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洱茶茶褐素类主要组分特征及光谱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分子截留量的透析袋可有效将茶褐素类物质分离。随分子量增大,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茶多糖(TPS)含量逐渐增加,分子量大于25 000Da的样品中TB含量最高。羧基和羟基含量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加,特别是总羧基含量在分子量大于25 000Da的样品中增幅最大。AFM显示,不同分子量茶褐素粒子形貌并不均一,单分子呈岛屿状态或颗粒状聚集物结构。当粒子聚集较多时,呈线状链接且有较多分支或形成网状结构。CP-MAS NMR表明,在3 500~25 000Da的茶褐素属含有多苯环的苯多酚类高聚物,结合多糖、蛋白质残基,富含羧基、羟基、甲基等基团,具有酚类物质特性。其酸未水解物经CP-MAS NMR分析表明为多苯环高聚物,CP-GC/MS共鉴定出16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应用ICP-AES法研究云南普洱茶稀土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对云南省普洱茶主产地采集的150份普洱茶样品的稀土含量进行检测研究.检测样品中稀土的含量在0.26~4.07 mg·kg-1范围.依据国家标准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稀土限量标准2 mg·kg-1考核,43%的普洱茶样品被检出稀土含量超标.云南普洱熟茶和生茶不同的生产工艺会造成普洱茶稀土含量的差异,并影响产品质量.云南普洱茶不同主产地区之间的稀土含量存在差异,个别地区的普洱茶稀土质量安全控制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的FT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对云南省普洱地区不同厂家所生产的不同贮存年限的熟茶和生茶样品进行鉴别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普洱熟茶和生茶的红外光谱十分相似, 但由于加工工艺不同, 贮存年限不同, 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组成比例不同, 因而熟茶和生茶、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的熟茶等均具有各自的特征谱。根据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 不仅可以区别熟茶和生茶, 还可以区别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的熟茶, 区别贮存时间的长短。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茶叶, 有快速、简便和直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云南省思茅地区所产不同等级的普洱生茶和熟茶。结果显示:生普和熟普的红外光谱虽然整体上十分相似,但由于生普和熟普的生产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组成比例也各异,因而生普和熟普均具有其各自的特征红外光谱,且不同品质的生普和不同品质的熟普之间,其红外光谱均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红外光谱的特征峰形和吸光度比不仅可以区分生普和熟普,而且有可能区分生普或熟普的不同品质级别。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快速、简便、直观且样品不需要分离提取,适用于普洱茶的级别鉴别。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经过对该茶样的分析,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2.46%,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醇类、酯类、酸类和苯衍生物,它们分别占总量的15.47%、12.43%、8.74%、32.36%。  相似文献   

6.
郑玲  赵燕平 《发光学报》2013,(2):230-234
发现一种鉴定普洱茶不同发酵时间的快速、简便、科学的方法,通过利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在600~1 800 cm-1波数段分析了4种发酵时间普洱茶标准品的SERS光谱异同点,发现在655,732,959,1 238 cm-1等较为明显的特征峰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研究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氮化合物、有机酸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通过SERS光谱分析,为鉴定普洱茶的品质提供了一种科学、简便、快捷的光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浓盐酸使蜂蜜发生脱水反应,紫外分光光度法于286nm处直接测定蜂蜜中总糖的吸光度.在0-30mg/L的范围内总糖的浓度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n=5),平均回收率为103%(RSD%=5.5,n=5),总糖的含量为41.97%(RSD%=3.16,n=5).本法简捷、准确,适用于蜂蜜中总糖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及其原料多糖分子组成及光谱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多糖分子组成及光谱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普洱茶及其原料多糖主要组分TPS1和TPS2的分子组成及光谱学特性差异显著。TPS2含有较高糖醛酸,而TPS1含有较高的中性糖和蛋白质。TPS1和TPS2均由半乳糖(Gal)、阿拉伯糖(Arb)、甘露糖(Man)、葡萄糖(Glu)、木糖(Xyl)、鼠李糖(Rha)六种单糖组成,其分子摩尔比分别为23.6∶5.9∶24.2∶1.1∶1.8∶3.2和26.9∶3.2∶19.3∶5.5∶1.3∶2.7。TPS2和TPS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68×104和1.21×104道尔顿。TPS1和TPS2水溶液在200~400 nm之间无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图显示,TPS1和TPS2的信息基本相同,都是含有吡喃环的多糖。