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动态     
食品毒素生物传感技术问世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化学家不久前开发出生物传感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检测火腿、牛奶和蛋类等食品中的抗热毒素。据悉,美国科学家开发出的生物传感技术主要利用葡萄球菌和表面胞质基因共振(SPR)来检测毒素。SPR利用光反射金属薄膜,这些膜上会附上毒素和抗毒素抗体分子,当这些分子粘合在薄膜表面时能改变光折射的路线,光强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光检测器监控,由此确认食品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据介绍,生物传感技术可以检测单一食品样品中的几种细菌毒素。科学家可以通过屏幕显示、检测和确认食品中多种化学残…  相似文献   

2.
食品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污染因素:农药、脂肪酸甲酯(FAMEs)、兽药、霉菌毒素、包装污染、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农药是用在水果蔬菜上常见的有害物质,但有些农药属于无色无味,用肉眼和嗅觉无法觉察。目前,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和液-质联用仪被广泛用于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的筛查中,以检查产品中是否含有禁用的农药。  相似文献   

3.
正80后小伙陈建军开发一种试剂,在3~5 min内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毒素、重金属含量,甚至能检测是否转基因。食品安全大于天。蔬菜农残超标、肉里含有瘦肉精、奶里有三聚氰胺一波又一波的问题,让人觉得吃啥也不放心。与之相对应的,目前食品的国标检测方法成本高、周期长,基  相似文献   

4.
夏禹  郭项雨  孔玉明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2021,40(11):1663-1671
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类别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其本身可能含有的潜在化学危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吸收、溶解、扩散等迁移行为,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危害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适宜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对迁移物进行鉴别分析是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就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旨在为从事塑料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研究和检测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信号放大是新型生物传感分析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核酸介导的信号放大技术凭借核酸材料灵活的结构设计、低成本和易于制备等特点,在生物传感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分支,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和医药等新型检测方法开发。介绍了传统和新型核酸扩增技术、生物条形码和DNA walker等信号放大机理和应用,同时进一步综述核酸信号放大技术结合光学生物传感在食品污染物中检测的应用,如化学污染物、毒素类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等,并对核酸介导的信号放大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问题和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吴凤琪  岳振峰  张毅  黄远祥  温景岚 《色谱》2020,38(7):759-767
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面临基质复杂、污染浓度水平低的困扰,研发选择性高、富集能力强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对于提升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霉菌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作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薄膜基荧光传感器是继离子迁移谱之后,业界公认的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微痕量物质探测技术.由于其具有灵敏性、便携性、实时检测、响应速度快、易于制造、不污染待测体系等优点,在食品检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薄膜基荧光传感在挥发性气体检测、有毒化学品检测、爆炸物检测、溶液相离子检测以及生物监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薄膜基荧光传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真菌毒素污染是危害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真菌毒素通过结合极性物质形成隐蔽型毒素,在传统的分析检测中往往被忽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几种常见隐蔽型毒素的研究进展及近年的污染状况,并讨论了几种主要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以往关于多组分同时检测的研究表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是可用于多种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日常监测的最有力的定量检测方法.由于研究表明隐蔽型真菌毒素往往与原型同时存在于食品中,并能水解而释放有毒的毒素原型,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对隐蔽型真菌毒素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代谢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保障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是真菌或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通过污染农作物和食品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建立了纳米金(AuNPs)-适配体比色传感法,采用不同序列长度的AFB1适配体检测玉米油中AFB1。通过优化适配体浓度、NaCl浓度和体系反应温度,进一步提高体系检测灵敏度。在最佳条件下,50(B50)和80(A80)个碱基长度的适配体建立的AuNPs-适配体比色传感法的检出限分别为13.55和10.56 ng/mL,线性范围均为20~1000 ng/mL,且选择性良好。基于B50和A80适配体比色传感法检测玉米油中AFB1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2.4%~104.9%和98.1%~109.1%。结果表明,基于B50和A80建立的AuNPs比色传感法均可用于玉米油中AFB1特异性鉴定。本研究为现场快速检测和高效筛查食品中AFB1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开发针对其它靶标的适配体传感检...  相似文献   

