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研究瑶族度戒,首要的是正确解读支撑和决定仪式行为及其方式背后的深层的信仰意义及度戒之功能,否则,对度戒的文化内涵会作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与研究。笔者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的同仁对中国蓝山县过山瑶的度戒仪式,使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本文简述61个科仪的符合传统的信仰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度戒的功能是通神、入道;生时受神护、阴护;死后做阴官和成为最高等级的巫师。  相似文献   

2.
度戒是瑶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瑶族男子只有度了戒,才有神灵护身,死后才能升天。有关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瑶族同胞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度戒(瑶语称"斋塞")是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不断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度戒中使用的各种宗教经典和相关仪式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复杂的度戒仪式,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瑶族男子进行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对瑶族青年男子学习、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构建瑶族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6.
还盘王愿是盘瑶的传统宗教仪式,对瑶人的宗教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仪式过程。盘瑶的集体记忆正是通过仪式的展演和对不同情境下仪式的不同表述,得到传承和发展。文章通过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的还大愿仪式的考察,探讨还盘王愿仪式和村落集体之间的关系,分析瑶民的集体记忆是如何从仪式中体现出来的,进而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7.
瑶族是一个渊源古老的民族。云南省富宁县瑶族共有三大支系,以蓝靛瑶居多。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巫师中普遍有借汉字标注瑶音的文字应用。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度戒”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它在蓝靛瑶男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度戒”在蓝靛瑶民族意识、宗教信仰、传统道德观念及生存技巧的传承方面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居住在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的过山瑶中传承的祭祀仪礼的调查,我深切地感觉到从仪礼的实践和仪礼中所使用的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瑶族的仪礼知识系统的必要性。本文的目的将以成为宗教职能者及把法名记入家先单祖先名单中从而获得作为祖先被祭祀的资格所必需的还家愿仪式为事例,探讨并使贯穿仪礼全程的主题得到明确化。瑶族的渡海神话——瑶族先人在渡海遭遇危险时,向盘王许愿求救、脱难后还愿——在仪礼实践中有明确的反映。其寓意为瑶族在唤起族人对与始祖神的约定的同时,通过祭祀对不断受到祖先的恩惠而表示谢意;同时也唤起族人对本族辗转相承的历史的文化自觉和对与祖先关系的再确认。在还家愿仪式的前半部分,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对以前许过的愿的还愿仪式、而后半部分则会再现在神话世界里有过的许愿还愿仪式。在愿望实现后的还愿仪式中,对盘王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可以这么认为,贯穿仪式全程的重要主题就是瑶族人与盘王的祭祀约定和祭祀义务的履行。还家愿仪式的这一主题与瑶族的全部仪礼体系中所体现的仪礼性世界观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9.
在粤北方洞,瑶族度身仪式与家先观念及其厅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将度身置于家先观念及社会结构进行考察,探索度身产生与维系的观念基础及社会基础,是全面理解方洞瑶族度戒仪式的关键。认为对瑶族度戒仪式进行简单的超地方论述是危险的,应将度戒仪式植回具体生态环境、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中,进行地方性、情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11.
彝族在历史上由中国迁徙进入越南后并不称为彝族。而称倮倮族和濮拉族。文章依据有关资料,对越南彝族的人口分布、迁徙历史、文化特征等进行初步阐述,以就教于有关彝学研究之方家。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神祀类同义词研究》继承《尔雅》及王凤阳《古辞辨》的方法,对古汉语词汇中神祀类同义词作穷尽性研究,大大彰显了按系统即按群类研究词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它必将会带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王祭礼文化独特特征是以祭祖为主。形成这一独特特征的心理困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灵魂不死心理,这是周王祭祖最重要的心理基础;二是孝道心理。这是在灵魂观念基础上诞生的周王祭祖的又一C理困素。三是利用祭祖来加强其统治地位,愚弄劳动人民,这是周王祭祖的潜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592*型“险避魔箭”故事的典型文例,莫一大王的故事在岭南广泛流传。若从文献记载和民俗历史入手,可以考知它是包括古代内地主流汉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比如莫一大王的名号、坟山、宅树等都有其“王气”、“天子气”征兆,王者之气又与其赶山造海、朝往夕返的“法力”展示互为因果,共为表里。只是在尊王攘夷的极端传统里,这样的叛逆性僭越者终被除灭,当然他还永远存留在民族的现实感悟和历史记忆中。  相似文献   

15.
论商汤亳都不在郑州商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14测年的数据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十个方面来论证 商汤亳都不在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在二里岗下层时期,是商王朝在亳都(即偃师商城)东面防御和进攻东夷的 军事前哨基地,军事重镇,在二里岗上层时期,是仲丁所迁的隞都。  相似文献   

16.
活态史诗、口语说唱方式传播是《格萨尔》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缘由。文章论述了口语传播是《格萨尔》的深度表达形式,现代化传播方式很难取代口语传播的独特魅力,甚至可能挤压说唱传播《格萨尔》的空间。口语传播形态自身的特性限定了其对《格萨尔》传播的广度,但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对《格萨尔》影响力的推进则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7.
潘汉年是卓越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人,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其开展统一战线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潘汉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三个特点:第一,潘汉年实现了统战工作与情报工作的有机结合;第二,潘汉年实现了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有机结合;第三,潘汉年从事统战工作范围广泛,但以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为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待我们去发掘。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白族神奇故事《猎神杜朝选》进行多层次的解读,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语料库对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地点、宫殿城堡、武器铠甲、生活用具、氏族部落、诸神祇以及各种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一一剥离了史诗的构成要素,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格萨尔史诗的故事结构和生活场景。分析发现,《霍岭》分部的史诗人物超过了1000人,场景或故事地点达800多个,生活用具1000多种,武器铠甲等400多种,甚至战马名称也多达140多个,战神等神祇更是多达400多个,这样庞杂的故事却在史诗里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也从侧面体现了史诗的非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20.
对越、老、泰、缅各国的人口分布、支系与称谓、来源和迁徙作了详细的讨论 ,迁徙海外的瑶族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国家 ,且只有盘瑶和蓝靛瑶等 2个支系 ,他们都来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