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勋平 《中学数学》2023,(24):3-4+24
在调研顺德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聚焦初中数学高质量课堂建设,致力于解决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浮于表面以及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以“深度学习”和“思维型课堂”为抓手,秉持“‘技术-数学’相融合的智慧课堂、‘数学-思维’相契合的深度学习、‘技术-思维’相切合的思维可视化”的理念,构建“情境化问题驱动、生长型新知探究、开放性例题解决、可视化反思迁移”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发展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背景 随着近几年高考数学难度的持续增加,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容量、加深难度,教师觉得“讲不完”,学生觉得“跟不上”,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近年来我校提出了“基于‘学得’的课堂”的教学研究的新理念,2013年11月又开展了以“优化课堂互动,打造‘学得’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出学生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为了积极探索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学得到”,笔者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数学命题的结论较强亦难于解决时,我们常想到能否把它弱化或简化,先从较弱的经过简化的问题着手并取得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达到解题的目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递进思维.它的特点是先退而后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善于‘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情,精心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自主探索、构建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呈现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导向性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同时运用描点法和信息技术绘图,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以指向高阶思维和数学生长课堂为主题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构建数学生长课堂教学范式,寻找启迪学生高阶思维的方法,探索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路径,拓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并以复习课“数列中的奇偶项问题”教学设计为例,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章建跃教授在《数学教育之取势明道优术》一文中指出:"教好数学"的内涵应该是"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进一步指出"在面对一个新的数学研究对象时,要有‘整体观’,要先为学生构建研究的整体框架".基于上述"整体观"理念,笔者最近开发了"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先呈现该课的教学设计,并给出课后反思,与大家研讨.  相似文献   

7.
李想 《数学之友》2023,(5):31-34
概念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在日常教学中,理想与现实存在诸多差距.“平方根”作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典型课例,以其为引,从把握学科知识、掌握教学知识、运用技术知识角度阐述紧扣课标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推动课堂的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8.
李斌 《数学通讯》2010,(3):8-1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许多同学在解数学题遇到困难时常常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不妨借鉴华罗庚教授“退”的思想,及时调整思维角度,从其它视角来审视同一个数学问题,那么有哪些“退”的方向呢?下面举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1].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2].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思维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就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课堂"问题空间",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相似文献   

10.
林婷 《数学通讯》2015,(4):57-59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贯注重的是一个"讲"字,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学习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复习课的效率总是不尽如人意.事实上,高三复习课除了巩固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弥补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的黄金时间,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主动探索,不断把学生带入"思"的状态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思维深度,发展思维品质,最大限  相似文献   

11.
特级教师张惠民老师上的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认为张老师的课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学科本质,张老师的课堂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引,探究为主线,是目前高三复习课需要的一种高效课型.为此将本节教学过程整理如下,并附上个人的一点思考,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真实体验、求同存异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设计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重新构建更加缜密的知识体系.本文中选择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作为研究课例,深入探讨深度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1 教学分析1.1 教材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印冬建 《中学数学》2012,(18):11-13
一、引言"复习课是一首彻头彻尾的‘老歌’",我们不仅要"老歌新唱",而且还要"唱出学生在新的好奇心下的‘新的发现,新的数学创造’".为了追求复习课的"新意",更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  相似文献   

14.
开放教学资源下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微课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分析转移到了实践探索.该研究从剖析高等学校微课教学设计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微课设计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以笔者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为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有效微课教学设计环节和实施策略,以期对高校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花莲 《数学之友》2022,(16):78-79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量感”,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量”的概念,提升其对量的敏感性与直觉能力,又进一步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强化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对比参照物体,催生‘量’的感知;强化操作实验,丰富‘量’的体验;勾连生活估测,内化‘量’的感悟;解决实际问题,深化‘量’的应用”四部曲入手,聚焦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量感”,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6.
<正>以退求进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退回到最简单、最原始、最容易看清问题本质的地方来寻求解题思路,然后再将在最原始处获得的思路来一次飞跃,进而去解决抽象的、复杂的问题.这种退下来思、跃上去解的策略,在数学解题中大有用场.  相似文献   

17.
赵涛 《数学通讯》2022,(9):8-11+38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不断发挥其育人价值.问题的生长与探究是“数学问题探究型”综合与实践课的核心,以“引、探、归、展”为主要环节的课堂架构,为“数学问题探究型”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借鉴,本文结合“直觉的误导”一课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卓斌 《数学通报》2013,52(6):40-43
希尔伯特在《数学问题》的演讲中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笔者认为,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因为只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孤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有让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  相似文献   

19.
上好一堂高效课的前提是做到“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章建跃博士指出,“三个理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好数学的根本保证,其中理解数学是首要前提.大量的质量低下的课堂,追本溯源可以从教师对数学理解不到位上找到原因.显然,如果教师对内容理解不到位,那么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等也就把握不住,从而也就不能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也就很难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故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2011年版)[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资助课题《基于积累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研究》正是从积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