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中性红(NR)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二者以1∶1形成包结物,条件常数为7.31×102L/moL.8-苯胺-1-萘磺酸(ANS)可以置换β-CD中包结的NR,使之释放.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包结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的包结作用,运用摩尔比法和直线拟合法(Hildebrand-Benesi法)确定了包结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计算了主客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稳定常数Ks,从而得到包结过程的热力学数据△H,△S.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均形成2∶1型的包结物,由于相邻的2个β-环糊精空腔间的协同作用,包结稳定常数Ks较1∶1型包结物大.包结过程是焓驱动的,主客体间的范德华作用力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力是包结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氟哌酸β-环糊精包结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陈亮 《波谱学杂志》1998,15(3):243-248
氟哌酸是一种广谱、安全、有效,可供口服的抗感染药.我们通过荧光光谱、1H NMR、13C NMR等技术对氟哌酸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证明氟哌酸和β-CD形成了包结配合物.包结配合物的生成常数由1D NMR和荧光光谱测量而确定,并由改进的Be-nesi-Hildebrand方法进行了计算,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重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HABS)的水溶液中加入摩尔比为1∶1的β-环糊精,利用的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存在强干扰影响时的HABS含量。结果表明,β-环糊精具有明显降低三采复配驱油剂中十六烷基磺酸钠(SA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聚丙烯酰胺(HPAM)等常用组分对HABS定量产生的干扰影响,能显著降低HABS的检测误差至2.0%以内,该方法的检出限(S/N=3)为8.3~9.1×10-4 mg·L-1。通过1H-NMR,TG-DSC及FT-IR表征研究了HABS分子与β-环糊精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H-NMR结果表明了HABS分子已进入了β-环糊精分子的内部空腔;TG-DSC结果表明没有自由态的HABS存在,HABS分子与β-环糊精分子已形成了包结物;FT-IR的表征结果显示了HABS分子与β-环糊精分子之间的官能团作用。结合这些表征结果推测出HABS分子可以沿着β-环糊精的内腔径向大、小口径端2个方向进入β-环糊精的内腔并形成了稳定的包结物。包结物中HABS与β-环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是β-环糊精降低强干扰体系中HABS紫外光谱干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海容  赵州 《光谱实验室》2005,22(5):901-904
用荧光法研究了甲醇、正丙醇与α-萘酚、β-环糊精的形成,证明三者形成1∶1∶1三元包结物,并用Benes-Hildebrand双倒数法测定了两种包结物各自包结常数分别为1.93mol-1·L和0.88mol-1·L。  相似文献   

6.
用紫外光谱分别研究了在水溶液和50%乙醇水溶液两种不同介质中,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1)、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 2)和甲基β-环糊精(Me-β-CD 3)与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形成的包结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的包结比为1:1,在水溶液中,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均较弱,其包结能力的强弱顺序为:3>2>1.而在50%乙醇水溶液中,主客体包结物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发生改变,依次为:1>2>3.  相似文献   

7.
采用β-环糊精诱导SDBS产生显著增强的激发光谱信号,通过激发的光谱信号与SDBS含量的对应关系定量存在较强干扰作用时的SDBS水溶液。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具有显著提高SDBS的检测范围和检测精度的作用,同时具有显著降低三采复配驱油剂中SDS、OP-10及HPAM等常用组分对SDBS定量产生的干扰影响。该方法的定量误差在2.0%以下,检测精度可达10-2~10-3 mg·L-1。在水溶液体系中,β-环糊精可自发与SDBS形成摩尔比为1:1型包结物,该包结物的吉布斯函变ΔγGmΘ(298 K)为-11.064 kJ·mol-1,稳定常数Ka为87。结合FTIR分析推测出SDBS分子中苯环基团进入β-环糊精空腔内部形成稳定的包结物,是其产生激发光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橙为探针,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不同神经递质分子(多巴胺、去甲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基肾上腺素)的作用,并通过竞争包结法测定了β环糊精和不同神经递质分子形成包结物的包结常数,证实了疏水作用和氢键对包结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溶液法制备了β-CD与1-MCP的包结物,并借助于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证实了包结物的存在,采用Satava-Sestak法,并结合Ozawa法和Kissinger法,推断出可能的热分解反应机理,获得了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β-CD与1-MCP包结物热分解反应在170~180℃出现失重,其机理为一维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反应,反应机理函数为2/3级反应,其降解反应的活化能为102.14 kJ/mol,指前因子值为3.63×10~(10)s~(-1)。较低的表观活化能说明了β-CD与1-MCP之间没有形成强烈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对SDBS的检测产生明显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SDS不仅可以增大SDBS的同步荧光强度,还能显著降低SDBS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按SDBS的摩尔计量比加入1∶1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可以消除SDS对SDBS的同步荧光强度的干扰。相比于形成胶束,在SDS/SDBS水溶液中,SDBS单体优先选择与HP-β-CD形成量比1∶1的包结物。当水溶液中HP-β-CD的浓度由0增加至0.900 mmol·L~(-1)时,复配体系中SDBS形成胶束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变ΔγGθm由-39.681 k J·mol-1增加至-37.580 k J·mol~(-1)。加入适量HP-β-CD后,能够准确检测SDS/SDBS水溶液中SDBS的含量(临盘采油厂T5站地层水样),方法的回收率为101.0%~101.6%。FT-IR及1H-NMR分析表明,SDBS分子进入HP-β-CD分子内腔的大口径端并形成量比1∶1的包结物,是消除SDS对SDBS检测干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称性卟啉[四-(三-甲氧基-四-羟基)苯基]-锌卟啉(简称T(3-MO-4-HP)P-Zn)与α-CD、β-CD、γ-CD三种环糊精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T(3-MO-4HP)P-Zn卟啉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3-MO-4-HP)P-Zn-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结果表明T(3-MO-4-HP)P-Zn与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12.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β-环糊精与β-胡萝卜素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紫外 可见光谱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 β 胡萝卜素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3 2 5个 β 环糊精分子与 1个分子 β 胡萝卜素依据范德瓦尔斯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发生包结作用 ,生成稳定的包结物 ,包结物和 β 环糊精的红外光谱也显示包结物的形成和存在。包结物适宜的制备条件为 :β 环糊精与 β 胡萝卜素的摩尔比为 3 2 5∶1,主客体溶液的浓度比为 12∶1;包结温度 30℃ ;反应时间 2h。用可见 紫外光谱测定的包结物的包结常数为 9 4 6× 10 11L·mol-1,包结物稳定。对包结作用的动力学特性和包结物的分子构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对格列吡嗪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包结物的性质。通过相溶解度法确定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二者的包结摩尔比和包结稳定常数,采用中和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固体包结物,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固体包结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格列吡嗪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相溶解度图为典型的AL型,两者形成了1∶1的可溶性包结物,在25 ℃时包结物平衡常数(K1∶1)为359 L·mol-1。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包结物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包结物是格列吡嗪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到羟丙基-β-环糊精中。包结物的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包结后格列吡嗪的溶解度增加了25倍。  相似文献   

