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出发,以内抹WSE(木质纤维Wood fibre、海泡石Sepiolite、膨胀珍珠岩Expanded perlite)基复合调湿保温砂浆外墙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内抹普通砂浆外墙对比,分析吸放湿特性及其对负荷的影响. 研究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的建筑材料热湿耦合模型,分析环境湿度变化与外墙之间的湿迁移变化,以及与外墙的传热传质. 以夏热冬冷典型气候地区长沙为例,分析内抹WSE基复合调湿保温砂浆外墙的负荷及潜热负荷占比,同时选取夏热冬暖地区广州和寒冷地区北京对比分析外墙的全年能耗. 研究发现,内抹WSE基复合调湿保温砂浆外墙的吸放湿速率远大于内抹普通砂浆的外墙,并能长时间保持高速的吸放湿状态,同时比内抹普通砂浆墙体节省22.31%~23.85%的全年负荷. 墙体在吸湿过程中,温升与吸湿速率能力体现出一致性,表明墙体内表面湿迁移对温度有着重要影响,并且湿迁移越大对温度影响越大. 墙体在放湿过程中,温度迅速下降是放湿速率快的表现. 内抹WSE基复合调湿保温砂浆墙体具有优良的吸放湿特性和节能潜力,可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型小室进行模型实验,定量评价研究具有吸放湿性的建材在不同加热加湿工况下的吸放湿规律及其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利用简化的松本卫热水分同时传递理论,建立了考虑建材吸放湿的动态室内温湿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模拟考虑建材吸放湿的室内热湿环境变化时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另外,通过具体算例发现,室内建材吸放湿性能对室内湿度环境的变动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几种常用建材的等温吸放湿线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设计建造了恒温恒湿试验台,用盐水饱和溶液保持小室恒定的湿度,通过对3种常用建材的平衡湿容量研究,试验得到其等温吸放湿曲线,为围护结构动态湿特性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送风物理属性(送风速度,送风温度和送风湿度)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以THPZXC-1型全空气空调系统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 CFX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改变送风速度、温度和湿度等,分析室内环境的速度场、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的分布情况,得出以下结论:送风速度越快,室内温度分布越均匀;送风温度越高,室内相对湿度越低;送风湿度越大,室内平均相对湿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以硅酸钠和氯化铁溶液为原料制备硅酸铁调湿材料,采用FTIR、XRD、SEM、BET等技术对所制调湿材料进行表征,并测定其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呈无定形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大、平均孔径较小;硅酸钠的模数影响调湿材料在低湿环境下的吸湿性能,由模数为1的硅酸钠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具有较好的自调湿性能;硅酸铁调湿材料在20℃和相对湿度为84%的环境下吸湿容量高达120%,吸湿平衡时间约为240h;在相对湿度为84%下达到吸湿平衡的材料在相对湿度为32%的环境下放湿90h左右可达到放湿平衡,在50℃恒温干燥放湿5h可实现完全放湿;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具有吸湿量大和吸放湿速率快的特性,其性能明显优于硅胶和分子筛等传统的调湿材料。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以材料表面空气相对湿度为输入,材料湿容量为输出的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动态湿特性单输入单输出辨识数学模型,得到相应的Z传递 函数模型。建造了建筑围护结构材料的辨识试验系统。采用辅助变量辨识方法辨识得到单输入单输出差分方程和Z传递函数。并比较了最小二乘辨识法和辅助变量辨识法的辨识结果。结果表明,辅助变量辨识法辨识精度有所提高,系统阶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某采用THIC空调系统的试验房为研究对象,采用TRNSYS建立了该空调系统的仿真平台,通过夏季设计工况的计算模拟,发现其存在热舒适性欠佳、能耗较高等问题.针对上述现象,在原系统中增设了室内排风显热回收装置进行改进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相比原空调系统,室内热舒适性达标时段增加约13.58%,能耗降低约6.79%.  相似文献   

9.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温度优化及容错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风量空调(VAV)系统提出了基于湿度控制的送风温度优化及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ASHRAE标准62-2001对室内空气品质和湿度的新要求,并提出了主成分分析、联合角度分析和故障补偿法则,该法则可以分别用于空调系统故障的检测、诊断和重构,从而实现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客错,保证系统优化目标的实现.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仿真器上进行了基于湿度控制的送风温度优化以及多种故障下的检测和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10.
