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类推广的差异演化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差异演化算法的局部收敛性问题,从Minimax优化的角度,提出求解非线性多峰函数优化问题的一类推广的差异演化算法(EDEA),该算法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在可行域内产生初始群体,增加种群的差异性,具有大范围收敛的性质;并且动态收缩可行域,有效地抑制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易收敛到局部最优的缺陷;给出应用该方法到典型非线性优化和不稳定周期点的求解的具体步骤,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是鲁棒的。  相似文献   

2.
B值随机场的收敛性与B空间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多指标B值随机变量族{Xn,n∈Nd}在limx→∞xpsupn∈Nd|n|-1∑k≤nP(‖Xk‖≥x)=0等条件下的收敛性.当0<p<1时,得到了任意随机变量族的弱收敛性及收敛速度的一般结果;当1<p<2时,揭示了零均值独立随机变量族的弱收敛性、收敛速度与Banach空间几何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我国东、中与西部30个省市2008年至2017年面板数据,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现状,然后引入空间效应,建立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及二者的交互项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东、中与西部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经济差距总体上随着时间在逐渐减小,其中,东、中、西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来源。在东部区域中,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以及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的交互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差距收敛的重要因素;在中部区域中,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对本省经济差距的缩小具有促进作用;在西部区域中,产业转移与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有利于缩小周边省份经济差距。对东、中和西部区域而言,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途径还有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强政府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解决城镇化中土地开发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结构失衡与比例失调的问题,推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利用浙江省2002—2016年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对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和公共品供给两要素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浙江省土地城镇化与公共品供给两者之间经历了失调(2002—2003年)、过渡(2004—2009年)和协调(2010—2016年)3个阶段。2006年以来的土地城镇化速度放缓与公共品供给提速,推动了协调发展度的提升。两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浙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优于浙西南地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分类调整要素的供给规模与结构比例,进一步提升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舟山海岛地区成年女子体质状况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海岛地区成年女性体质状况总体好于全国,不同年龄组(甲、乙组)体质之间存在显著陛差异,但城乡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体育锻炼意识差是影响舟山海岛地区成年女子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减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消除区域发展鸿沟、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分析城际公共服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3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构建了城际基本公共服务测度体系, 运用泰尔指数和熵值法测量1985年、1995年、2010年、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88个城市间总体水平差异及不同指标差异. 结果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于珠三角地区; (2)东部沿海地区城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程度相当; (3)东部沿海地区城际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差异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且高水平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差距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一类非线性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及振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非线性差分方程xn+1=(xnxn-1+a)/(xn+xn—1+b),(n≥0;a,b∈[0,∞);x0,x-1∈(0,∞))解的稳定性及振动性,得到该差分方程存在唯一非负平衡解x^-,且x^-为全局渐近稳定的,同时根据a和b是否为0,分别研究了解关于x^-的振动性,得到该差分方程任意解,下述结论之一成立:(1)当n〉0时,xn单调减收敛于x^-;(2)当n〉0时,xn≡x^-;(3)解关于x^-严格振动,可能除第1个半环外,每个负半环的长为2,且每个正半环的长为1.  相似文献   

8.
应用GE Insight和INBODY3.0测试不同年龄段高校女性知识分子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肌肉、脂肪百分比也随之增大,且这些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各年龄段骨强度(STI)、T值、Z值无显著性差异;骨总量(BMC)、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均随BMI的增加而增大,存在统计学的差异性;骨强度、T、Z随着BMI的增加而呈现橄榄型.相关性检验还表明身高与骨强度、T、Z存在负相关,脂肪百分比与STI、T值存在负相关,无统计学上差异;体重、BMI、去脂体重、骨总量与Z值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程度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居民的经济决策,也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性状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项目数据(CHIP2018)探讨了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中户主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均对持有金融资产种类数和金融资产组合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处理内生性之后依旧显著,但是具体的提升作用在不同的教育程度定义下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程度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家庭所在区域的宏观经济变量起着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普及不高的区域金融资产组合多样性发展潜力较大。在我国居民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本文为我国通过家庭金融缩小收入不平等、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要着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道路货运行业应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道路货运行业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 利用传统的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对道路货运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横纵向比较, 发现我国不同区域道路货运发展较不平衡, 东部地区综合效率与增速均较高, 中部地区综合效率高但增速慢, 西部地区综合效率与增速均较低; 从整体来看, 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因. 基于此, 提出道路货运行业需合理扩建市场规模, 实施差异化政策与加强区域协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健康中国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目标驱使下,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日渐成为区域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辨明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构建了以时间演变、空间分异与因子探究为主的分析结构,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200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速,区域均衡性提高;总体格局与长三角“Z”字形空间结构相吻合;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涵盖社会、经济与政治3个维度,且作用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ISCCP)1998—2007年10 a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数据集,统计分析了梅雨期影响浙江省及周边地区的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CS)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看,梅雨期影响浙江省及周边地区的CS主要来源于区域本地,且50%以上为短时对流过程,其次来源于西南、西北区域,定量统计源地发生个数,发现存在多个高发区域,与山区地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用云顶最低温减小表征系统加强,发现江西省北部与安徽省、湖北省、浙江省交界处易发生系统加强过程;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区域CS发生的初始时刻,发现CS白天发生次数稍大于晚上,并呈一定的日变化特征,且9:00(UTC)是CS初始高发时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利用相转移方法由多乙酰基-1-溴代糖合成三个硫代双糖—双(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基)硫(1),(2,3,4,6-四-O-乙酰基-β-吡南型半乳糖基)硫(2),和双(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基)硫(3)的结果。产物1,2与文献中所记载的该化合物物理常数吻合,但产率远高于前人的结果;产物3在文献中未见报道,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氢谱等给予证实.  相似文献   

