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标(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创新地提出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课标(实验版)》的"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两能"发展为"四能"的意义、对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认识,谈点粗浅的体会.一、从"两能"发展到"四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基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写入课程目标里,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驾齐驱,处于同等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而应该着力创设能引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背景,使他们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在尝试中实现飞跃.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3.
<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便是"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升学压力的因素,课堂教学还是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交流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忙于赶进度,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体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被忽略了,学生没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普  相似文献   

4.
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1]已写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中.不争的事实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易寻,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活动难觅.我们认为,把研究或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及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强调整体、联系、动态和最佳等观点.[2]不仅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下面以高中复习课“导数应用”为例,呈现我们的教学思考、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数学通报》2019年第11期,张东老师撰文[1]“基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推进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应该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解决问题向问题解决转变.”《数学通报》2020年第11期,蒋凯老师撰文[2]“借助问题留白演绎课堂精彩”,文章以课例介绍通过“化整为零”“添加条件”“自编自答”“自主选择”四个环节,开展“一题一课”复习课.但是,“一题一课”复习课教学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散乱多”,教学目标无序。  相似文献   

6.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内容的最基本的单元,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概念教学在数学课堂各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则是“问题的提出”,正如美国的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能解决问题,但在目前的概念教学中,关于“问题提出”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觉,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侯文静 《数学之友》2020,(4):61-63,6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在学习完线段与角的相关知识后,基于线段与角的相似之处,利用学习的通性套路让学生领悟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从而能自主学习.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促探究,以“问题”促创新.本文借助线段与角的通性,借助类比思想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海 《中学数学》2014,(22):22-25
“2011版课程标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此对应,由“两能”转化成“四能”.原来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  相似文献   

9.
路建清 《数学之友》2022,(23):26-28
思维提升是数学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实现思维提升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数学“发问、提问”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研究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古人云 :“学贵自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 …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提出 200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2011版的修订稿则表述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发现,后者在肯定前者"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同时,还特别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正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应该给学生问题还是学生给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应营造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氛围,保证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条件.其次教师要重视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者通过课堂上创设疑虑情境,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采用探索性教学,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教学过程设计“疑难问题”等手段,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是数学的教与学过程应当特别关注的基本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跟进和落实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苏州市教科院于2016年6月15日在苏州实验中学举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讨活动.笔者有幸在本次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公开课“阿波罗尼斯圆”,在积极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教学感悟,也从中体会了如何尝试去为“理解”而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外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 ,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特别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 ,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缺乏创新精神 .而学生自主学习 ,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 ,正是下一个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由此可见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界面临着的大课题 .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 :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的教学应对学生提出问…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问题的教学,是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分析过程、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育人过程.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在平时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许冬梅 《中学数学》2023,(14):95-9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学会从数学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学科中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但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作为主讲人,学生失去学习主体地位的情况仍然十分普遍,课堂氛围压抑、教学内容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发挥,无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强调:“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显然,这是在提倡“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笔者自行构建并持续实践达15年之久的“四问驱动”教学范式正是指向“四能”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该教学范式荣获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那么,复习课该如何合理融合“四问驱动”教学范式呢?为此,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健是启发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三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解题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四基”特别是“提高四能”、“学会三用”上下功夫,让“三会、四能”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根本诉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过数学”的人.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经常说:“我觉得是这样的.”这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研究“跟着感觉走”的最直接表现方式,而有这种习惯的学生,一般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不会太好,而且这个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表现更明显,甚至“胡扯”的解决过程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课标(2022版)》)中提出了“增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下称“四能”)的教学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例题教学是达成增强学生“四能”这一目标要求的重要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构例题分析的范式,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升学生的“四能”.本文中拟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第1课时中的一道例题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及思考,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