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羰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聚合物的参与下,难以看到在水泥浆中常常发生的吸附或搭接现象,此时了一种可逆的絮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少量的表面活性剂SN-2不但可以取代吸附在水泥粒子表面的水溶性聚合物,从而导致解絮,而且可同步地缩聚浆体中的可溶性聚合物,一种在水泥粒子和水溶性聚合物之间的交错镶嵌型机理显得非常适用于所实验的体系,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使微粒矿物表面疏水化而使其悬浮体产生聚团的现象,称为诱导疏水絮凝。它与常规的胶体聚沉现象不同,不能为DLVO理论所解释。本文通过对颗粒间疏水粘着力及润湿接触角、zeta电位的测量和体系的疏水絮凝行为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疏水作用力对诱导疏水絮凝起支配作用;当微粒表面有足够大的润湿接触角而颗粒产生疏水吸引力时,才能使微粒悬浮体强烈聚团。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新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甲基苯胺树脂对细粒石英的絮凝性能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药剂由于具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两者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使矿粒产生高聚物和疏水性的复合絮凝。提出了“假象大分子”絮凝模式,认为低聚合度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产生疏水性缔合,形成了枝状和网状“假象大分子”,从而使矿粒实现桥联絮凝。絮团结构的电镜结构分析证实了“假象大分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临界浓度的概念,对MgO—MgCl2-H2O固相体系的析晶过程及反应终点产物组成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设计试验,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Na_2CO_3·10H_2O-NaAc·3H_2O体系相图李卫萍,胡起柱,阮德水(化学系)关键词相图,十水合碳酸钠,三水合醋酸钠中国分类号O642.42Na。CO。·10H。O及NaAc·3H。O均具有较高的熔化热[‘j和较适宜的相变温度[’-’],因...  相似文献   

6.
分离一株具有强絮凝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F2,絮凝率达84%,构建了絮凝基因组文库.筛选文库获得一株表达絮凝活性的大肠杆菌阳性克隆子FC2,序列分析得出该克隆序列为新的絮凝基因.红外光谱分析证明FC2的絮凝有效成分与F2一致,说明FC2絮凝性状遗传于原絮凝菌F2.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克隆菌确定为FLO1型絮凝菌.并研究了该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对Ca2+浓度、pH值、温度和放置时间只有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土霉素-铝-曲拉通X-100络合物的荧光体系的形成和性质.结果表明:在pH为3.5的氯乙酸缓冲溶液中,土霉素、铝(Ⅲ)和曲拉通X-100形成三元荧光络合物,具有显著的增敏效应.荧光强度与土霉素浓度在0~0.6×10-6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应用于土霉素药片中,对其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醇对SDS-CTAB-H2O体系双水相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短链一元醇(乙醇、正丁醇)和二元醇(乙二醇、1,4—丁二醇)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双水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醇的加入不但缩短了双水相的成相时间、使原水溶液双水相的区域得到扩展而且还会导致新双水相区域的出现,这种影响随着醇类链长的增长而增大。而二元醇的加入对双水相的相图影响不大,只是对形成双水相的表面活性剂最低总浓度稍有影响。实验结果也表明,出现双水相的表面活性剂最低总浓度与混合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有关,但CMC并不是决定出现双水相表面活性剂最低浓度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聚苯乙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中的浊点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可以认为升温使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表面去水化是浊点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而且,浊点的高低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以及加入添加剂来调控.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NaAc-NaBr-H2O三元体系中NaAc·3H2O-NaBr·2H2O多温截面图,为研究NaAc·3H2O-NaBr·2H2O相变贮热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由NaAc·3H2O和NaBr·2H2O可制得38~53℃的混合相变贮热材料。  相似文献   

