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某一门学科如果感到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那一门功课,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困难,也会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这些困难,把该科学好。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怎样培养初二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希望同志们给予帮助和指正。一、提出两题,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初中几何的头一节课“绪论”介绍了学习几何的目的和几何研究的对象,课文中指出:“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我就问学生为什么要研究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接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为什么球架要造成三角形?为什么铁门要造成四边形?为什么车输要造成圆的?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分析】“9的破五进位加法”珠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11~20各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珠算的基础。【学情分析】学习“9的破五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学生有了6、7、8破五进位加的经验,所以学习过程相对轻松。但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作用,增强获取知识的直观性,并且在探索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3.
陆丽萍 《中学数学》2023,(18):18-19
<正>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思维,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培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素养.高阶思维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只有把“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通过自我建构,深度学习才会发生,高阶思维才能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注重学习建构理论的精炼,建立一个完整的单元式教学架构,并探索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编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一种有效做法.教师可以设计合理有效、层层推进的“编题策略”单元系列课,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形成学生自我成长、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李元军  陈锋 《中学数学》2023,(10):15-17
<正>1问题的缘起“后建构”主题复习课是在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新知教学结束后,根据复习的主题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建立感悟知识价值和思想方法的课堂.它主要突出学生学科知识内容的系统化建构,更侧重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后建构”主题复习课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分层,即学生分层、课堂内容分层和评价分层.做到这三个分层,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建构能力素养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东 《数学通报》2006,45(4):14-15
1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内部认知结构和外部知识结构相匹配时,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已有知识经验”,这就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提出了质疑,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一些观念上的认识发生改变.建构主义发展导致的一些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理解”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华佳 《数学之友》2020,(4):56-58,60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获得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然而在实际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只掌握结论,忽略结论背后隐藏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仅认识符号,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只会解与例题相似的题目,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分析学生数学思维“瓶颈”的成因,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更好地领会数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我校数学组从 1 998年秋季开始运用“数学学案导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至今进行了近三年的教改实验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就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实践作一些总结 .1 “数学学案导学法”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所谓“数学学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写的学习方案 .“数学学案导学法”是一种借助数学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经验能动地建构它对客体的认识 .基本观点是 :(1 )学习…  相似文献   

9.
何棋 《中学数学》2002,(11):1-2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应用到教学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用计算机可以对图形进行任意的变换 ,将参变量在不同时刻的轨迹展示出来 ,并且…  相似文献   

10.
建构观认为: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主体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让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理解.本课的设计较具体的说明了,高中的数学课,也完全可以并需要更多的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公式定理,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把它推导出来. 对于这样一些内容,在由教师创造导引出的合适环境下,通过“做、议、比、问”等多种活动,学生间有探讨、交流,师生间有质疑、讨论、辨识,让学生主动地来建构自己的理解,比单纯的听老师一个人“灌注”,肯定会学得更活泼,学得更带劲,领悟得也就更好更深! 你是否愿意实践甚至对比实验一下: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领悟理解来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1.
数形结合是一个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 ,解析几何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借助于直角坐标系 ,我们可以将有序数对 (x ,y)与平面上的点构成对应 ,可以将有序数对所满足的等量关系f(x ,y) =0与平面上的曲线构成对应 .因而 ,我们既能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 ,又能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代数事实 ,这种数式信息与图形信息的相互转换与有机结合 ,使我们在解题时能左右逢源 .因此 ,在数学竞赛中 ,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处理几何、代数问题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本讲中 ,我们将介绍解析几何中有关坐标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应用 .1…  相似文献   

12.
章建跃 《数学通报》2021,(2):11-15,48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内容主要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等等.学生在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一定发展,在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几何直观.因为初中几何课程主要以平面图形为研究对象,所以在高中几何课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基本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展开空间图形性质与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锋  刘玉 《中学数学》2023,(2):23-26
主动建构是学生通过真正经历学习活动,通过现象获以经验掌握规律,并形成数学学科素养的过程.本文中阐述了基于核心概念主动建构设计的原则,并指出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核心概念的主动建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圆 《中学数学》2021,(4):88-89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知识的习得,以及数学习题的解答上.这样的认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再加上初中生受身心发展局限性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有时停留在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层面,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浮躁化的现象,学生很难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进而建构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识体系以解决复杂问题.要化解这些难题,关键之一就是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将学生从浅层学习中解放出来,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参与到过程教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要通过适时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与“思”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建构学生完整的认知体系.笔者在教学“数轴概念”时,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是“会”数学知识的表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追求浅层次的“懂操作”,或是深层次的“是什么”与“为什么”,长期这样,就会造成解题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算求解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就会消除解题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已有的思维出发,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抽象概念、形成公式、产生结论、感悟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要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学生头脑中“活”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陈忠国 《天府数学》2004,(12):36-53,61
亲爱的同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知道相似多边形的特征与性质;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典型实例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并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位置;学习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图形的运动变换,从中体会数与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第一章“直线”的最后一节,其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第一章的最后安排了这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它使学生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排列组合问题,由于其思维方式的独特,而且由于它的结果一般数字较大,无法验算,因而成了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建立模型、典型题的研究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一些基本知识,排列组合的公式等,认为是已知的。一、建立模型学生在解排列应用题时,常常把什么看作n个元素,把什么看作m个元素,以及什么是合题意的“一种方法”等问题分辨不清。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直观而有效的办法还是把排列问题归结到“元素”与“位置”的对应关系上来,把元素与位置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模型。元素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模型可以如下叙述: 有n个不同的元素a_1,a_2,…,a_n;又有m(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