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备因素对Ni—Co—O复合氧化物结构及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和机械混合锻烧法制备了Ni-C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TPR、XRD氧化活性评价等实验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得的复合氧化物呈现不同的催化行为。共沉淀的pH值的高低及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氧化活有较大影响,尖晶石型复合相NiCo2O4可能是提高催化剂氧活性的活性相。  相似文献   

2.
水煤气变换催化剂Co—Mo—K/Al2O3的酸性对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吡啶吸附法研究了Co-Mo-K/Al_2O_3催化剂的酸性,K的加入,由于改变了催化剂的酸性,使其活性得以提高,硫的丢失也可改变酸性,但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初步探讨了催化剂酸性对活性影响的实质,提出了新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负载量对K—Mo/γ—Al2O3合成醇催化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负载量硫化态K-MoO3/Al2O3催化剂的合成醇活性结果表明,负载量由MoO3/Al2O3=0.05增加至MoO3/Al2o3=0.25时,CO2总转化率逐渐下降,而醇的选择性由3%增加至50%,负载量进一步增加至MoO3/Al2O3/0.45时,CO总转化率逐渐升高而低碳醇选择性保护不变。  相似文献   

4.
盂明  林培琰 《分子催化》2000,14(2):87-92
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得500、600、750和950℃焙烧的Co/γ-A12O3催 化剂;考察了它们对CO氧化和乙烯选择还原NO的反应性能;用XRD和XPS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体相与表相结构。活笥测试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高于750℃时)。从硝酸钴制得的样品,其氧化活性要高于从醋酸钴制得的样品,但对乙9烯选择还原NO,后者的活笥更好。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钴物种的存在形式与原料盐类及焙烧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Mn—Ag/r—Al2O3催化剂中氧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孟飞  周烈华 《分子催化》1995,9(4):285-290
本文运用TPR、TPD-MS、XRD等技术研究了Mn-Ag/r-Al2O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再氧化能力。结果表明,Mn-Ag/r-Al2O3中银物相由Ag^0和Ag2O组成,锰物相由β-MnO2和Mn2O3组成。Mn/r-Al2O3催化剂的TPR有二个还原峰,分别是MnO2和Mn2O3的还原。Ag促使MnO2和Mn2O3的朱明显向低温方向移动,而且MnO2和Mn2O3的还原峰融合成一个还原峰。Mn  相似文献   

6.
Cu—Ag/r—Al2O3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及对苯的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波  吴红丽 《分子催化》1995,9(4):315-320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不同沉淀剂(K2 CO3、Na2 CO3、NaOH、NaHCO3)制备了一系列 Co3 O4氧化物催化剂。通过 XRD、XPS、BET、H2-TPR、O2-TPD 表征手段,探究了催化剂物相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对 N2 O 催化分解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 K2 CO3为沉淀剂制备的 Co3 O4催化剂具有优越的氧化还原性能。此外,较低结晶度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催化剂表面物种与其沉淀剂相关:丰富的表面 Co 物种促进催化活性,较多氧空位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的电子传递和氧气的脱附。以 K2 CO3为沉淀剂制备的 Co3 O4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 N2 O 催化分解活性,在450℃达到90%以上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钱玲  吕功煊  毕玉水 《分子催化》2003,17(5):330-336
以浸渍法与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o负载量的Co/γ-Al2O3催化剂,研究了对CO的催化氧化行为,考察了Co含量,焙烧温度,反应温度等对催化剂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沉淀法制备400℃焙烧的负载量为10%的Co/γ-Al2O3在90℃就能够实现CO完全氧化,且热稳定性比浸渍法制得催化剂好.本文还采用XRD、TPR、XPS等技术,分别研究了Co/γ-Al2O3样品的晶相结构,还原性能及表面化学状态.XRD结果表明,以硝酸盐为前驱物的Co负载于γ-Al2O3后,Co主要以Co3O4结构存在,反应的活性相Co3O4的生成有利于CO催化氧化,且以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样品中Co3O4晶粒大小不同,催化活性也不同.TPR结果表明,以沉积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还原峰向低温移动,CoOx的还原更加容易.XPS表面分析表明沉淀法制备的Co/γ-Al2O3样品中,Co3O4在载体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9.
Zr—Mn—K催化超临界相合成甲醇与异丁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涛  牛玉琴 《分子催化》1999,13(1):15-20
用共沉淀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分别制备了Zr-Mn-K沉淀型催化剂和超细催化剂。以正十一-十三烷的混合物为超临界介质,在反应温度360-410℃,合成气压力为7.5MPa,GHSV1700h^-1及介质压力2.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分别考虑了超细催化剂和沉淀催化剂的气相和超临界相催化合成气制甲醇,异丁醇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季生福  李树本 《催化学报》1999,20(6):608-612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W,Mn含量的Na-W-Mn/SiO2催化剂,并进行了其催化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评价和XPS,XRD表征,研究结果表明,W和Mn的含量分别为2.2%≤W≤8.9%和0.5%≤Mn≤3%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Mn的表面浓度与甲烷的转化率和乙烯的选择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W的表面浓度与乙烷的选择性有一定有关系,据此提出Na-O-Mn和Na-O-W都是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  相似文献   

