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锦秀 《数学之友》2023,(23):78-79+8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更高的标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量感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且使其应用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量感教学,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知数学,从生活化的方向多向化分析数学,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量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将“量感”的培养融合在“数感”的培养之中.长期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把“量感”归为“数感”的一部分,忽略“量感”的重要性.“量感”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量感”培养作为一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线,更加重视“数”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提出:“力求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给传统的初中数学题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量感”这一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但目前数学量感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针对不足现象展开分析,提出发展小学生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量感”是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量”的主观想法,是一种“准确运用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精准性.量感有助于提升对量的理解,提升对量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培养量感,教师应该“智慧放手”,不断创设活动场景,生活情境,指引孩子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不断探究和内化体验,积累丰富的“量”的素材,建立“量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量感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地累积、扩充、外显的一个过程.在实践中,构建“动—悟—享—升”的课堂教学范式,能深化学生的感量体验,提升学生的感量层级,促进学生的感量精准,建构学生的感量模型.通过感量实践,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感量质态,深化学生的感量体验,有效地生成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侯峥 《数学之友》2023,(23):66-67
在量感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存在弱化体验重知识传授、重教学结果、重机械性重复练习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培养量感的策略: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量感需求;经历深层体验,建立量感表象;注重梳理沟通,建构量感体系;立足生活应用,助推量感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高质量的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决定学生思维的方向.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思考与表达现实世界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纵观整个数学史的发展,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关注问题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它成为提升教学成效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蒋振 《中学数学》2021,(3):58-59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角含半角模型”是指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引两条射线,使这两条射线的夹角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一半的模型,解决的一般思路为:将半角两边的其中一个三角形通过旋转与其他图形拼到一起形成新的三角形,然后证明新三角形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向量学习中,零向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向量”.新课标必修四教材对于零向量是这样规定的: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 这个定义只规定了零向量的长度,对于零向量的方向没有提及.由于零向量的终点和起点相互重合,所以零向量的方向应理解为“不确定”.“不确定”不等同于“没有”,零向量作为一个向量是必须要有方向的.在处理平行问题时,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平行.  相似文献   

11.
陈超 《中学数学》2023,(22):88-89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是从精心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过程.文章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教学为例,通过三个教学片段的剖析来谈谈一线数学教师该如何做好课堂预设,让课堂在动态发展中促进学生思维、知识与能力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陈花莲 《数学之友》2022,(16):78-79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量感”,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量”的概念,提升其对量的敏感性与直觉能力,又进一步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强化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对比参照物体,催生‘量’的感知;强化操作实验,丰富‘量’的体验;勾连生活估测,内化‘量’的感悟;解决实际问题,深化‘量’的应用”四部曲入手,聚焦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量感”,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增设了数学建模分册,笔者以必修第四册中的“车辆转弯时的安全隐患”这一案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介绍新课标、新教材下数学建模的教学处理,突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李彦 《数学通报》2005,44(10):10-11
函数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函数思想也一直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为此,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1(A版)》(以下简称为(实验教材)对函数概念的教学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通过实验教材的学习,笔者就自己对实验教材中函数概念的学习体会并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做一些分析与建议.1注重知识背景“新课标”中指出:“…,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  相似文献   

15.
自我校与以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带领的深度教学实验联盟合作开展深度教学研究课题以来,这是我写的第二篇论文,第一篇《“深度教学”理论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实践——以圆的一般方程为例》已经在杂志发表,故有关“深度教学”以及深度教学追求的“发展性课堂”等方面的理论便不在此赘述.总结性地说就是在教师深度挖掘知识结构及价值(课标、教材、教参)之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以期创设这样的“发展性”课堂: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从而获得一种意义感;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有强烈的自我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包括知识和价值),有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高峰 《中学数学》2012,(10):76-77
新课标教学大纲对于我们初中数学教材的处理是按照“闻听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开展的.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探讨、学习.才能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建模思想可以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更加成熟.还可以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效  相似文献   

17.
陈丽 《数学通讯》2023,(11):5-8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问题意识的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一节初三复习课为例浅谈自己在“生命课堂”理念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支撑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实现自我成长.”问题串是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遵循一定的逻辑,由浅入深地设计出一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是它的主要特点,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实现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向综合分析、评价等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之间构建起有效的认知结构,体会不同教学内容之间数学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找到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王兵 《数学之友》2022,(6):39-4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强调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UbD理论在对“理解”深入阐述剖析的基础上,采用“逆向设计”的教学设计方式,围绕大概念进行三段式的框架设计,切实提高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发展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文章以向量运算为例,提出基于UbD理论的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