11.
王建伟  孙力平 《科技信息》2011,(13):383-384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利用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强化一级处理的深度集成工艺。由于化学絮凝、沉淀和生物絮凝、吸附、降解的共同作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的化学絮凝效果。但一些研究表明,投加量小时,二者的协同性能比投加量大时较佳,表明二者的协同作用不是简单的数学叠加,在高投加量时,二者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的化学和生物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壳聚糖与无机絮凝剂的复合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絮凝能够相互促进壳聚糖与无机絮凝剂各自的絮凝性能,显著提高浊度与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壳聚糖絮凝剂分别与三种常用无机絮凝剂(硫酸铝、氯化铁和聚合铝铁)的复合絮凝的效果表明,其中聚合铝铁跟壳聚糖的复合絮凝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最佳条件下,其浊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44%和55%.另外,无论是壳聚糖单独使用还是与聚合铝铁复合使用,在最佳的情况下,都使出水中的残留铝浓度小于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13.
Insight into Flocculation Mechanism of Chitos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ain analyzer, turbidimeter, Zeta potentialinstrument and microscope with Panansonic CCD areused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tonitegrain, test the Zeta potential of bentonite andobserve the structure of flocs. Through thecomparison among chitosan, PAM, and aluminum  相似文献   

14.
聚合硫酸铁混凝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聚合硫酸铁的混凝性能和评价聚合硫酸铁混凝剂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加填料和不加填料结团絮凝工艺进行的试验,证实了加填料结团絮凝工艺在处理低浊度原水时的高效性。认为加填料主要是为了发挥其拦截初始粒子的能力,同时,填料在絮凝柱内的转动和脉动使絮凝体层得以致密。  相似文献   

16.
微藻是生物柴油理想的原料,但微藻尺寸较小,细胞密度较低,导致微藻采收困难。为提高微藻的采收率,节约成本,实验采用自絮凝斜生栅藻Scenedesmus sp.-BH与富油小球藻C.vulgaris XJB共培养技术来提高小球藻C.vulgaris XJB的絮凝率,同时与调节p H、添加Fe Cl3和添加壳聚糖3种化学絮凝法对比。结果表明:3种化学絮凝法60 min时的最佳絮凝率分别为84.2%、96.5%和72.9%;共培养最佳条件下小球藻C.vulgaris XJB 60 min时的絮凝率为33.3%,8 h后的絮凝率可达73.2%。共培养条件下小球藻C.vulgaris XJB的絮凝率比化学絮凝法的稍低,但该方法不会引入有害化学物质,后期分离成本低,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絮凝方法。  相似文献   

17.
PMS改性淀粉对滑石粉悬浮体的絮凝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了在几种条件的影响下,PMS对滑石粉悬浮体的絮凝努力学曲线的影响,发现对絮凝能力来说,各种条件都存在一个最佳区域,即PMS取代度为0.02-0.04,PMS加入量为25-40mg,pH值为大于5。另外从大分子形态和分散相表面电性质出发。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PMS改性淀粉对滑石粉悬浮体的絮凝机理符合高分子絮凝剂“桥架”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絮凝过程就是向待处理水体中加入一定的絮凝剂,使水体中胶体系在所加絮凝剂作用下,相互接触、碰撞脱稳凝集成一定粒径的聚集体,脱稳的聚集体由于进一步碰撞、化学薪结、网捕卷扫、共同沉淀等作用而聚集成絮状体,最终借助重力作用而沉淀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因此,在絮凝处理过程中,絮凝剂的种类、性质、品种的好坏是关系到絮凝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絮凝机理及絮凝剂发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絮凝过程就是向待处理水体中加入一定的絮凝剂,使水体中胶体系在所加絮凝剂作用下,相互接触、碰撞脱稳凝集成一定粒径的聚集体,脱稳的聚集体由于进一步碰撞、化学薪结、网捕卷扫、共同沉淀等作用而聚集成絮状体,最终借助重力作用而沉淀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因此,在絮凝处理过程中,絮凝剂的种类、性质、品种的好坏是关系到絮凝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水处理絮凝过程动力学的分形成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絮凝体微观形态结构、混凝机理及动力学过程,分析了传统絮凝模型的假设与试验结果相矛盾的问题,阐述了絮凝体分形生长模型、絮凝动力学模型和分形絮凝体破碎模型等典型絮凝分形模型的特点与应用条件.絮凝体分形生长模型是研究形成结构致密絮凝体途径的基础;絮凝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使颗粒碰撞频率函数更适于数值模拟;絮凝体破碎模型对混凝工艺运行条件控制,以及絮凝剂优选和絮凝设备优化等有实际指导意义.絮凝模型拓展研究应以定量描述絮凝体的形态和结构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