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平三维肋管管外凝结换热实验与分析(I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不同饱和蒸汽温度下R11在水平Thermoexcel-C管的管外凝结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饱和蒸汽温度的提高,C管的凝结换热系数下降。C管凝结换热强化的主要机理在于孤立三维齿结构增大了表面张力减薄凝结表面液膜厚度的作用,而C管凝液淹没区小于相同肋间距的低肋管,且在淹没区内的凝结换热大于低肋管。  相似文献   

2.
新型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局部换热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相交换热强化管即三维内微肋管。通过实验得到了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流型区的类别、分层流区判据以及强化凝结换热的性能.通过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到了计算分层流区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局部换热系数的准则关系式。该式与实验数据在±30%范围内吻合。  相似文献   

3.
水平内微肋管局部凝结换热性能实验与数值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11为工质,蒸汽凝结压力为147-265kPa,质量流率4ty153kg/m2s,本文对二维内微肋管和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区局部换热系数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光管比较,二维内微肋管和三维内微肋管局部凝结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147-783%和261-997%。本文首次从理论分析入手建立了二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区局部换热系数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与本文实验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水蒸汽为工质对水平三维微肋管内凝结换热及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光管和二维管相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中效果最好的T3管全长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113%~410%和20%~65%,同时,与二维管相比流动阻力增加较小,最大值不超过6.3%.比较另两种管型(T1,T2管)也证明三维管以较小的流阻增加为代价换取了明显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管肋式熔盐相变蓄热结构为对象,将相变材料填充入高孔隙率泡沫金属中以弥补熔盐导热系数低的缺陷。考虑周期性边界和重力方向相邻结构的影响,以三层管肋式结构代替整个系统建立多孔介质固-液相变输运三维物理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在重力环境中,管式加热条件下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传热性能。揭示出相变界面随时间的演化,以及自然对流对蓄热过程的作用机制;讨论了泡沫金属、肋片参数及加热温度对蓄热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氟利昂 R123 在水平单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管为光管和五根强化管.目的是获得不凝气体对 R123 蒸气凝结时最佳肋密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管管外 Nusselt 理论值与实验数据偏差在±5%以内.对于含 8%不凝气体的 R123 在低肋管外的凝结换热,在肋密度为 1475 翅/米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换热性能.含不凝气体的 R123凝结换热系数显著下降,其管外换热系数约为纯蒸气的 20%~25%.随着肋密度的减小,不凝气体对凝结换热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其最佳肋间隙仍保持不变,均为 0.32 mm.  相似文献   

7.
双侧强化传热高效冷凝传热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双侧强化传热高效冷凝传热管DAC管的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所用试验装置保证在同样蒸气状态下对光管和高效传热管同时进行直接对比的性能测定,测量本体电阻以确定具有复杂机械延伸面的管壁平均温度.R11蒸气凝结的实验结果表明:DAC管外侧凝结换热性能已达到国外先进强化传热管的水平,并且在小换热温差下具有更高的强化换热倍率.DAC管内侧冷却水的放热系数可比光管提高60~80%,总传热系数比光管提高3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六根金属泡沫强化管在R134a工质饱和温度分别为35℃和40℃时的凝结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金属泡沫孔密度、厚度等结构参数对凝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孔密度为130 ppi的强化管凝结传热效果最好,强化倍率最大为光管的3.06倍;金属泡沫材料厚度的增加会导致凝结传热过程恶化.通过对相同孔密度、不同饱和温度和金...  相似文献   

9.
N─甲基吡咯烷酮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N—甲基吡咯烷酮(C5H9NO3)为工质以光滑管与三维内翅片管为管壳制成的两相闭式逆流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温度为220~350℃,热负荷为8.2~17.3kW/m2范围内光滑热虹吸管蒸发段与凝结段换热系数的积分平均值分别约为1700W/m2·℃和1600W/m2·℃。由于三维翅片的强化传热作用,使三维内翅片热虹吸管蒸发段与凝结段换热系数分别比光滑管增大了20%~40%和70%~160%。实验表明N—甲基吡咯烷酮综合传热性能优于萘,可望作为中温热管工质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一定型"Ω"形轴向槽道热管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该型热管在水平工况下的轴向温度分布、当量导热系数和总热阻、蒸发/凝结传热系数和最大传热能力.研究表明,该型热管元件具有良好的等温特性和导热性能,可实现高热流、长距离、低温差的热量传输;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受其工作温度影响较大,在工作温度较低时具有良好的传热能力,但在高温工况下,传热能力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列管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进展及发展方向,管程强化传热采用螺纹管、横纹管、波纹管、缩放管、管内插入物、三维内肋管、翘片管等传热元件,壳程强化传热采用板式支撑、折流插式支撑、空心环支撑、管子自支撑等管束支撑结构。指出了列管式换热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列管式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椭圆内肋扭曲管的传热与流阻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截面几何尺寸、内肋数n和导程S对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强化传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内肋数n对传热和流阻的影响不明显;导程S和截面尺寸对传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很大,导程S越小,椭圆压扁程度越大,传热效果越好;螺旋内肋进一步强化了对流传热。  相似文献   

