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monocloual antibody, SZ-2, reacts specifically on human platelets and megakaryocytes. The plate-lets from 10 normal donors are bound to 15,200±4,100 SZ-2 molecules/platelet. The antigen recognizedby SZ-2 is chymotrypsin-sensitive but neuraminidase-insensitive, and has been identified as glycoproteinIb (GPIb) by a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SZ-2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onoclonal antibodiesto GPIb. It inhibits not only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ristocetin, but also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collagen (type Ⅰ) and by PAF. SZ-2 also inhibits platelet serotonin and β-thromboglobulinrelease in response to these stimuli.  相似文献   

2.
抗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与尿激酶杂合分子的纤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双功能团试剂将尿激酶(UK)B链和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的Fab片段共价偶联。偶联的杂合分子UK-SZ-51保留了原抗体的结合专一性,它在体外的溶栓效率较尿激酶提高约5倍,其溶栓作用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拼合策略,设计、合成了7个新型奥拉西坦衍生物。其中,化合物4a~4f由奥拉西坦与苯丙烯酸片段拼合得到; 4g则由奥拉西坦、吲哚布芬拼合得到。采用Bron比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4f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与阳性对照吲哚布芬相当。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及拼合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4个新型的噻吩并四氢吡啶芳酸醚类化合物(4a~4j和8a~8d),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表征。采用Bron比浊法测定了4a~8d对腺苷二磷酸(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3-{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丙氧基】-苯甲酸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4-【3-{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丙氧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0.020 mmol·L-1和0.018 mmol·L-1。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羟甲芬太尼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融合,获得分泌抗羟甲芬太尼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该株细胞分泌的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与羟甲芬太尼结合的亲合力为3.65±0.59×10~7 l/mol。羟甲芬太尼类似物3-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和芬太尼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有部分交叉反应,而DAGO,纳洛酮和双氢依托啡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无交叉反应。应用纯化的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免疫家免,获得高滴度的兔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结合反应有剂量关系,并呈可饱和性。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竞争抑制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与原始抗原羟甲芬太尼的结合反应。受体结合分析表明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与放射性配体[~3H]羟甲芬太尼和[~3H]DAGO竞争结合大鼠脑匀浆膜蛋白上的阿片受体。在离体生物检定实验中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还具有类似羟甲芬太尼样作用,能呈剂量依赖地抑制电场刺激引起的小鼠输精管的收缩。以上结果提示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与羟甲芬太尼竞争结合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上的同一结合位点,具有羟甲芬太尼的内影像结构,并能与μ阿片受体结合,呈阿片受体激动剂样作用。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为先导物, 按药物化学拼合原理, 设计合成了6个全新结构的川芎嗪芳酸衍生物, 其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及MS确证. 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 部分川芎嗪芳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其中川芎嗪阿魏酸拼合物(1a)的抑制活性是奥扎格雷的5.7倍.  相似文献   

7.
α-溴代邻氯苯乙酸经酯化反应后再与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发生取代反应合成氯吡格雷类似物(4b~4e);2-(2-氯苯基)-2-(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5-基)乙酸(4a)经酯化反应合成4f~4k;4f与AgNO3反应制得4l;4a经酰胺化制得另外两个氯吡格雷类似物(5c和5m).4和5的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和5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4g和4b尤其突出,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46.1%和38.2%.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三种抗E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MoAbs)用于裸鼠移植入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研究。注射MoAbs 3和176分别抑制了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2和上皮样癌细胞系A431的生长,而相同的抗体用于宫颈癌细胞系HeLa时,则无抑制作用.用~(125)I-EGF结合试验测定了CNE-2和A431细胞膜EGF受体的含量分别为1.3×10~5/细胞(Kd 7.7×10~(-8)mol/L),1.4×10~6/细胞(Kd 2.4×10(-9)mol/L)。实验结果亦显示MoAbs 3和176分别可竞争性地抑制EGF与其受体的结合,这两种抗体同时显示良好的抑瘤效应,而不能抑制EGF与其受体结合的MoAb101,则抑瘤效果亦差。上述MoAbs在体外有补体存在时不具备杀伤CNE-2及A431等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显微三维成像技术用于定性和定量评价替罗非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量效关系.在健康志愿者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0~50μg/mL替罗非班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PRP分别滴加在胶原纤维蛋白和玻璃表面上,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激光显微三维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条件下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设计并合成了6-(4-取代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付-克酰化反应、氰化、水解、水合肼环化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参考Born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目标化合物通过1H NMR,MS,IR,元素分析等证实了其结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5-叔丁基-4-羟基-3-溴苯基)乙酮和3,3-二甲基-5,6-二乙氧基-二氢异吲哚-1-亚胺为主要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个新型的含有偕二甲基结构的PAR-1拮抗剂——1-(3-叔丁基-4-烷氧基-5-取代氨基苯基)-2-(5,6-二乙氧基-3,3-二甲基-1,3-二氢-1-亚胺基-2H-异吲哚-2-基)乙酮氢溴酸盐(2a~2c),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TRA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a~2c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肉桂酰酪胺的苯环上甲氧基取代、酪胺上羟基和酰胺上胺基被甲基化对衍生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以8种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经过缩合反应及甲基化等反应制得肉桂酰酪胺类似物,经核磁共振波谱仪(NMR)、质谱(MS)、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结构。 基于变温核磁,探讨了化合物4a~4h中旋转异构及酰胺C-N键双键性质对氢核磁谱的影响。 采用Born比浊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9个类似物的活性均强于柄果花椒酰胺,特别是化合物2c、4c、4f在200 μmol/L时显示出强的抑制率,分别为50.03%、60.87%、53.33%。 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是4位甲氧基取代对化合物的抗ADP(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活性最为有利,甲基化B环中的羟基和结构中的酰胺氮原子时,在某种程度上可增强化合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按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6个((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MS确证.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部分((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a的抑制作用明...  相似文献   