10.
纳米材料研究的飞速发展为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功能化纳米材料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结合,衍生出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快速检测的方法,在食品中有毒有害微生物、化学残留物以及毒素的检测方面的应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基于免疫方法的常见功能化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毛伟伟  魏小红  尤金坤  张红艳 《化学通报》2020,83(12):1081-1088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是一类主要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毒性最强。OTA相当稳定,常规的食品加工难以去除,若摄入受OTA污染的食品或药物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实现对OTA的灵敏和快速检测是及早发现和处置OTA污染的关键。近年来,核酸适配体因其独特的优点,被作为抗体的替代物用于构建OT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本文介绍了经典的OTA检测方法和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检测方法,从OTA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适配体优化、新型材料应用以及生物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等三个方面总结了该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人类通过运用独有的思维、模拟和设计能力,在实现已知材料独特的功能集合,扩展其应用范围的同时,更为重要地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与新材料,进而开辟全新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目前,针对电致发光、化学传感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对发光材料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科技人员已经研发出各种结构与功能的发光材  相似文献   

13.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杂志将在近年开展专题报道的基础上,拟在2022年继续于第5、7、9期分别推出以“食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物”和“新材料成分”等分析对象为主的3期专题报道,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检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具体内容涉及:1)食品质量安全分析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将迎来更智慧的新时代.本专题将重点关注食品添加剂,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药物残留、化学毒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检测的新方法,以及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在食物安全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单艳群  王晓英 《化学进展》2018,30(6):797-808
赭曲霉毒素A (OTA)是一类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小分子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农产品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肝毒性、肾毒性、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亦是ⅡB类致癌物。鉴于OTA污染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本文就目前OTA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技术在OTA检测方面的相关应用。全面综述了构型变换型、亲合型以及混合型OTA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原理、优缺点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OTA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为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沈国励研究组研制出一种高灵敏检测腺苷的可再生电化学传感系统(Analytieal Chemistry,2007,79(7):2933-2939)。该传感系统具有如下优势:酪胺电聚合膜提供良好的再生性和稳定性;纳米金层提供相对大的比表面积;电活性物质二茂铁的实用性;目标物的识别反应引起检测探针脱落而有效削弱了残余峰电流。  相似文献   

16.
为给农药西维因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根据西维因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原理,以黑珍珠2000(BP2000)为乙酰胆碱酯酶的固定化材料,采用滴凃电极法构建了基于乙酰胆碱酯酶的西维因生物传感平台.结果表明,固定在BP2000上的乙酰胆碱酯酶保持了对氯化乙酰胆碱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BP2000材料的引入,提升了电极有效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而且电极上物质的电化学氧化拥有较低氧化电位(0.630 V)并伴随质子传输.由BP2000搭建成功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平台对西维因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0 ng·m L-1~12.5 ng·m L-1,检测限为3.15 ng·m L-1.本研究对酶生物传感平台和酶生物燃料电池体系中酶电极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单方法及高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给农药西维因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根据西维因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原理,以黑珍珠2000(BP2000)为乙酰胆碱酯酶的固定化材料,采用滴凃电极法构建了基于乙酰胆碱酯酶的西维因生物传感平台. 结果表明,固定在BP2000 上的乙酰胆碱酯酶保持了对氯化乙酰胆碱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BP2000 材料的引入,提升了电极有效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而且电极上物质的电化学氧化拥有较低氧化电位(0.630 V)并伴随质子传输. 由BP2000 搭建成功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平台对西维因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0 ng·mL-1 ~ 12.5 ng·mL-1,检测限为3.15 ng·mL-1. 本研究对酶生物传感平台和酶生物燃料电池体系中酶电极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单方法及高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有毒残留物质超标造成的食品污染事件以及出口受阻频频发生,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连续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等行动计划及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研制开发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成为重要需求。  相似文献   

19.
韩国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小型生物芯片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地对食品和环境污染进行检测。据韩联社报道,由郑奉铉领导的韩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这种生物芯片传感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即通过接收被扫描物体表面反射的激光共振信号来辨别分子层面的结构,从而检测被测对象的DNA和蛋白质是否受到污染。郑奉铉说,与那些只能用在实验室的笨重检测设备相比,这种可单手提起的新装置可进行“即时检验”,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这种生物芯片传感器经过改造后,还可用于药品、供水系统的检测,甚至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韩国研发出小型传感器监测食品污染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一家公司研制出可测病原菌的食品包装膜,它利用以蛋白为基础的抗体来检测,该包装膜可以检测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病原菌,当接触受到污染的食品时,即发生变色反应,从而确定有病菌污染,杜绝食品变质对人类的危害。法国向市场推出了两种使用普通聚氯乙烯(PVC)材料加工而成的新包装薄膜,用它可鉴定被包装食品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