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是一种连续高效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在中药、生化、食品、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部分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已知和未知黄酮类化合物的文献报道,并介绍了几种新近发展的高速逆流色谱以及其在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钱小红 《色谱》2010,28(2):107-107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有机体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研究有机体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蛋白质组成的高度复杂性和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对蛋白质组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色谱作为现代分离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蛋白质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组织、细胞或体液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多肽的色谱预分离,降低样本的复杂程度,提高蛋白质的鉴定率;我们可以通过亲和色谱对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多肽进行特异性富集分离,去除非修饰的蛋白质/多肽,实现修饰蛋白的成功鉴定;我们还可以通过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获得蛋白质/多肽在色谱分离中的保留时间或峰面积,实现蛋白质的规模化定量与鉴定等。 为了集中展示我国科学家在色谱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色谱》杂志特此在2010年第2期编辑出版了“色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专栏。我们邀请了在该领域具有突出成绩或学术造诣的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综述。希望通过这些文章所介绍的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色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水平,推动我国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反相液相色谱在蛋白质及多肽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朱晓囡  苏志国 《分析化学》2004,32(2):248-254
反相液相色谱是一种以疏水作用为基础的色谱分离模式。由于它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等优点,在蛋白质及多肽的分离分析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反相液相色谱及其分离机理,对其在蛋白质和多肽研究中的应用如分离纯化、肽图分析、酶活测定、构象变化检测及疏水作用研究等作系统综述,并展望了反相液相色谱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逆流色谱是一种快速、高效、无固定相载体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综述了高速逆流色谱、双向逆流色谱、正交轴逆流色谱、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及螺线型圆盘柱式逆流色谱仪器装置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速逆流色谱.蒸发光散射联用技术、高速逆流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及二维逆流色谱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逆流色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流色谱(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是以分析物在液-液两相溶剂中的分配差异为核心的快速分离技术.近年来,逆流色谱对复杂样品的分离,尤其是对天然产物的分离已获得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逆流色谱在仪器改进、溶剂体系筛选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CCC在分离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pH区带逆流色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H区带逆流色谱是在逆流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备型分离技术。利用物质解离常数和疏水性的不同进行分离,具有分离量大、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简单介绍了该技术的分离原理及分类,并对该技术在氨基酸衍生物、肽衍生物、染料、生物碱和异构体等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及其改进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逆流色谱是一种新型的不需任何固态载体的液-液分配技术,随着其理论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领域,已成为最有优势的分离分析方法之一。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并对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速逆流色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综述了近年来高速逆流色谱(HSCCC)在分析、半制备和制备分离天然产物、蛋白质、抗生素、无机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总结了适用于HSCCC的溶剂体系,并展望了HSCCC与质谱联用、pH区带逆流色谱和离子对逆流色谱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目前蛋白质的研究仅局限于分析检测,分离检测手段不多,寻求有效提纯蛋白质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离子液体是21世纪绿色溶剂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1]).高速逆流色谱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尤其是分离科学方面.根据各蛋白质极性的不同,使离子液体结合高速逆流色谱~([2])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提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需使用任何固态支持介质的液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样品的各组分是根据其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被分离开的.由于不使用固态支持介质,避免了因不可逆吸附而引起的样品损失、失活变性等.高速逆流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巩学勇  张宏志  侯超  王玉民  董建 《分析化学》2016,(10):1533-1538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和激发/多波段发射荧光检测器,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研究了新、老填埋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质( DOM)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渗滤液来源的DOM均含有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物质。在新填埋垃圾渗滤液中,类蛋白物质有4种存在形态,包括大分子蛋白质形态、高/低分子量腐殖质结合态和多肽/氨基酸形态;在老填埋垃圾渗滤液DOM中,类蛋白物质只有两种形态,分别为大分子蛋白质形态和腐殖质结合态。相比于分子排阻色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能够分辨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结合态的类蛋白物质,但不能有效区分蛋白质和以多肽/氨基酸形态存在的类蛋白物质。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分子排阻色谱,可以表征DOM中不同形态分布的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物质。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S-棕榈酰化修饰是指棕榈酸分子通过硫酯键共价结合在蛋白质分子的半胱氨酸( S)的巯基侧链上,是蛋白质脂类修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细胞信号转导、代谢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首先利用酰基-生物素置换反应,将A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上的S-棕榈酸分子转换为含有生物素( Buotun)分子的标签。生物素标记蛋白经特异性富集、电泳分离纯化后,进行胶内水解。再利用质谱技术对水解混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酰基-生物素置换方法处理A型流感病毒裂解产物后,蛋白质耦联生物素的浓度(羟胺处理,+Hydroxylamune)与空白对照组(未加羟胺处理,-Hydroxylamune)的比值大于3;对经富集后的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进行了质谱分析,鉴定了 A 型的两个 S-棕榈酰化修饰位点,分别位于蛋白羧基末端的 Cys562和Cys565。本研究为大规模研究S-棕榈酰化修饰蛋白提供了一种特异、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铭  洪玮  疏静  李力 《分析化学》2016,(10):1471-1476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能够在微观尺度上对样品材料进行操控和加工的特性,发现并考察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生物大分子纳米纤维阵列的制备方法。将50μg/mL的天然I型鼠尾胶原蛋白溶液在云母晶面上形成胶原蛋白膜层,接着在原子力显微镜的接触模式下,利用探针对溶液中的胶原蛋白膜层施加100~1000 nN的力时,可以将膜层加工成具有特定取向的蛋白纳米纤维阵列。单根纤维的高度约2~5 nm,宽度在150~350 nm之间。根据纳米纤维阵列的结构与探针扫描方式的关系,对探针的制样原理进行了探讨,验证了原子力显微镜接触模式下的“分子扫帚”机理。此制备方法为生产细胞培养器皿、制备高特异性的生物探针,合成新型微纳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14.