14.
曹阳芷  孔德瑜  杨玉社 《合成化学》2021,29(10):813-821
以卤代物(1a~1d、 5a~5j)为起始原料,经硫脲盐酸盐(2a~2d)、磺酸钠(6a~6e)或磺酸(6f~6j)的氯代和氨解反应,制得相应的磺酰胺片段(4a~4d、 8a~8j)。 1-Boc-4-甲基-4-哌啶甲酸(9)脱保护基后与吡啶类化合物(11)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1-(3-氰基-5-氧代-5,7-二氢呋喃[3,4-b]吡啶-2-基)-4-甲基哌啶-4-羧酸(12); 12与磺酰胺片段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相应的双环吡啶类化合物(13a~13n),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表征。采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了13a~13n对人源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c和13g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13g的IC50值为44.08 μM。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川芎嗪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分别以不同的二胺、2,3-丁二酮和硫辛酸为起始原料,采用溴代、水解、环化、氧化、氢化、取代等反应,通过四条路线合成了7个川芎嗪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及ESI-MS确证。采用Born比浊法初步测试了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IC50=0. 26mmol/L)、2(IC50=0. 27mmol/L)和7(IC50=0. 21mmol/L)对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川芎嗪(IC50=0. 49mmol/L)。因此,在不改变川芎嗪药效团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化,能明显提高川芎嗪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此研究为后期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考察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探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作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构建基于化学表征及生物效价测定的评价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很高(相似度0.930~0.998),而其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相差10倍,提示化学指纹图谱难以反映丹参的活性和质量差异.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进行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6个色谱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2个未知化合物.对上述4种已知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验证发现,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强,而其它3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几乎没有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一步比较丹参中高含量成分丹酚酸B与低含量成分隐丹参酮的活性贡献,结果表明,两者的活性贡献基本相当,说明隐丹参酮是丹参中低含量高活性成分,对评价丹参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度.  相似文献   

17.
以2-丙硫基-4,6-二氯-5-氨基嘧啶为原料,与伯胺类化合物(1)经取代反应制得氨基嘧啶类化合物(2);2经重氮化反应制得三氮唑类化合物(3);3与胺类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了26个新型的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6a~6z),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模型测试结果表明:26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6d,6i和6l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为61.9%,69.3%和71.2%。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更好的丹皮酚衍生物,在2-位苄基取代的基础上,以丹皮酚为原料,经苄基化,肟化及醚化合成了5个新型的苄基丹皮酚肟衍生物(4a~4e),其结构经1H NMR, IR和HR-MS(ESI)表征。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表明:4a~4e(AIR: 13.87~21.50%)的活性均强于对照药阿司匹林(AIR: 11.14%),其中化合物4c(AIR: 20.76%)和4e(AIR: 21.50%)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具备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稀土离子(La3+,Ce3+,Tb3+,Y3+)对炎症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稀土离子(La3 ,Ce3 ,Tb3 ,Y3 )对炎症、血小板聚集及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采用二甲苯使小鼠耳部致炎,腹腔注射稀土离子,观察炎症的变化;利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稀土离子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用放射标记法测量稀土对血小板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在2.5×10-4mol·L-1·kg-1的注射剂量下,能显著加强炎症反应;1×10-3mol·L-1的轻稀土(La3 ,Ce3 )对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重稀土(Tb3 ,Y3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在1×10-6~1×10-4mol·L-1时,轻、重稀土均可促进血小板蛋白磷酸化.稀土离子对炎症、血小板聚集及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与稀土的种类和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尖吻蝮蛇毒中抗血小板凝集素是凝血因子IX/凝血因子X结合蛋白,它具有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凝集双重活性。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CD谱研究了抗血小板凝集素的二级结构以及pH值和钙离子对其二级结构的影响。用CD谱测得,在水溶液中,抗血小板凝集素的主要骨架构象为β-折叠(26.3%)和α-螺旋(19.6%)结构。拉曼光谱显示,在粉末状态,其α-螺旋含量显著降低。CD谱还表明,抗血小板凝集素在pH值3.0~11.0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天然结构,钙离子诱导的抗血小板凝集素结构变化是可逆的,钙离子在稳定抗血小板凝集素的天然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