在三维AFM图中,TPS1形成的聚集体高度约为4 nm, 长宽约为0.2~0.4 μm,TPS2形成的聚集体高度约为40 nm,长宽约为0.5~0.8 μm。SEM图片显示,TPS1呈表面光滑的鳞片状聚集体,TPS2呈表面粗糙的片状聚集体。引起普洱茶及其原料多糖分子组成及光谱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动力主要为微生物作用和湿热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陈化时间对普洱熟茶所含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了同一品种普洱熟茶在不同陈化时间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光谱初步显示不同陈化时间的普洱熟茶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茶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红外光谱由所含成分的特征吸收带叠加而成。为了深入探索发生变化的特征带,对光谱中的1 900~900 cm-1吸收带进行傅里叶自去卷积,确定该范围内叠加子峰的个数和预估波数位置,然后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通过曲线拟合分析确定不同陈化时间普洱熟茶红外光谱中的蛋白质、茶多酚、果胶和多聚糖的子峰位置。蛋白质的特征吸收酰胺Ⅱ带子峰出现在1 520 cm-1,茶多酚和果胶吸收子峰分别出现在1 278和1 103 cm-1,葡甘露聚糖和阿拉伯聚糖的吸收子峰波数是1 063和1 037 cm-1,分别利用这些子峰面积和叠加带面积的比例间接反映蛋白质、茶多酚、果胶和多聚糖的含量在陈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茶叶中的酰胺Ⅱ带子峰面积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同时茶多酚和果胶类物质含量比例减少,可溶性多聚糖类物质含量比例增加。这解释了普洱熟茶随着陈化时间增加其苦涩味减弱,口感上出现甜味的原因。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曲线拟合分析能反映普洱熟茶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为其品质的评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紫外光谱法测定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26-240nm波长范围内,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吸光度,绘制出样品在不同浓度时的吸光度曲线,找出适宜的浓度范围,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样品浓度和吸光度的线性关系。利用PE Autosystem XL-TurboMass测得样品中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准确浓度,结合回归系数给出了测定共轭亚油酸乙酯含量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厂家的三种普洱红茶的FT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博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获取了不同厂家不同年份的三种普洱红茶的红外光谱, 并对所得的指纹图谱进行特征峰指认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茶叶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而由于各成分间的相对含量不同,使每种茶叶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谱图,另外,对于存储年份相对较长的茶叶的谱图,第一吸收峰峰位偏向低波数方向,1306cm-1附近的二肩峰及1369cm-1附近的双峰的峰强比存储年份较短的茶叶的峰强更弱,峰形更宽.这一结果说明,FTIR对于鉴别"普洱茶"的真伪及存储年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直虎  杨群 《光谱实验室》2008,25(5):909-913
首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两种普洱绿茶的红外光谱,并对它们特征谱的异同作对比分析后做出解释。研究表明:镇沅县五一普洱茶厂生产的同属晒青的两种普洱绿茶,由于储存年限的不同,使得每个样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光谱,两者红外吸收光谱的峰位相同,但峰形和相对强度都有一些差别。最明显的峰形差别是出现在1518.0cm-1处,储存时间较短的吸收峰比储存时间较长的吸收峰更尖锐;最明显的相对强度I1653/I1518,I1040/I1147,I1040/I825都是储存时间较短的比储存时间较长的强。该研究为普洱绿茶储存年限的鉴别和有效储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傅里叶变化红外透射光谱(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检测茶叶中非法添加滑石粉的可行性。首先获取掺杂量不同的滑石粉(0.00, 0.15, 0.25, 0.35, 0.50, 0.65, 0.75, 0.85, 1.00, 1.10, 1.25, 1.50 mg·g-1)210个茶叶样本光谱。为了突显出光谱中的细微变化,采用Savitzky-Golay(SG) 平滑、标准化和标准正态变量(SNV)三种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其中,处理效果最好的是SNV方法。随后探究光谱与掺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反向间隔偏最小二乘法(biPLS)和连续投影算法(SPA)的结合进行特征波数的选择,最终选出来5个特征波数。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LS-SVM)建立基于这5个特征波数的回归模型。其中LS-SVM模型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RP=0.921)和更小的均方根误差(RMSEP=0.131),所以该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及更高的预测能力。综上所述,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定量地检测出茶叶中非法添加的滑石粉。  相似文献   

14.
