离子缔合物,藉以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碘、I~-离子浓度在1~50ppb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用于食盐中痕碘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以茜素红为电活性探针测定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以茜素红(AR)为电活性探针间接测定无电活性壳聚糖(CS)的新方法。研究了AR及其与CS的结合物AR-CS于0.1 mol/L HAc-NaAc(pH 4.5)缓冲溶液中在玻碳电极(GCE)上的电化学行为。AR与CS-AR在GCE上均能形成一准可逆的吸附伏安峰(Vpc=-0.46 V,Vpa=-0.41 V,ΔVp=0.05 V)。测定了X、α、Ks等电化学参数。实验表明,CS在低浓度(1.25×10-8~2.5×10-7mol/L)和高浓度(2.5×10-7~1.25×10-5mol/L)的条件下对体系的峰电流分别具有线性增敏和减敏效应。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不同样品中壳聚糖的含量,其回收率在97%~102%之间,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以电化学法和光度法对酸性橙Ⅱ(AO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pH 7.2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AOⅡ有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Ep约为-0.69 V(vs.SCE),加入BSA后AOⅡ还原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BSA的电分析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下降值与BSA的浓度在5.0×10-8~1.0×10-5mol/L(r=0.9900~0.993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8mol/L。测定了AOⅡ与BSA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并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立方AgBr乳剂经添加不同量Cd(NO3)2、CdCl2、CdBr2、Cu(NO3)2、CuCl2、CuBr2、KCl和KBr以后的介电频谱,发现Cd++离子只有在卤素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入AgBr微晶的表面层晶格,使AgBr微晶表面层内填隙银离子浓度降低,从而使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峰明显向低频方向偏移.Cu++离子很难进入AgBr微晶的表面层晶格,因而对介电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没有明显影响.这种差别可能主要是由于Cd++和Cu++离子的离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及晶体中的配位情况不同所引起的.最后,对Sillars方程应用于照相乳剂体系的条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铋-N-苯甲酰苯胲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6的0.2mol/L NH_4Ac-3×10~(14)mol/L N-苯甲酰苯胲(N-BPHA)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得到Bi(Ⅲ)的络合物吸附波,峰电位-0.33V(vs.SCE)左右。导数峰高与铋的浓度在5.0×10~(-8)~4.0×10~(-6)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8)mol/L。实验表明,该极谱峰属于络合物吸附波,测定其络合比为Bi(Ⅲ):N-BPHA=1:3。测定了该体系的吸附量;Bi(Ⅲ)-N-BPHA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2.87×10~5,吸引因子α=0.984。用于矿石中微量铋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在X射线浴比仪中进行常规分析时,与热滴定法相对照,发现浴比值随MgF_2量的增加而上升。本文指出,在用X射线浴比仪分析含有MgF_2的铝电解质时,必须根据MgF_2的加入量进行校正。其经验校正公式为: R_(CH)=-1.35×10~(-4)I_(CH)-1.5593×10~(-2)[MgF_2%+C_aF_2%]+1.391523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电分离及同时测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多巴胺 (DA)和肾上腺素 (EP)在多壁碳纳米管 (MWNT)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 ,发现该修饰电极对神经递质DA和EP有显著的增敏和电分离作用。还原峰电位差达ΔEp=390mV ,可同时测定DA和EP。DA和EP的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分别在 2 .0× 10 -6~ 1.0× 10 -3 mol/L和 1.0× 10 -6~ 1.0× 10 -3 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 1× 10 -6mol/L和 5× 10 -7mol/L。由于抗坏血酸 (AA)在MWNT修饰电极上的氧化是不可逆的 ,因此利用还原峰进行测定 ,消除了AA对DA和EP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舒乐安定吸附伏安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menez曾研究了舒乐安定的性质,但灵敏度较低,本文提出了测定痕量舒乐安定的吸附伏安法,在0.1 mol/L NH_3-NH_4Cl溶液(pH 9.3)中,富集电位—0.80 V(us. Ag/AgCl)得一灵敏的舒乐安定还原峰,Ep=—1.05 V,i_p与舒乐安定浓度在3.0×10~(-9)~5.0×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达1.0×10~(-9)mol/L,并用于试样的测定,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  相似文献   