14.
腺嘌呤及其β-环糊精包结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紫外光谱的摩尔比法确定了腺嘌呤与β-环糊精(β-CD)包结物的包结比为1:1,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腺嘌呤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条件下的光谱变化及与β-CD包结物的光谱变化,分别求得了它们与β-CD包结的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同步荧光光谱法在扫描的波长差Δλ为25 nm 时,HP-β-CD不仅具有增强SDBS荧光强度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增加SDBS临界胶束浓度的特性。SDBS在水溶液中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变ΔγGΘm随HP-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了在水溶液中,相比于形成胶束,SDBS单体更容易与HP-β-CD形成包结物。SDBS与HP-β-CD包结物的job’s曲线表明了在水溶液中SDBS与HP-β-CD按摩尔计量比1∶1进行包结。按摩尔计量比1∶1加入HP-β-CD后,SDBS胶束对其检测光谱的干扰可显著降低,该定量标准曲线适用于检测临盘采油厂T5-X15和T9-X4两种水样中SDBS的含量(包括浓度大于cmc时),方法的回收率在100.5% ~101.2%之间。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结果表明包结物结构中SDBS分子的苯环基团位于HP-β-CD分子的大口径端。  相似文献   

16.
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β-环糊精与甲基橙的包结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峰  姜子涛  占豪  李荣 《光谱实验室》2005,22(5):1074-1078
利用甲基橙(MO)的吸光度随β-环糊精(β-CD)浓度的增加呈规律性的减弱,而最大吸收波长不变的性质,考察了温度、甲醇浓度、离子强度对其包结平衡常数的影响,计算得到热力学常数并讨论了包结过程的驱动力及可能的包结物结构。结果显示,包结平衡常数随温度、甲醇浓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离子强度的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常数表明整个包结过程是焓、熵联合驱动的过程,其中疏水作用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用分子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电流变液分散相材料-超分子包结物β-CDP-PAN微粒,其特别是通过分子自组装可以改变介电微粒的微观结构,进而使包结物的电流变活性比主体(β-CDP)有很大提高。分别采用液相法、固相法和液固协同法制备了包结物,发现固相法和液固协同法具有操作简便、包结反应速度快及制备成本低等特点。用荧光分析、IR及XRD等手段对β-CDP-PA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客体PAN中极性较小的萘环进入了环糊精内腔。  相似文献   

18.
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包结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溶液法和研磨法分别制备了番茄红素与环糊精的水溶性包结物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研究表明 ,包结物水溶液的光谱特征不同于 β 环糊精水溶液及番茄红素在四氢呋喃 水混和溶剂中的光谱特征。产物的水溶性以及光谱特征的变化证实了包结物的形成。包结物水溶液的特征吸收谱带 (λmax)出现大的变化 ,可能是面 面聚集的番茄红素分子被环糊精包结后 ,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尺度的超分子聚集体所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尼美舒利在水溶液中的包合作用.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尼美舒利的包合摩尔比,并利用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共同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尼美舒利以摩尔比1∶1包合,两者形成了新型超分子包合物.  相似文献   

20.
采用荧光光谱法对β-环糊精(β-CD)与柔红霉素(DNR)包结物溶液进行表征。研究了β-CD与DNR之间的超分子包结作用机理,讨论了时间、温度和β-CD浓度对包结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新的定量检测微量DNR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NR本身具有天然荧光,与β-CD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结络合物后,荧光强度增大,β-CD对DNR有较强的荧光增敏作用。在25℃,pH7.0时,包结常数K=1.26×106L/mol。β-CD增敏荧光定量测定DNR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78×107x+312.76,相关系数为r=0.9953,检测下限为3.77×10-6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