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β-环糊精(β-CD)具有独特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空心圆台结构,能分别与对特辛基酚(OP)和正壬基酚(NP)形成包合物。该文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β-CD与OP和NP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OP和NP与β-CD均形成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71.06 L/mol和1 402.72 L/mol。同时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β-CD与OP和NP在10 mmol/L磷酸二氢钠-10 mmol/L硼砂-20 mmol/L胆酸钠缓冲溶液(p H 9.0)中的包合常数,采用双倒数法计算出β-CD与OP和NP的包合常数分别为68.20 L/mol,1 357.80 L/mol。经F检验和t检验判断,两种方法所测包合常数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组分分解后白术挥发油(DVO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固定挥发油质量,考察了β-CD和HP-β-CD的浓度及包合时间对挥发油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并进一步研究了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的荧光强度随β-CD和HP-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均为1∶1;25℃下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10、172L/mol,表明包合稳定性为HP-β-CDβ-CD。温度25℃、35℃和45℃下,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72、130、83L/mol,△G、△H和△S均为负值,且△H小于一般反应热,表明升高温度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稳定性降低;包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包合过程是挥发油分子与HP-β-CD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薄涛  杨学东  贡素萱  李克安  刘虎威 《色谱》2003,21(6):535-540
研究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中以β-环糊精(β-CD)和磺酸化β-CD为添加剂时10个山酮类化合物电泳行为的差异,并用毛细管电泳求得β-CD 和磺酸化β-CD与山酮类化合物间的结合常数。在分子动力学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了β-CD 、磺酸化β-CD与山酮类化合物的包合过程,从而求得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同时,运用量子化学计算了山酮分子的物化参数,并选择相互作用能(INE)、疏水常数(log P;其中P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和山酮分子总能量(TE)作为分析结构-电泳迁移定量关系的物化参数,用以研究分离机制及  相似文献   

4.
建立拆分氨甲喋呤(MTX)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方法,讨论消旋药物MTX对映体立体选择的手性识别机理。运用聚丙酰胺涂渍毛细管的毛细管电泳方法,考察了缓冲液中添加α-CD、γ-CD、HP-β-CD和Me-β-CD对MTX的拆分。最佳拆分条件为pH7.4磷酸盐缓冲液添加0.04mmol/LHP-β-CD,20kV分离电压。柱温25℃,280nm紫外波长检测,氨甲喋呤对映体基本上得到了基线分离。( )MTX在18.18~636.16mmol/L浓度范围,(-)MTX(在45.44~636.16mmol/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对映体的定量下限( )MTX(为18.18mmol/L,(-)MTX(为45.44mmol/L,并用该方法测定了血清中MTX对映体含量,计算了在不同CDs下两对映体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MTX对映体和环糊精手性匹配与配合物的键合常数和选择因子(α)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 CE/C4 D),以18 mmol/L柠檬酸+6 mmol/L氨水+12 mg/L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35 mmol/L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电泳运行液,熔融石英毛细管(50μm i.d.×45 cm,leff=40 cm),正高压(+15 kV)分离...  相似文献   

6.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作为手性添加剂,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成功分离了克伦特罗(Clenbuterol,Cle)对映体.研究了β-CD种类与浓度,缓冲液pH值及浓度,操作温度等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0 mmol/L的HP-β-CD为手性添加剂,50 mmol/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 2.5)为缓中液,分离电压24 kV,操作温度20℃,可使Cle对映体实现基线分离,其分离度为6.78.对拆分机理也进行了探讨,测定了HP-β-CD与两对映体的结合常数及热力学参数;对CZE定量能力(线性,精度)进行了考察,R和S型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大于0.998,两者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2.2%.  相似文献   

7.