11.
12.
乙烷部分氧化超细Fe-Mo-O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Mo-O催化剂,用XRD、TEM、BET、IR、TPR、TPD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晶体结构、表面构造、晶格氧活泼性、化学吸附和乙烷部分氧化反应性能。Fe-M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是由超细微粒组成,微粒粒径约10 nm~20 nm,比表面积为48.1 m2/g。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Mo=O键的端氧和Fe-O-Mo键中的桥氧)及Lewis酸位构成。乙烷能以甲基中的H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Lewis碱位Mo=O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其部分氧化产物主要是C2H4和少量的CH3CHO。  相似文献   

13.
在220℃和50-60大气压条件下,利用固定床对NiO/SiO2、NiO/Al2O3、NiO-La2O3/Al2O3和NiO-Bi2O3/Al2O3催化剂上的乙炔与甲酸甲酯加氢酯化合成丙烯酸甲酯进行了研究。镍基催化剂对乙炔的加氢酯化合成丙烯酸甲酯具有很好的活性。用浸透法制备的Mo/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均比离子交换法差。NiO/Al2O3催化剂用La或Bi改性后,其催化活性大大提高。XPS、XRD和TPR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La或Bi改性后,NiO的晶粒明显减小,催化剂表面的Ni/Al原子比增大,催化剂的第二个还原峰温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不同沉淀剂制备了CuO-ZnO-Al2O3/HZSM-5复合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O2直接加氢的催化性能,并采用H2-TPR、XRD、BET、CO2-TPD、H2-TPD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剂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晶相结构、还原难易程度、以及对CO2、H2的吸附性能等均有显著影响。催化剂上存在两种吸附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与其吸附性能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CO2直接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牛国兴  张伟  李全芝 《催化学报》1995,16(3):190-195
应用XRD,XPS,IR-TPD,CO2和NO吸附及正庚烷裂解和噻吩加氢脱硫脉冲微反等方法,研究了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经Y型分子筛改性前后各种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载体经Y型分子筛改性后,催化剂的B酸、正庚烷裂解活性和异构选择性明显提高,Y型分子筛以分散的形式分布于γ-Al2O3表面,减少了载体表面的空位铝,该催化剂中有盯当一部分金属组分进入Y型分子筛孔道与3其B酸位作用,与NiQ/γAl2O3相比  相似文献   

16.
17.
王晋海  邓景发 《催化学报》1994,15(4):250-256
用超高真空程序升温反应谱和瞬时应答方法研究了乙二醇在电解银表面的氧化,实验表明,室温下乙二醇吸附在电解银表面,并在343K分解给出一组产物群,预吸附氧与乙二醇反应时,在343K,433K和612K处给出三组产物群,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表面反应,并给出了电解银催化乙二醇制乙二醛的活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几个制备因素对低镍甲烷化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i/Al_2O_3催化剂体系的制备方法与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报道,文献多侧重于比较各不同制备方法之间的差异,对同一方法的各步骤条件的影响研究尚不多,且缺少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直接关联。为此,本文研究了某些制备因素对低含Ni量Ni/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旨在找出制备条件-结构状态-催化性能之间的联系,为催化剂的有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Considerableattelltionisno\vbeillgpaidtotheCO7refonningof.etha..llto]forseveralreasonst(l)withthedevelopmentofindustrics.moreandnlorcCOZIsabettedintotheatmosphere,leadingto"greenhouseeffect",whichhasbroughtaboutgreatilltcreslallovertheworld.Th…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相转移催化(简称PTC)能促进有机合成反应两相之间的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克服经典有机合成中分离的困难,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以及使某些原来难进行的非均相反应能在较温和条件下顺利完成,因此,PTC法应用于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