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托比司他中的6种残留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博凯  高峡  刘伟丽  林雨青 《分析化学》2016,(10):1528-153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托比司他中6种残留溶剂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固定相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平衡加热时间影响以及制样溶剂。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Rtx-200型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为固定相的色谱柱(30 m ×0.25 mm ×1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的分析方案,实现了甲醇、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4-二氧六环和吡啶6种残留溶剂的同时分离与测定。6种溶剂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 R2)均大于0.998,定量限分别为甲醇0.006%、乙醇0.005%、二氯甲烷0.012%、乙酸乙酯0.0025%、1,4-二氧六环0.0076%、吡啶0.004%。在3个添加水平下,6种残留溶剂的加标回收率在92.3%~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3%~3.6%。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可用于托比司他中6种残留溶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傅昕  顾丹玉  赵圣东  温世彤  张何 《分析化学》2016,(10):1487-1494
以磁纳米颗粒为固定DNA探针的固相载体,发展了一种基于分子间裂分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的Ag+和半胱氨酸传感器。当磁纳米颗粒表面DNA二聚体中富鸟嘌呤( G)序列与Ag+结合时,Ag+可有效地阻止碱基G之间Hoogsteen氢键的形成,破坏G-四链体结构。而半胱氨酸存在时,巯基与Ag+之间相互作用,将Ag+从碱基G上取代下来,促进G-四链体的重新形成,显示出类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催化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挫啉-6-磺酸(ABTS)-H2O2反应体系的显色反应。本方法可以直接通过磁分离从样品中将检测探针与复杂体系中的干扰组分分离,有效提高了灵敏度,降低了背景信号,实现了实际样品中Ag+和半胱氨酸的快速、灵敏、特异的比色分析。在最优条件下,Ag+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5~100 nmol/L,检出限为0.2 nmol/L;对半胱氨酸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80 nmol/L,检出限为0.04 nmol/L。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智  陈宏达  毕锋  王振新 《分析化学》2016,(10):1609-1618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融合多种影像学检测手段的优势,为肿瘤诊断提供了更加全面而精确的信息,实现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对肿瘤进行及时的个性化诊断、动态定量监测等。本文介绍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实现方式,以及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2-D chromatography with gradient polymer elution chromatography in the first dimension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a series of block copolymers prepared by nitroxide-mediated controlled free-radical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data provide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generated during the successive stages of the reaction. In particular, deviations from ideal conditions, such as an exothermic temperature spike, are obvious from the 2-D chromatogram, and its interpretation provides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Finall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mages obtained on films cast from copolymer solutions evi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er microstructure and film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万古霉素色谱分析方法主要为反相色谱法,该法分离万古霉素及其杂质时,存在极性选择性不足以及所使用的流动相体系与质谱兼容性差等问题。基于亲水作用色谱(HILIC)对糖肽类物质的色谱保留和极性选择性,本文选取万古霉素及其常见杂质为对象,考察了HILIC固定相、流动相组成比例、缓冲盐添加剂浓度和pH值等色谱条件,对万古霉素及其主要杂质进行了HILIC分离方法研究。确立了以Click XIon色谱柱为固定相,以甲酸铵为流动相添加剂的亲水作用色谱条件,实现了万古霉素及主要杂质的分离,为万古霉素类化合物的分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Recent advances i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nable us to separate synthetic copolymers according to composition. Several techniques for non-exclus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NELC) for polymers and copolymers are reviewed, focusing on the technique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NELC makes possible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both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copolymers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20.
    
Résumé Aprés un bref exposé sur l'évolution des procédés chromatographiques et sur l'importance de la chromatographie en couche mince pour la séparation des substances hydrosolubles, le matériel de chromatographie et d'électrophorèse en couche mince employé est décrit. De nouveaux procédés chromatographiques sont présentés: chromatographie en atmosphère conditionnée par double irrigation, combinaison de méthodes analytiques sur une même plaque, chromato-électrophorèse tridirectionnelle, chromato-électrophorèse employant un solvant chromatographique contenant un mélange de produits volatils à pouvoir tampon, chromatographie employant un solvant contenant l'un des composants d'un mélange à pouvoir tampon, l'autre composant étant présent dans la couche mince. Des applications de ces procédes à la séparation de tous les aminoacides et de tous les dinitrophénylaminoacides, des peptides sont présentées (méthodes d'identification et méthodes de dosage).
Summary After a short introduction on development of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on importance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for separation of hydrosoluble prodcuts, apparatus for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thin-layer electrophoresis are described. New chromatographic processes are presented: chromatography with double irrigation under definite atmosphere, use of several analytical processes on a same plate, tridirectional chromato-electrophoresis, chromato-electrophoresis using a solvent containing volatile buffer mixture, chromatography using one part of a buffer mixture in solvent with other part of the buffer mixture included in the thin-layer. Applications of these processes to separation of amino-acids, dinitrophenylamino-acids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and of peptides are described.


Avec la collaboration technique de G. Sarrazin et de Ch. Thommeg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