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云 《化学教育》2003,24(10):35-37,46
本文介绍了原子经济概念,列举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以及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仪器分析相关课程的教学难点和化学教育领域教法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泛借鉴不同领域的思想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并详细展示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教学借鉴信息论模型的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编码的例子。旨在提出创新观点、展示实践实例的基础上,为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领域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开发启迪思想,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卫军 《化学教育》2020,41(11):49-54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讨论认为,化学概念的诠释与演绎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要遵循“抽象→具象→抽象”的建构历程,而多维、深刻的参与性则有助于概念的高质量建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如何整合分散在教材各处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利用单元整体教学思想进行模块式复习;如何解决有机综合推断题,做了一些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5.
潘柳银  潘焕坤  陈晶 《化学教育》2020,41(19):43-49
以2011-2018年19篇有关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教学观念与策略分析归纳出2种主要的教学逻辑:“证据推理型”和“模型认知型”。从“初步建立微粒观”“发展微粒观”“初步形成微粒观”等3个维度对2种教学逻辑进行归纳和评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认知型”的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6.
陈悦  张文华 《化学教育》2020,41(5):53-59
以“分子和原子”3堂同课异构课为载体,阐述了模型素材差异对学生概念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以及采用“前测问卷-课堂授课-课后测试-访谈问卷”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采用教育的类比模型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构,采用图像和符号模型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建构。(2)从知识来看,使用图像和符号模型组织教学整体来说能帮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建构到更高水平。从建模能力来看,使用图像与符号模型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与描述能力,使用教育的类比模型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建模能力。(3)同时使用2种模型进行教学时学生对概念建构的程度最好,概念建构所达到的水平也更高。同时,研究对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史红霞  杨蓓 《化学教育》2020,41(9):17-24
基于“素养为本”视角,以“原子晶体”的教学为例,对教学主题内容、教学现状及学情进行分析;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确定教学目标;以“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性质”的认识思路为主线,以“模型认知,建构概念-证据推理,归纳性质-微观探析,探究结构-科学史实,揭示价值”的任务型教学流程,达到落实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白建娥 《化学教育》2013,34(9):21-23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子的构成”和“水的组成”3个教学案例,介绍了利用化学史料促进探究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姚平平 《化学教育》2022,43(22):26-30
依托智慧树平台,结合已有的MOOC教学视频资源,并以QQ群为辅助交流工具,构建了普通化学在线课程。普通化学的2条主线中,物质的微观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物质的微观和宏观性质。以“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教学案例,利用智慧树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和互动交流功能,对学生“直播课前-课中-课后”3个学习环节和“直播互动、章测验和期末考试”3个教学效果反馈环节进行了实时跟踪与分析。希望在线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能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匀强电场中基态惰性原子的边界轮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子特征边界轮廓模型, 计算了在5.292×10-5 - 5.292×10-3 a.u. 匀强电场下, 基态惰性原子的边界轮廓. 计算结果表明, 在电场中原子的边界轮廓呈现近椭球形, 轮廓的变化随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在电场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原子边界轮廓的变化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并且计算中得到的单位强度原子平均径向变化率与原子极化率实验结果呈现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