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4种类型,以Ⅱ,Ⅲ类孔隙结构为主,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储层孔喉分布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岛油田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岩石润湿性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 4种类型 ,以Ⅱ ,Ⅲ类孔隙结构为主 ,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 ,经过长期注水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储层孔喉分布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岛油田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岩石润湿性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西峰油田特低渗弱亲油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特低渗弱亲油储层水驱油过程、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岩心实验和真实砂岩模型实验研究方法。结果西峰油田特低渗弱亲油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平均49.3%,无水期驱油效率21.3%;孔隙中水主要是以活塞式驱油为主,非活塞式驱油少见;微观残余油主要以绕流和油膜形式存在;提高注水压力可使该类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提高12%,并且当注水倍数大于2PV时对最终水驱油效率影响不大;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此类储层的微观水驱油效率10%左右。结论弱亲油储层与亲水、弱亲水、中性特低渗储层的微观水驱油效率相当或无显著的差别,但无水期微观水驱油效率明显低于亲水性储层;孔隙结构是决定特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进行全面研究,将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研究表明:馆上段储层以II,III类孔结构为主,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体育场支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长期注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认为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N28-1井区是典型的高渗透,高饱和压力,高粘度的疏松砂岩油藏。经过24年的开发,采出程度26.72%,靠进一步提液或井网调整来提高原油产量的潜力不大,为提高该区块的采收率,改善驱油效果,采用了活性剂驱油方法。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ⅢA类较差储层,但长6^1储层相对较好,次为长6^2储层,长6^3总体较差,以差储层、非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属于河流三角洲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复合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作进行了详细研究。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石英、钾长石、伊利石和钠长石等.在成岩矿物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以次生粒间孔隙占优势,次为骨架颗粒溶孔和浊沸石溶孔,多数样品中存在微裂缝.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砂体发育和有效厚度高值区,孔渗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多层水驱油实验在桥口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桥口油田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多层水驱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自身物性不同,多层系油藏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在开发实践中,通过合理地细分开发层系,改善注水结构和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挖掘薄差层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层间吸水状况、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沈阳油田储层实际情况,利用沈阳油田静11#和静63—27#的岩芯铸体薄片,制作了7块微观地层模型。使用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手段,借助显微镜、摄录机及图象分析技术等,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了沈阳油田S43储层原油粘度以及不同孔隙结构对水驱机理及驱替效率的影响,以及残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川口油田西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口油田西南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颗粒间多为点-线接触关系,孔隙式胶结,总体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低孔低渗特征.粒间孔-溶孔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沉积相带、矿物成分及砂岩粒径等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性质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该区形成低孔低渗储集层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为储集层的主要增孔因素.  相似文献   

11.
:N2 8 - 1井区是典型的高渗透、高饱和压力、高粘度的疏松砂岩油藏 .经过 2 4年的开发 ,采出程度 2 6.72 %,靠进一步提液或井网调整来提高原油产量的潜力不大 ,为提高该区块的采收率 ,改善驱油效果 ,采用了活性剂驱油方法 .现场设计 2段塞注入方式 ,于 1 998年 2月进行了矿场试验 .试验进行至 1 999年 1 2月 31日 ,累计增油 1 0 952 t,含水率下降 1 0 %,提高原油采收率 0 .89%.这表明了该种方法增油效果显著 ,能够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与长8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研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储层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了长6、长8储层的伤害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长8砂岩主要为低孔、低渗的中细粒长石砂岩,其孔喉类型为细孔—小喉型。砂岩填隙物中的黏土矿物是造成储层敏感性伤害的主要因素。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孔隙喉道细小以及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都是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因素,也是储层伤害的因素,因此要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3.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礁灰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具有油湿性,其水驱油机理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采用“岩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润湿性”等静态资料与“微观驱替及岩芯驱替实验”等动态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静态数据动态化”的渗流机理研究新方法,明确了礁灰岩储层的微观性质与流体驱替特征的关系以及不同孔隙结构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流花礁灰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4类,其中,I、Ⅱ、Ⅲ类为有利储层,具有低排驱压力、低退汞效率及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储层渗流能力与储层类型关系密切,主控因素有储层类型、孔喉半径比和润湿性3个关键因素。水驱前后的油水分布特点及不同岩芯驱替动态与驱替效果受储层微观性质控制并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与防垢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结垢现象 ,应用 X-射线 (粉末 )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 ,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结垢机理、垢样组成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垢主要以碳酸钙和碳酸镁为主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 HMP防垢剂 ,矿场采用后 ,效果十分明显 .  相似文献   