硝基苯酚位置异构体的毛细管电泳-方波安培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45 cm×50μm i.d.)中,以pH=7.9的2 mmol/L磷酸氢二钠 0.4 mmol/L磷酸二氢钠 2 mmol/Lβ-CD为电泳运行液,采用毛细管电泳-方波安培检测法,分离电压为 11 kV,可实现硝基苯酚3个位置异构体在6 min内基线分离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为0.2~0.6 mg/L。探讨了电泳运行液的组成、浓度、pH值、β-CD等因素对分离检测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为手性选择剂,通过优化缓冲液的浓度、酸度以及采用环糊精的种类和浓度等,建立了罗格列酮钠对映体的水介质和非水介质两种毛细管电泳拆分方法.最佳条件为:150 mmol/LTris-H3PO4缓冲液,pH=2.0,含有1 mmol/Lβ-CD或DM-β-CD,10%(ψ)甲醇的运行液,分离电压为25 kV,检测波长215 nm.也可以使用含有9 mmol/L HDMS-β-CD,20 mmol/L磷酸和10 mmol/L NaOH的甲醇电泳液.两种拆分体系均实现了罗格列酮钠对映体的基线分离,而且拆分效率基本相当.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罗格列酮钠的手性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秋英  陈丽  陈素娟  谢天尧 《分析化学》2007,35(8):1191-1194
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组成的二元手性选择剂体系,以8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 10mmol/L柠檬酸(Cit) 10mg/LHPMC 25mmol/LHP-β-CD为电泳运行液,在熔融石英毛细管(50μmi.d.×45cm)中,分离电压 15kV,方波安培检测,手性药物酚苄明对映体获得良好的基线分离,线性检测范围为4~105μmol/L,检出限为1.5μmol/L。对影响灵敏度和分离度的电泳运行液组成、手性选择剂(HP-β-CD、HPMC)浓度以及进样方式和样品介质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应用于市售盐酸酚苄明片剂中酚苄明对映体的分离检测,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用研磨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α-山竹黄酮(α-MAG)的包合物,由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1H NMR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表观包合稳定常数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G,△H和△S.结果表明,Hp-β-CD能与α-MAG形成稳定的1:1包合物,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为2.11 × 103L/mol,加入Hp-β-cD后,α-MAG溶解度大大增加.包合反应主要由焙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法分离检测氧氟沙星对映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CE-C4D),以20 mmol/L HAc + 6 mmol/L NaAc+12 mg/L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35 mmol/L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电泳运行液,在熔融石英毛细管柱(45 cm×50 μm i.d.,有效长度 40 cm)中,正高压分离,手性药物氧氟沙星对映体获得良好的基线分离,线性检测范围为0.8~40 mg/L,检出限为0.3 mg/L.考察了电泳运行液组成、二元手性选择剂(HP-β-CD和HPMC)的浓度、进样方式和样品基质等对灵敏度和分离度的影响.本方法应用于市售外消旋和左旋氧氟沙星片剂中对映体的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周晓娟  季一兵  相秉仁 《分析化学》2013,(10):1566-1570
利用毛细管电泳和分子模拟对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在莫达非尼手性拆分中的立体选择性差异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环糊精浓度和温度对对映体手性拆分的影响。在15~35℃温度范围内,考察了对映体的保留和分离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手性分离变差,并以lnα对1/T作图,得到的Van’t Hoff曲线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5)。热力学结果表明,此手性拆分过程为焓控过程。在5~50 mmol/L范围内,考察了SBE-β-CD浓度对分离的影响,采用双倒数法求得莫达非尼S-和R-对映体与SBE-β-CD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8.0和70.6 L/mol。分子模拟实验以Gold对接完成,结果表明,莫达非尼R-对映体相比S-对映体与SBE-β-CD结合更稳定,且两对映体与SBE-β-CD结合的差异主要来源与氢键贡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Ⅱ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Ⅱ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5种环糊精衍生物对碱性药物--硫喷妥钠、盐酸氟桂利嗪、山梗菜碱进行了毛细管区带电泳的手性拆分.结果表明,采用含2%(质量分数,其余相同)聚合β-环糊精(P-β-CD)或0.5%羧甲基聚合β-环糊精(CM-P-β-CD)30 mmol/L的Tris-H3PO4缓冲液可使这3种药物达到基线分离;使用CM-P-β-CD时,分离度高达4~35.