用ICPAES法研究了绿茶和红茶对水溶液中镉(Ⅱ)、铅(Ⅱ)的捕集行为,考察了时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对水中镉(Ⅱ)、铅(Ⅱ)的捕集30min基本达到平衡,而红茶的捕集平衡时间约为60min。当pH<4时捕集率随pH值减小而显著降低,当pH>4时捕集率变化趋缓;当pH<6时茶样对铅(Ⅱ)的捕集率大于镉(Ⅱ),而当pH>6之后则正相反,这与不同酸度的溶液中茶叶的带电状态及镉(Ⅱ)、铅(Ⅱ)的形态分布有关。升高温度有利于绿茶对镉(Ⅱ)、铅(Ⅱ)的捕集,而红茶变化不大;捕集后的镉(Ⅱ)、铅(Ⅱ)在25℃下用水洗脱困难,其中绿茶与铅(Ⅱ)的相互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鉴别抹茶和绿茶粉的可行性。抹茶与绿茶粉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生长时间和加工工艺。通过采集不同厂家生产的抹茶和不同杀青方式制成的绿茶粉在230~880nm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并进行归一化预处理后,选用主成分分析(PCA),依据X-variables loadings获取用于鉴别抹茶和绿茶粉的特征波长,并基于特征波长建立线性判别式分析(LDA)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波长建立的LDA模型能快速鉴别抹茶和绿茶粉,4个特征波长分别属于C(Ⅰ) 247.94 nm,Mg(Ⅱ) 279.60 nm,Ca(Ⅱ) 393.45 nm和Fe(Ⅱ) 766.68 nm;建模集和预测集的判别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可以准确鉴别不同厂家生产的抹茶和不同杀青方式制成的绿茶粉。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绿茶中儿茶素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赵杰文  郭志明  陈全胜  吕强 《光学学报》2008,28(12):2302-2306
提出了一种应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茶叶中主要儿茶素含量的新方法.首先获取茶叶在10000~4000 cm<'-1>范围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然后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值作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交互验证方法来优化模型的主成分数和所采用的光谱预处理方法.EGCG、ECG和EGC三个模型预测值和参考值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0、0.9763和0.9853,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509、0.1147和0.1365.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成功地检测茶叶中EGCG,ECG和EG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而氮素(N)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快速准确地估算N素含量至关重要。由于测定N含量的化学方法繁琐耗时,利用高光谱对茶鲜叶中N含量进行预测,利用连续小波转换(CWT)提取的小波系数,探究CWT不同分解层数对于N素含量的估测能力,并讨论了不同波长选择算法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首先,采集广东省英德市茶园的151个茶鲜叶样品高光谱数据,将获得的原始光谱通过卷积平滑(SG)、去趋势(Detrending)、一阶导数(1st)、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五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并作为参考。其次,采用连续小波对原始光谱进行初步处理生成多尺度小波系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法(CARS)和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CPA)方法进一步优化CWT变换后光谱数据的变量空间,最后,以特征变量为输入使用PLSR建立了N素定量监测模型,并对比不同尺度不同方法估算N素的效果。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可有效提升茶鲜叶光谱对N素含量的估测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光谱处理方法。经连续小波分解后,对茶鲜叶N素的预测能力随分解尺度的增加整体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在1~6尺度连续小波变换后的光谱与茶鲜叶N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小尺度的连续小波分解可有效应用于茶鲜叶N含量的监测。基于CWT(1)-VCPA方法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且变量数相比于全波段减少了99.34%,其建模与预测R2达到0.95和0.90,相比于传统光谱处理方法,精度提升了11% ,证明CWT-VCPA可以有效降低光谱维度并大幅提升模型精度。实现了茶叶N素含量的高效量化预测,为评估茶叶的其他成分提供了可靠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方法提制的茶叶粗多糖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档绿茶为原料采用煎煮法提制得茶叶粗多糖CTPS-Ⅰ,用复合酶法提制得CTPS-Ⅱ,采用复合酶法从茶树鲜叶中提制得茶叶粗多糖CTPS-Ⅲ。测定了各茶叶粗多糖的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用HPGPC-ELSD法分析了各茶叶粗多糖中均一性组分分布及其质量比例,CTPS-Ⅰ,CTPS-Ⅱ和CTPS-Ⅲ各含有5,4和7种均一性组分;GC-MS法测得三种茶叶粗多糖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六种单糖组成, 并分析了其摩尔比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CTPS-Ⅰ在257 nm处有吸收峰, CTPS-Ⅱ在240~270 nm区段有一吸收肩峰, CTPS-Ⅲ在250~360 nm区段有微弱的“双波浪状”特征吸收, 并分析了其游离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关系,红外光谱研究了茶叶粗多糖的糖类复合物的特征;圆二色谱分析表明三种茶叶粗多糖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同的构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