13.
带肋气膜冷却平板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带肋和带45°肋气膜冷却平板的三维对流换热与导热耦合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网格划分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湍流模型为SSTκ-ε模型,近壁处采用壁面函数法,采用SIMPLEC算法求解速度和压力的耦合。计算获得了不带肋和带45°肋气膜冷却平板的流场分布和平板内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值。结果表明带45°肋的气膜冷却平板通道流场结构比较复杂,平板表面平均温度较无肋气膜冷却平板表面平均温度下降,而在近气膜孔区域冷、热表面平均换热系数较无肋时增大。  相似文献   

14.
R134a在水平三维内微肋管内的沸腾换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 R134a为工质,在外径为 16 mm的两种不同几何结构的水平三维微肋管内进行了沸腾换热实验,研究了质量流率、热流密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与相同工况下的水平光管比较, 1#微肋管的换热强化因子在1.5~2.1之间,2#微肋管的换热强化因子在1.9~2.8之间。两种三维微肋管的比较结果显示,单位内表面积上具有更多的微肋数目的 2#管的平均沸腾换热系数比 1#管增加了 28~43%。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小型平板CPL蒸发器毛细多孔芯内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的模型以及金属外壁和工质区的导热模型,并进行耦合求解.分析了金属侧壁效应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提出小型平板CPL存在着侧壁效应传热极限.数值结果表明,工质蒸发发生在多孔芯加热表面附近,蒸发器采用单一金属外壁时由于侧壁效应导致系统传热极限低,而上壁采用导热系数大,侧壁及下壁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新型结构能够明显的提高系统的传热能力,同时使加热表面的温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离散倾斜肋的传热强化及流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高湿透平叶片中腔内部冷却为应用背景,对两相对壁面具有三维离散斜肋的方形收敛通道内的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获得的详尽的局部换热系数图谱、平均换热系数及复杂的近壁流场,可用于强化传热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自激振荡流热管脉冲加热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自激振荡流热管也称为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本文提出了采用脉冲加热代替常规连续热源加热强化自激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脉冲加热时热管冷、热端壁面温度的振荡频率明显大于连续加热热管的壁面温度振荡频率。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当脉冲宽度在200-1000 ms时,脉冲加热热管的传输热流量与当量导热系数均大于连续加热热管的传输功率和当量导热系数.这表明脉冲加热强化自激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进行了CO_2-水混合蒸气在不锈钢V形纵槽表面进行了凝结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_2质量浓度在80%~94%范围内,两V形纵槽表面的凝结换热特性均优于光滑平板。1 mm×2 mm纵槽冷凝表面的凝结换热系数比平板提高了8.51%~15.4%。在20%~94%浓度范围内,1 mm×2 mm冷凝特性均优于0.5 mm×1 mm冷凝块,所以适当增加肋片的高度和肋间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冷凝传热过程。  相似文献   

19.
蒸发式冷凝器管外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高效散热设备,能源危机和水环保促进了它的应用.提出了扭曲管强化管外水和空气流动及传热传质,测试了圆管、椭圆管、扭曲管等三种水平管蒸发式冷凝器的流动与传热传质性能,结果表明,扭曲管间为有序的可控制水流,分布均匀,脱落速度快,更易形成柱状流,管表面水膜厚度比现有圆管和椭圆管小;传热传质系数随冷却水喷淋密度及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冷却水喷淋密度增大至一定值后,对传热传质系数基本没有影响;扭曲管的传热传质系数高于椭圆管,特别是圆管,总结了扭曲管传热传质系数经验式.  相似文献   

20.
工业烟气含尘的特点易导致换热器积灰,进而制约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本文针对一种具有超大拓展表面的三维微肋管换热器的对流换热与积灰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研究了光管与三维微肋管的对流换热特性;接着,基于所建立的积灰数值模型,探究了三维微肋管的积灰特性,并揭示了烟气流速与飞灰粒径对其积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光管,三维微肋管的换热面积可增大约2.9倍;换热性能平均能提高16%;积灰后渐进污垢热阻最大能减小70%;同时,清灰周期更长,运行经济性更佳。综合而言,三维微肋管相比传统光管,在增强换热的同时,还能有效减轻积灰,因此可作为高效的抗积灰传热元件,应用于含尘烟气的余热回收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