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粉煤燃烧的新概念——粉气分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煤粉燃烧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陆续开发成功了多项煤粉稳定燃烧装置如钝体煤粉燃烧器、大速差同向射流直流式煤粉预燃室和火焰稳定船式直流煤粉燃烧器以及夹心风浓缩燃烧器等。这些新型燃烧器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劣质煤的燃烧过程,煤粉燃烧着火提前,火焰稳定性加强,使劣质煤的燃烧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气体回流区分级着火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方式在气体燃料燃烧上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冷热态模拟试验和工业试验研究.比较了直流、钝体和开缝钝体喷口的出口速度、温度分布,以及在不同气体燃料热值时的稳焰能力。试验表明,开缝钝体喷口中缝小股射流进入喷口后低速回流区能稳定着火,进一步点燃主流,有效地形成回流区分级着火;开维钝体喷口的稳焰能力最强,特别适合低热值煤气燃烧。在大容量锅炉上进行了低热值高炉煤气燃烧的改造性工业试验,试验证明,开缝钝体燃烧器强化了低热值煤气的燃烧,有效地解决了锅炉煤气段燃烧强度不足以至锅炉尾部超温问题。  相似文献   

3.
可控涡煤粉燃烧器冷态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钝体燃烧器对劣质煤的稳燃作用已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钝体后的回流强度.本文提出的可控涡煤粉燃烧器,是在原有钝体的基础上,从钝体底面的两个尖角处引出附加射流(图1),利用射流的卷吸特性强化钝体后的回流,从而达到改善稳燃效果的目的.文献[1]介绍了对可控涡燃烧器所做的冷态试验  相似文献   

4.
AVC中钝体布置与燃烧室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先进旋涡燃烧室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和总压损失小等优点,其性能明显优越于其他贫燃料预混合燃烧设备.本文对不同钝体布置方式下,先进驻涡燃烧室中三维冷态气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燃烧窜流阻、驻涡结构及其稳定性受前、后钝体距离和后钝体宽度两个几何参数影响的规律,为对先进驻涡燃烧室流动和燃烧特性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煤粉热解制焦、煤焦燃烧及煤粉燃烧实验,研究了煤焦燃烧过程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焦燃烧生成的PM1和PM10浓度均低于煤粉燃烧时,说明热解制焦过程对PM1和PM10生成的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由1073 K升至1573 K,煤焦燃烧生成PM1浓度与煤粉燃烧生成PM1浓度之比减小,而PM1-10之...  相似文献   

6.
关于煤粉火焰稳定性和煤粉预燃室及火焰稳定船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用预混可燃气体的火焰稳定理论常不能正确地分析煤粉火焰的稳定问题,不宜于用来指导煤粉燃烧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中国电站煤粉锅炉中已广泛采用的煤粉预燃室和新型火焰稳定船式煤粉燃烧器中煤粉颗粒的运动和燃烧过程,认为在燃烧设备中组织好含煤粉的气流的运动,使能在燃烧室中形成局部的高煤粉浓度、高温和合适氧浓度的区域,成为稳定的煤粉着火有利区,是保持煤粉火焰稳定的原则。此煤粉火焰稳定原则可以阐明各种保持煤粉火焰稳定的技术措施,也有利于分析和开发新的煤粉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基于HCN释放的简化Solomon模型的NO生成湍流反应的统一二阶矩代数模型(AUSM)和煤粉燃烧的双流体模型,对不同旋流数下煤粉燃烧器内两相流动,煤粉燃烧和NO生成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和文献中实验结果符合很好。模拟结果指出,随着旋流数的增加,NO的排放先减少后增加,燃尽率先增加后减小,和气体燃烧中得到的规律类似。  相似文献   

8.
氢是非常有潜力的清洁能源载体,富氢燃料燃烧是降低碳排放的可行方式.燃料掺氢会使火焰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进而会影响燃烧过程的排放特性与稳定性.然而,氢气掺混对旋流钝体火焰结构影响机理还不甚明确,高掺氢比下火焰结构特征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基于预混CH4/H2旋流钝体火焰,对宽广掺氢比范围内(0%~80%)的火焰多场信息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煤粉低尘燃烧器热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液排渣旋风燃烧技术为基础的煤粉低尘燃烧器可在燃烧过程实现捕渣,为工业加热提供含尘浓度低的高温火焰,是工业加热过程实现以煤代油的先进燃烧技术。本论文介绍了新型煤粉低尘燃烧器的热态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该燃烧器采用端面旋流进风,煤粉和一次风在旋转气流外层送入,分级燃烧等技术。热态试验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技术的煤粉低尘燃烧器具有燃烧完全,捕渣率高,NOx排放浓度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电站锅炉燃烧的煤种来源不稳定,经常与设计煤种偏差较大,造成锅炉出力不足、燃烧效率下降以及结焦等问题出现,影响锅炉燃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针对锅炉燃烧煤种的不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法在线测量入炉煤粉含碳量的方法,研究静电信号与煤粉含碳量之间的关系。对煤粉颗粒静电测量过程中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采集了足够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锅炉一次风管中入炉煤粉含碳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较好预测进入锅炉燃烧的煤种。  相似文献   