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TC)与β-环糊精(β-CD)形成包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 对美他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条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可能的包合方式, 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 验证了包合反应驱动力. 实验结果表明: MTC与β-CD可形成1∶1的包合物, 包合物的包合常数为382.19 mol/L. 包合过程中, ΔH=-99.10 kJ/moL, ΔS=-286.42JmoL-1K-1, 常温下ΔG<0. 说明包合反应为自发反应, 且是一个焓驱动过程. 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 β-CD的加入生成包结物可显著增强美他环素的荧光强度, 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新方法. 该方法的定量线性范围为1.93×10-7~1.45×10-5 mol/L, 检出限为1.45×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2% (n=13). 对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 平均回收率为102%.  相似文献   

16.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II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II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何华  汤瑶  孙成  王晓蓉 《化学学报》2006,64(2):175-181
制备了β-环糊精(β-CD)-三氟氯氰菊酯(CHL)包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实验采用1HNMR研究包合物的空间结构,推测出三氟氯氰菊酯同β-CD的包合方式是从大口端进入β-CD.用化学软件对β-CD与CHL包合方式计算发现,CHL从β-CD的大口端和小口端进入,总能量分别为108.1kJ/mol与129.2kJ/mol,表明CHL从β-CD的大口端进入形成的包合物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定.在25℃下,实验测得β-CD-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形成常数为340.6L?mol-1,包合比是1∶1.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得出包合过程的焓变-50.29kJ?mol-1、熵变120.6J?K-1?mol-1及自由能变化-14.45kJ?mol-1,进而确定了包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是焓.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两对D-氨基酸取代的胸腺五肽类似物。对影响分离的缓冲液pH值、电泳温度、电泳电压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用含20mmol/L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40mmol/L磷酸盐缓冲液(Ⅰ:pH6.03;Ⅱ:pH5.05)作运行缓冲液,柱温15℃,电压20kV,使样品获得基线分离,取得了满意的分离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样品的D-氨基酸取代物均比L-氨基酸取代物出峰早,提示D-氨基酸取代物的电泳移动速度较快,与DM-β-CD的结合稳定性较L-氨基酸取代物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以及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美沙拉嗪(MSZ)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同时测试了主客体包合物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光谱数据表明MSZ-β-CD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K=1.362×102 L·mol-1。基于MSZ-β-CD包合物荧光强度的显著增大,建立了一个简单、准确、快速、高灵敏度测定水溶液中MSZ的荧光分析新方法。MSZ的浓度与MSZ-β-CD包合物的荧光强度变化值ΔF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线性范围为0.1~0.7 mg·L-1,检测限为8μg·L-1,该方法可应用于药品中美沙拉嗪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β-环糊精与不同结构硫醇包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夏道宏  项玉芝 《应用化学》2007,24(10):1201-1205
利用竞争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温度对β-环糊精(β-CD)包合不同结构硫醇客体分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β-CD与硫醇均可发生包合作用,并分别测定了25.0、30.0、35.0、40.0及50.0℃下正构硫醇和异构硫醇与β-CD所形成包合物的稳定常数。正丁硫醇与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49.37、66.39、93.88、124.5和197.61L/mol,包合过程的ΔG、ΔH及ΔS分别为-9.661kJ/mol、35.85kJ/mol、152.63J/(mol.K);异丁硫醇与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326.0、364.6、415.3、472.2和592.4L/mol,而包合过程的ΔG、ΔH及ΔS分别为-14.34kJ/mol、19.35kJ/mol、112.98J/(mol.K)。研究发现,β-CD对不同结构硫醇的包合能力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包合过程均可自发进行,且是吸热的熵控制过程。硫醇分子烷基链疏水部分水壳层的破坏,使得自由运动的粒子数增加,且进入β-CD疏水空腔的烷基运动自由度的增加是引起熵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