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兰桥 《力学进展》1999,29(2):280-284
随着人类对外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微重力科学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空间科学的前沿.为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总装备部和中科院共同投资建立了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这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   相似文献   

2.
朱芙英 《力学进展》2009,39(2):249-250
微重力科学是应运载人航天而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微重力环境为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孕育着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并正在培育新一代高技术产业,是空间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唐泽眉 《力学进展》1999,29(4):591-592
微重力流体科学是流体力学与空间材料、空间生物技术、燃烧交叉的新兴学科.研究微重力环境中流体的流动、迁移,热、质输运和相变等基本规律,还有物理化学问题和低温问题,这是微重力科学的基础和核心近三十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空间科学迅速发展.空间飞行器在轨道自由飞行时,其间的微重力水平仅为地面的10~-3~10~-6量级,在地面重力作用下常见的浮力对流、静压不均匀和沉降等现象都极大地减弱.因此,有可能利用微重力条件得到在地面条件下难于得到的高质量生物制品和新材料.但是,在微重力环境中,许多在地面上的次级…  相似文献   

4.
《力学与实践》2004,26(5):84-84
2004年10月2日是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于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向郑哲敏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报告会,弘扬郑哲敏先生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包括美籍华人学朱家鲲先生在内的200余位中外学出席了会议.郑哲敏先生从事科学研究近60年,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5.
黄晨光 《力学进展》2005,35(2):286-287
2004年,力学所以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和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牵引,以筹划进入中科院院“三期”创新、争取承担“十一五”国家和中科院重大科研项目为动力,持续、多层面地进行了研究所发展规划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蓝图,即6个主要的学科方向(微重力科学和空间技术、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尺度力学与微系统、工艺力学与材料设计、海洋与环境工程、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4个科研平台(微重力科学平台、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平台、微/跨尺度力学平台、海洋工程研究平台).包含的基本科学问题是复杂介质和极端条件下的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刘秋生  胡文瑞 《力学进展》2001,31(3):476-478
1会议概况 第二届环太平洋微重力学术会议(2nd Pan-Pacific Basi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于2001年 5月1日~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Pasadena市召开会议由美国环太平洋大学联合会(APRU),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委员会(NSMSA)和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 MA)共同主办.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积极参加和组织了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局,加拿大空间局和俄罗斯空间局也参加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本次会议共有200…  相似文献   

7.
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池沸腾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福  彭超  李晶 《力学进展》2010,40(4):460-470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完成的一系列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池沸腾传热方面的地基实验、飞行实验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获得的主要成果.在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方面,提出了半理论Weber数模型用于预测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弹-环状流转换,并采用Monte Carlo方法,针对气泡初始尺寸对泡-弹状流转换的影响进行数值研究.通过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与IL-76失重飞机实验,获得了微重力下的气液两相流型图,与此同时在地面利用小尺度毛细管模型模拟了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特征.实验测量了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压降,并基于微重力流动特性建立了一个泡状流压降关联模型.在微重力池沸腾传热方面,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完成了两次空间实验,其中,第22颗返回式卫星搭载铂丝表面R113池沸腾实验采用控制温度的稳态加热方式,而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平面FC-72池沸腾实验则采用控制加热电压的准稳态加热方式.同时,还进行了地面常重力和落塔短时微重力条件下的对比实验研究.观察到丝状加热表面微重力时轻微的传热强化现象,而平板加热表面微重力核态池沸腾低热流时传热强化、高热流时传热恶化.微重力实验中观察到气泡脱落前存在横向运动现象,据此分析了气泡行为与传热之间关系,并提出了一个预测丝状加热表面气泡脱落直径的半理论模型.旨在对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空间两相流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 建立在德国不莱梅(Bremen)应用空间技术和微重力中心(简称 ZARM 研究所)的落塔(drop tower)不仅是欧洲唯一的、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地面微重力研究实验装置之一.自1990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它巳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空间科学研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微重力研究中心和基地.  相似文献   

9.
正"实践十号"卫星为一个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空间实验平台.卫星前部为返回舱、后部为留轨舱,工作12天后两舱分离,材料、生物样品随返回舱返回地面,留轨舱载荷继续在轨工作3~5日.卫星无太阳能帆板,在轨期间可提供较好的微重力水平.(图文供稿:康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等方面的例子,介绍了与胶体聚集过程和胶体晶体等相关的复杂流体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了开展相关微重力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际上相关微重力研究内容,以及我国空间站即将开展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Experimental Mechanics - Background: Application of patterns to enable high-resolut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at the small scale (μm/nm) is known to be very challenging as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硫代磷酸三正辛酯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合成了一统代及四硫代磷酸三正辛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质谱仪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等表征了所合成的一硫代及四硫代磷酸三正辛酯的组成和结构,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液体石蜡中的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钢球磨痕表面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一硫代磷酸酯具有比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更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可以显著提高液体石蜡的承载能力和抗磨能力,并能在适当浓度和较高载荷(≥400N)下改善液体石蜡的减摩性能;而活性元素含量较高的四硫代磷酸酯对液体石蜡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其导致腐蚀磨损所致,磨损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含添加剂的石蜡油在摩擦过程中发生腐蚀磨损,主要形成了由物理吸附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组成的复合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