11.
用钝体稳定劣质煤粉火焰的机理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对于高速的气体或液体燃料的预混气流,其火焰稳定通常是采用钝体来实现的。钝体稳焰的机理可以用热理论模型、边界层点燃理论模型或搅拌反应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定性地给予解释。近年来劣质煤(或无烟煤)燃烧中采用钝体作为稳焰器来解决其着火延迟和火焰不稳定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对其稳焰机理尚不明确,仍然沿用  相似文献   

12.
煤粉燃烧火焰辐射光谱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粉燃烧辐射光谱问题,利用光纤光谱仪对煤粉平面火焰炉实验装置煤粉燃烧火焰辐射光谱进行了测量,详细分析了煤粉辐射光谱特征,并基于普朗克辐射传热定律,通过对光谱仪波长响应特性的标定,得到火焰绝对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情况,进而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火焰温度与辐射率参数,由此提出基于煤粉燃烧火焰辐射光谱测量的火焰参数测量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粉燃烧参数进行测量,开展了不同燃烧参数下煤粉火焰辐射光谱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粉燃烧火焰辐射在200~1 100 nm波段具有较强且连续的光谱特征,基于普朗克辐射定律与最小二乘法可实现煤粉燃烧火焰温度与辐射率的测量;煤粉燃烧火焰辐射光谱在590,766,769和779 nm附近可见明显的Na和K等碱金属痕量元素原子光谱发射谱线,并且这些原子谱线的出现与火焰温度有关;随着煤粉浓度的提高,虽然燃烧温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火焰辐射率的增加,造成辐射光谱强度的大幅提升。这对锅炉煤粉燃烧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引言目前煤粉燃烧综合模型最为广泛的是以轨道模型为基础,美国杨伯翰大学的先进燃烧工程中心(CERC)自1980年起研制二维煤粉燃烧程序PCGC-2,从1990年起研制三维煤粉燃烧的PCGC-3程序[1]。与轨道模型发展的同时,美国Rabcock&Wilcox公司Fiveland[2]等人研制了FURMO程序,用无滑移模型对560MW侧墙喷燃煤粉炉进行了三维全模拟。其特点是首次用全欧拉的处理方法计算三维煤粉燃烧过程,其不足之处是不考虑气粒两相间的速度滑移和温度滑移.总的看来,用轨道模型模拟煤粉燃烧,易于考虑颗粒反应经历,也可给出两相之间的速度及温…  相似文献   

14.
正交两相射流中粒子动态行为及高浓度煤粉燃烧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正交射流流动过程的物理模型,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研究了回流区附近的粒子浓度和直径分布,最后研究了正交射流中煤粉的燃烧过程,它提高了煤粉的燃尽度。以上情况表明,高浓度煤粉交叉射流使燃烧过程得到稳定和强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粒子强度源法来计算煤粉粒子的运动,燃烧过程,并假定煤粉粒子群围绕其中心位置逞正态分布来估算煤粉燃烧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煤粉燃烧SCT模型中的氧气可达比表面积,进行了不同煤种的TG实验和N2/BET比表面积的测试,研究了煤粉燃烧过程中不同温度下比表面积在不同孔径下与燃尽度和燃烧速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煤粉在燃烧过程中的平均孔径大于3~11 nm时,该孔径以上的累积比表面积与燃尽度有很好的相关性;高阶煤的氧气可达比表面积在反应过程中逐渐增加,而低阶煤的氧气可达比表面积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不是很显著;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不是所有的比表面积在反应过程中都发挥作用,而氧气可达比表面积可以很好地反映燃烧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钝体驻定燃烧器冷态和燃烧场的LE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LES结合FPV湍流燃烧模型数值模拟了钝体驻定火焰的冷态场和燃烧场,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火焰结构和流场特性,并分析了燃烧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温度和主要组分浓度的一阶和二阶统计值,均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燃烧发生在当量混合物分数等值线处,先是沿回流区外边缘分布,然后逐渐向中心靠拢,最后在下游处类似于射流火焰。回流区前部当量混合面处的低标量耗散率和高温分布在钝体驻定火焰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燃烧使气体发生膨胀,回流区变长,轴向平均速度和湍动能沿流向衰减速度降低,湍动能在内剪切层处的峰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
旋流煤粉燃烧器加进口堵塞和煤粉浓缩器可以影响湍流,燃烧温度以及煤粉浓度的分布,从而影响NO的生成与排放。本文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测速仪(PDPA)测量和双流体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堵塞和煤粉浓缩器对旋流煤粉燃烧器内两相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实验和模拟结果都表明,无论是进口堵塞还是煤粉浓缩器都会增加旋流燃烧器的进口湍流度,同时增加进口轴线附近的颗粒浓度,后者将有利于降低NO排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扼要介绍湍流双流体模型的要点,提出运用该模型分析钝体后湍流予混燃烧区和管内火焰波传播的构想和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20.
利用粒子图像速度场测量(PIV)技术对不同燃空速度比下的钝体回流扩散燃烧流场进行了测量,考察不同火焰的湍流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流场中轴向脉动速度沿钝体中心轴线成对称分布,轴向脉动速度最大值出现在钝体中心轴线处,流场切向雷诺应力以饨体轴线呈中心对称,在中心轴线处切向雷诺应力值为0,随燃空速度比的增大,轴向脉动速度和切向雷诺应力不断增大,随着与钝体表面的距离增加,流场截面上最大轴向脉动速度不断减小,最大切向雷诺应力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