空调系统的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在能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系统从规划到运转的全过程中贯彻节能的观点,才可能达到节能的效果,如果在某个环节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整个系统也不能说是节能的。本文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除湿转轮处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湿负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对新风承担湿负荷的要求及实施方案,认为吸附除湿优于冷却除湿.对利用除湿转轮处理系统湿负荷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低于30℃及相对湿度低于80%时,除办公类建筑外,除湿转轮均可满足系统运行要求;对于高温高湿地区,结合前置表冷器对新风进行预处理后利用转轮除湿不仅可以满足室内湿度的要求,而且可以达到低湿度;利用改变除湿转轮再生温度和处理风量的方法可以调节室内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非饱和渗流时,土水特征曲线(SWC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湿和脱湿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存在显著的滞后现象,对降雨入渗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有明显影响.采用两种计算模型,运用吸湿和脱湿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对一维降雨入渗土体非饱和-饱和-非饱和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计算模型以及吸湿和脱湿,对降雨入渗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筑调湿材料吸放湿速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测得了4种建筑材料样品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含湿量.将4种样品置于环境参数不同的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12h吸湿12h放湿的吸放湿周期试验,测得了样品在各个环境条件下吸(放)湿过程中每小时的吸(放)湿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样品所处环境相对湿度相同时,各实验样品的量纲为一的吸放湿速度是时间的同一幂函数.数值拟合得到了环境相对湿度分别为95%和75%时样品的量纲为一的吸放湿速度的表达式.给出了样品在恒温恒湿环境(风速在2.0m·s-1以下)中材料每小时吸放湿量计算值的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14.
封闭空间调湿材料新的调湿特性指标及其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评述现有关于调湿材料的调湿特性指标的基础上 ,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 ,从两相平衡的角度导出封闭空间调湿特性指标值的表达式 ,并对其进行分析说明 .发现 B值仅是基于调节的目标状态温度为零度而存在的 ,用于非零度的调节目标时会产生较大误差 .就 B值的不足 ,提出新的调湿特性指标 BT值 .BT值是基于所调节的目标状态而导出的 ,较 B值更为合理准确 .B值和BT值都反映材料与水分的结合性质 ,与结合能密切相关 .材料与水分的结合能越接近纯态水分子间结合能 ,材料的调湿特性越好 .  相似文献   

15.
孙立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650-3652
通过简化高大空间建筑边界条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利用CFD方法数值分析了其室内热环境特性,并对空调气流组织进行模拟。给出了两种方案对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始方案中高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较差,地板温度较高。(2)优化方案中回风口设在两侧墙壁上,在送风口下方,温度场分布合理,满足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模板剂,采用酸性常温法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SH,通过添加TMB扩孔剂对其进行改性得到SH+TMB,分别测试其吸湿、放湿性能,并采用小角度XRD、TEM、B.E.T.等测试手段研究其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分析微观形貌与其调湿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合成的介孔氧化硅SH有着很好的吸湿放湿性能,并且添加TMB后其湿度调节能力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模板剂,采用酸性常温法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SH,通过添加TMB扩孔剂对其进行改性得到SH TMB,分别测试其吸湿、放湿性能,并采用小角度XRD、TEM、B.E.T.等测试手段研究其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分析微观形貌与其调湿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合成的介孔氧化硅SH有着很好的吸湿放湿性能,并且添加TMB后其湿度调节能力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以顺丁烯二酸酐作交联剂,甲苯作悬浮分散剂,对聚乙烯醇(PVA)进行交联改性,制备了PVA吸附性树脂,并对其吸湿放湿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随环境湿度的变化,该树脂可以自动进行吸湿或放湿,且具有一定的保湿能力。95%RH的平衡吸湿量达到了0.93g/g,优于军械仓库广泛使用的无水氯化钙和变色硅胶。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分析,导出了题述速率方程的近似解。该解考虑了液相中存在平行反应时,被吸收气体在各反应中的不同平衡浓度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采用搅拌反应器,以二乙醇胺为有机胺,吸收和解吸温度分别为353K和373K,系统总压0.104MPa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对该解作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胺催化吸收的穿梭机理中,消耗的游离胺大部分在膜内再生。界面游离胺浓度下降所引起的传质推动力减小是影响胺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下降要受界面CO_2平衡浓度的制约。加速游离胺再生能显著促进吸收。解吸中有机胺并非一定通过均相催化起作用,其机理和吸收时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