13.
甲苯胺蓝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对抗坏血酸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甲苯胺蓝(TB)聚合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并用于抗坏血酸(AA)的测定。在pH 6.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AA在甲苯胺蓝修饰金电极上产生一灵敏的氧化峰,峰电流与AA的浓度在3.9×10-5~1.0×10-2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3×10-5mol/L。该电极重现性良好,已用于实际样品中A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硅锑钼三元杂多酸体系导数极谱测定微量硅的新方法。在0.6mol/L硫酸-20%乙醇介质中,于55℃时,硅(Ⅳ)、锑(Ⅲ)和钼(Ⅷ)形成具有电活性的硅锑钼三元杂多酸;在0.3 mol/L硫酸-10%乙醇介质中,于-0.47V(vs. SCE)处产生一灵敏的还原峰,其二阶导数电流峰高与硅的浓度在6.8×10~(-9)~7.4×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3×10~(-9)mol/L,应用于水样及矿石中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将铜离子共价键合到自组装在Au电极表面的乙酰半胱胺单分子层上,获得了乙酰半胱胺铜自组装单分子膜修饰电极(CuACYS CME),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仪(XRFS),X射线光电子能仪(XPS)以及循环伏安法(CV)对该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在pH 3.0时,循环伏安图显示Cu修饰层存在一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位分别为Vp1a=246 mV,Vp1c=101 mV(vs.SCE)。它的表面电子转移系数α为0.52,速率常数Ks=0.04 s-1,表面覆盖度Γ=1.2×10-10mol/cm2,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pH 2.0~5.0的NaAc底液中,该电极对NO的还原有催化作用,pH 3.0时NO的还原过电位为VpcⅡ=-672 mV,较在裸电极上(-1.1V)降低了约600 mV,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催化电流与NO的浓度在3.1×10-9~4.7×10-8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O催化还原过程的异相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3.12×10-3cm/s。  相似文献   

16.
将纳米硫化锌(n-Zn S)作为载体,通过掺杂-电聚合的方式制备出聚亚甲基蓝/纳米硫化锌复合膜修饰电极(PMB/n-Zn S/CPE)。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复合膜进行表征,其元素组成借助于X射线能谱仪(EDS)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双酚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最佳实验条件。掺杂了n-Zn S颗粒后的复合膜呈现出三维空间结构,对双酚A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显著提高,峰电流是裸电极上的2.5倍,其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1.0×10-5~5.0×10-4mol/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6mol/L。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同时测定钴和镍的一种方法.在 0.01mol/L NH_3·H_2O-0.01mol/LNH_4Cl-3.0×10~(-5)mol/L安息香缩氨基硫脲(BTSC)溶液中,钴(Ⅱ)和镍(Ⅱ)均产生非常灵敏的还原波,其峰电位分别是:-0.94和-0.75V(vs.SCE),峰电流与钴和镍的浓度分别在2.0×10~(-8)~1.0×10~(-6)和1.0×10~(-8)~8.0×10~(-7)mol/L范围内成直线关系,该方法用于测定水中痕量钴和镍,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4~2.0%和2.1~2.5%,回收率分别在98.0%~101.8%和97.9%~102.1%之间.  相似文献   

18.
在8×10~(-3)mol/L NaOH-0.2mol/L KClO_3底液中,Pb(Ⅱ)-QBTU体系产生灵敏的阴极化二阶导数波,峰电流与铅浓度在4.0×10~(-8)~4.5×10~(-6)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对电极过程,反应机理,极谱波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镍铝水滑石(NiAl-LDH),将NiAl-LDH与聚苯乙烯磺酸钠(PSS)通过层层自组装法构筑了PSS/NiAl-LDH多层膜电极,并将其用于葡萄糖分析。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光谱和SEM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合成的NiAl-LDH具有典型的水滑石特征峰及形貌。紫外-可见光谱表明:NiAl-LDH可与PSS均匀有效地组装构筑多层膜。电化学研究表明:NiAl-LDH修饰电极能有效地催化氧化葡萄糖。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在5.0×10-7~6.6×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响应,灵敏度为8.9×10-4 A?L?mol-1,检出限(S/N=3)为2.8×10-7 mol/L。  相似文献   

20.
王莉红  施清照 《分析化学》1992,20(5):568-570
铜-四(4-甲氧基-3-磺酸苯基)卟啉络合物在0.1mol/L KOH溶液中,在-1.25V(vs.SCE)有一灵敏的吸附还原峰,峰高与Cu~(2+)浓度在3.1×10~(-9)~1.5×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8×10~(-10)mol/L(富集2min)。本文详细讨论了测定铜的最佳条件,并对试剂及其铜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和吸附行为作了探讨。此法用于工业硫酸锌盐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与光度法、原子吸收法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