14.
探讨1,25(OH)2D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体外培养的外周单核细胞分别从23例正常对照和22例T2DM患者中获得。观察1,25(OH):D3预干预后,单核细胞对TLR4配体(脂多糖,LPS)的反应性变化以及单核细胞表面CD14和TLR4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单核细胞CD14和TLR4表达以及NF—KB—p65磷酸化水平,IL-1β和TNF-α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2DM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PS使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T2DM组(P〈0.05)。LPS干预后T2DM单核细胞的NF—KB—p65磷酸化水平和IL-1β和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1,25(OH)2D3预干预后,LPS对单核细胞表面CD14和TLR4表达、NF—KB—p65磷酸化水平和IL-1β、TNF-α浓度的影响在T2DM和对照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1,25(OH)2D3对T2DM患者单核细胞的高反应性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这有助于我们近一步地认识和探讨1,25(OH)2D3对T2DM的固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区域经济联动的加强,产业布局的调整升级,以及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城市化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区域化"的新发展时期.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面临着若干重大机遇.通过分析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应以空间规划作为切入点,通过空间规划与行动集成,将城乡统筹概念落实到县域空间层面上,构建一个综合的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  相似文献   

16.
在分辨率有限的显示设备上,Focus+Context技术可用于大型复杂模型的可视化。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质量传输的Focus+Context可视化方法。通过最优质量传输映射,对自身进行体积变形,将源测度(体素)转换为传输成本最小的目标测度;将求解最优质量传输问题等价于凸优化过程,转换为计算几何中经典的幂Voronoi图计算。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保证了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平滑性;允许用户精确控制目标测度,选择多个形状不规则的聚焦区域,使产生的变形是全局平滑的,并可自由翻转。用于自医学应用和科学仿真的几项体数据集,证明了所提方法是有效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17.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在时间尺度上,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高西低的趋势越发显著。(2)浙江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3)结合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程度。因此,建议由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县,可借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县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对尚未深度发展的区县,可借助自身生态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三(2-苯并呋喃基)硼烷、三(2-呋喃基)硼烷及三(2-噻吩基)硼烷被某些β-二酮(乙酰丙酮、二苯甲酰基甲烷、二茂铁基甲酰丙酮)去烃化的能力,及其产物β-二酮螯合物在电子电离质谱反应中的再去烃化差异.结果证实,受共生效应支配,共生性配体2-苯并呋喃核及2-呋喃核比非共生性配体2-噻吩核均较难从硼原子上裂去.  相似文献   

19.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的提出,在收集2000~2009年西部、中部、东北部及东部地区所辖30个省市(除西藏外)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估算CO2排放情况,通过图表及有关参数分析这些区域CO2排放现状,阐明CO2排放特征.结果显示,近1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下降了38.4%,若兑现2020年碳减排承诺,减排量相当于2005年全球CO2排放量的29.7%~33.4%;中国不同区域CO2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区域CO2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历年来各区域CO2排放强度占同期全国总值的比重均相对稳定,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多(占32%~34%),将是今后做好全国碳减排工作的一个重要区域.各区域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增速与GDP增速曲线基本呈倒U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高于西部、中部地区,该指标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性.各区域内人均贡献一份GDP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逐年递减,说明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能实现双赢,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