15.
定边油田新安边油区延9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安边油区现有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结合本油区前人所做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延9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等研究,分析新安边油区物性特性以及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等.研究表明延9储层物性较好,主要为一套中孔-中渗储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海上油田不同时机聚合物驱油效果,使用渤海油田的油藏数据,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在波及面积、无水采油期和驱替前缘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为兼顾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增油及降水效果,定义综合换油率来表征不同时机聚合物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与中后期聚合物驱比较,早期聚合物驱前缘推进均匀,注入水突破时间延迟,波及效率高,油藏驱替效果得到改善。注聚合物时机较早,开发早期综合换油率较高,早期聚合物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增油和降水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对于受开发时间限制及要求高速高效开发的海上油田,早期聚合物驱技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超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弄清储层渗流机理,为该区域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吴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可视化微观水驱油实验、岩心多相渗流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研究区长10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水驱油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10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和沸石溶孔次之,喉道类型以片状及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类,不同类别孔隙结构的储层,其水驱油在储层孔道的驱替方式主体为活塞式驱替,非活塞式驱替比较少见;不同类别孔隙结构储层,注入水在孔隙网络中的驱替特征差异较大,Ⅰ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均匀状驱替和网状-均匀状驱替,Ⅱ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网状驱替,Ⅲ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指状驱替和网状-指状驱替。水驱油渗流特征及驱替效率主要受储层物性、孔喉结构和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储层从Ⅰ类至Ⅲ类,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依次变差,孔隙网络中水驱油方式由均匀状→网状→指状变化,水驱油效率依次降低;该类储层喉道的大小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储层喉道半径越大,驱油效...  相似文献   

18.
国景星  李钧  王泽  龚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9):8148-8161
孤岛油田南区馆5-6砂层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心滩、河道充填及溢岸砂。因河道频繁迁移摆动,砂体之间相互切叠,导致砂体内部构型复杂多变,严重制约了油田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剩余油挖潜,迫切需要开展构型的精细解剖,深化对单砂体的叠置关系及分布规律的认识。采用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将辫状河砂体划分为6个构型级次,重点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及其内部级次进行构型解剖。依据河道砂体在垂向上切叠模式的差异,对辫状河道进行垂向分期。利用河间沉积、河道顶部高程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横向上对单一辫状河道进行侧向划界。在经验公式的约束下,利用测井响应特征、相对高程、剖面形态、落淤层产状的差异,准确识别心滩位置和形态。对单一辫流带和心滩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稀井网条件下的单砂体识别经验公式。选取密井网井区典型的心滩进行实例解剖,分析不同类型心滩的沉积作用、厚度变化、发育位置和内部落淤层展布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不同类型心滩的判别和具有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压汞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S_3~5亚段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探讨了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岩心室内分析化验结果证实为弱还原半深水湖相沉积,具有裂缝与基质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为新型纳米级非常规碳酸盐储层。分析认为S_3~5亚段致密储层含油性主要受构造、沉积、成岩矿物组分、储集空间类型和异常超压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长3油层段相对优质储层富集规律,为同类型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从研究区长3油层段砂岩储层的沉积背景、成岩作用和微观特征入手,运用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古地貌单元中邻近不整合面的斜坡和残丘带的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古暴露面上发生的下渗大气水对不整合面之下储层进行的溶蚀改造最为强烈,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油气充注成藏。古地貌单元中的斜坡和残丘带是优质储层的勘探评价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