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斑马鱼胚胎对化学品暴露高度敏感,同时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模型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在毒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除化学品浓度外,在毒性检测中还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胚胎膜屏障作用、胚胎暴露时间、化学品的性状及不同化学品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胚胎毒性评价方法由表型的观察逐渐向分子水平发展,更加侧重于对化学品作用机理的研究,使斑马鱼胚胎在毒性检测中具有更高特异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2.
斑马鱼胚胎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斑马鱼及其胚胎了解的日趋深入,其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介绍了斑马鱼胚胎在常规毒性试验、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生物致突变效应检测等生态毒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利于进行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美白化学品熊果苷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效果,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熊果苷溶液后,观察其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进一步测定体内黑色素合成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的表达.定性观察表明,随着熊果苷浓度的增加,其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明显增强.基因表达分析表明,熊果苷通过对眼皮肤白化病II型(OCA2),酪氨酸酶(TYR)和银色毛发(SILV)等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抑制,进而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上述结果解释了熊果苷在黑色素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斑马鱼胚胎模型在美白物质筛选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斑马鱼(zebmfish)胚胎为实验材料,进行活体观察和系列切片,观察斑马鱼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探索了其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0(对照),10,20,40,80,160mg/L的甲拌磷给受精后4h的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在96h摄像,结果表明:斑马鱼卵在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63mg/L,14.96mg/L.染毒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尾部弯曲、心律消失、发育停止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斑马鱼是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经典材料,其形态发生过程及分子调控机制是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作以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斑马鱼广泛用于脊椎动物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为揭示包含具有LIM结构域的crip基因的功能,本文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克隆了斑马鱼的crip2基因,分别构建了crip2-Teasy 和crip2-egfp载体,从含有crip2基因的crip2-Teasy质粒上转录crip2 RNA 探针,并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法检测crip2在斑马鱼胚胎中的表达,用crip2-egfp对crip2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crip2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早期没有表达,五体节开始在脊索特异表达;后期,主要局限于在血管、心脏和体节间肌肉,表明crip2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内皮系统.在细胞内,crip2基因在细胞核和胞浆中均有表达.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crip2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estin CK19及PCNA在胚胎早期组织器官的分布。方法:对6~10w的胚胎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观察。结果:胚胎6w时肝脏内血细胞前体细胞Nestin阳性;7w时肝、椎间盘及皮肤有Nestin的表达,导管上皮组织开始出SECK19阳性反应。PCNA的表达出现在肝脏,9w时表达达到高峰。结论:Nestin CK19及PCNA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对肝、椎间盘、皮肤等器官组织的发育可能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其在生物体的抗氧化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研究伽马辐照对斑马鱼胚胎GR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用不同的辐照剂量(0.01、0.05、0.1、0.5和1 Gy)分别对三个发育时期(原肠胚期、体节期和咽囊期)的斑马鱼胚胎进行了辐照处理.分析了各组GR的活性,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GR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伽马辐照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调整了斑马鱼胚胎GR的活性及GR基因的表达.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GR活性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这表明,GR是一种可以对伽马辐照作出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斑马鱼胚胎可以通过上调GR基因的表达,来增加GR的合成,从而提高对伽马射线的防御能力.但是,这种反应和调整是有限度的.咽囊期胚胎比其它两个时期的胚胎对伽马射线的防御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12.
超氧化物歧化酶修饰产物结构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环糊精的链状衍生物和环状衍生物分别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成SOD的两种修饰产物。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衍生物的醛基、修饰产物的自由氨基以及SOD的活性,并利用红外光谱表征衍生物和修饰产物的结构。对修饰产物的性能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经β-环糊精环状衍生物修饰后耐酸性提高了3.6倍,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而链状衍生物修饰的SOD热稳定性降低了37%。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两种修饰产物的红外谱图中均带有相应的环糊精衍生物的特征吸收带,表明β-环糊精对SOD的修饰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酵母菌SOD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境条件对酵母菌SOD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初糖浓度、金属离子、pH值、装液量和培养时间等对酵母发酵的生物量和SOD含量有较大影响。在初步优化发酵条件下,细胞生物量为33 90g L,菌体SOD含量为1871 68U L,发酵液产SOD能力为6 34×104U L。  相似文献   

14.
经氯仿-乙醇分级分离,丙酮沉淀的方法,从鸭血红细胞中得到粗Cu,Zn-SOD。结果表明丙酮沉淀比活力为664.48 U.mg-1,提纯倍数为20.29,SOD活性在30~70℃时变化不明显,但超过后急剧下降,50℃下热稳定性较低,在pH值为3~8之间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作为一种生物活性酶 ,在治疗由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 SOD的存在和结构、SOD活性的测定及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16.
用乙醇-氯仿处理,丙酮分级沉淀,DEAE-纤维层析等方法,从兔血红细胞中纯化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率为51%,比活力为12430u/mg.该酶经冷冻干燥后呈淡蓝色,天然状态,下该酶的分子量约为30000,由相同的两个亚基组成,紫外扫描表明纯酶在265nm处有最大光吸收值,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蛋白染色及NBT活性染色均显示出三条带,结果表明用该纯化方法得到的SOD为均一性纯酶,氨基酸组成显示  相似文献   

17.
NiSOD天然酶活性中心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天然NiSOD氧化态(ox)/NiSOD还原态(red)的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采用INDO/S方法计算了电子光谱,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从前线分子轨道及自然键轨道布居等方面揭示了S原子在催化超氧阴离子的活性中的作用,以及NiSOD具有较高结构稳定性的原因.结果表明:NiSODox/NiSODred分别以低自旋态为最稳定状态,计算值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柱色谱纯化牛红血球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几种初步纯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方法,并进行了优化组合。研究了用软基质阴离子交换柱(DEAE-SepharoseCL-6B)和凝胶柱(Sepharose6B)分离纯化SOD的工艺条件。利用建立的方法纯化了来自牛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整个工艺过程总活性回收率为65%,比活为5429U/mg,纯化倍数提高至61倍。  相似文献   

19.
铜离子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二聚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了Cu^2+在脱辅基SOD(apoSOD)二聚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过氧化氢和pH值对SOD二聚体形成的影响,以及缺锌多铜SOD(Cu^2+SOD)诱导其他蛋白质聚集的作用.结果显示Cu^2+SOD自聚集成二聚体,在SDS作用下不解聚;pH值为5.6~6.8最有利于Cu^2+SOD二聚体的形成.而过氧化氢的存在导致Cu^2+SOD二聚体解聚成单体.另一方面,发现Cu^2+SOD能够诱导结构类似的apoSOD,Zn4SOD和Cu2Zn2SOD形成不被SDS解聚的二聚体,而对其他蛋白质没有影响,表明Cu^2+SOD诱导蛋白质聚集时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芦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芦荟(A.vera L.)超氧化物歧化酶,纯化倍数为56倍,回收率为54%,比活力为643(U/mgpro),酶的最适pH值为8.2,最适温度在40~55℃,KCN和H2O2能抑制酶活性。实验表明:芦荟中的SOD属Cu、Zn-S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