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伯胺N1923萃取体系反胶束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胺 N1 92 3是重要的国产萃取剂 ,其经酸化后生成的铵盐在有机相中可聚集形成反向胶束或微乳液[1] ,但在盐酸和硫氰酸等一元酸介质中萃取金属时 ,萃取剂的聚集现象对萃取机理影响不大 ,可用斜率法分析实验结果 ,确定萃合物组成 [2 ] .而在硫酸介质中却表现出特殊的萃取现象 ,发生胶束萃取[3] .对此 ,本文试图从表面与胶体化学的角度对伯胺萃取体系反胶束的形成作深入研究 ,以期对伯胺萃取体系的萃取机理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1 实验部分1 .1 试剂与仪器 伯胺 N1 92 3( RNH2 ) ,平均分子量 2 91 .8(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厂 ) …  相似文献   

2.
伯胺N1923萃取铁的囊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研究伯胺N1923萃取铁(Ⅲ)的平衡,提出了萃取体系中“囊效应”的概念,并用红外光谱和电镜等分析方法加以佐证.当萃取剂伯胺N1923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在有机相中形成了球状的胶囊(或反向胶团).其萃取过程中既有离子缔合萃取,又有胶束增溶作用,大大提高了伯胺N1923萃取铁的分配比,呈现出“囊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开学  李激扬  于吉红  徐如人 《化学学报》2000,58(12):1626-1630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双胺和多胺与非等比三维微孔磷酸铝Al~4P~5O~2~0H·C~6N~2H~1~8(AlPO-HDA)的模板作用。依据主-客体的非键相互作用能量,有效地预测了可以诱导AlPO-HDA无机骨架生成的有机胺模板剂。选择理论预测的二乙烯三胺为模板剂,成功地合成了与AlPO-HDA同构的Al~4P~5O~2~0H·C~4N~3H~1~5(AlPO-DET),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4.
伯胺N1923(以下简称RNH_2)是分离钍和稀土的有效萃取剂。N1923对铁(Ⅲ)和稀土(Ⅲ)萃取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在硫酸体系中加入PO_4~(3-),可使稀土(Ⅲ)和铁(Ⅲ)的分离系数增大,本文研究了N1923从硫酸介质中萃取稀土(Ⅲ)和铁(Ⅲ)的动力学性质,以推动N1923在稀土工业中的应用。 N1923由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伯胺含量>99%,用等当量浓度的硫酸平衡得到实验  相似文献   

5.
β羟肟萃取钯(Ⅱ)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Cleare等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6.
胺类萃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胺类萃取剂在有机相中生成反向胶束和微乳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萃取机理,较好地解释了胺类萃取过程中的若干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1-5]。Cleare等[1]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2,3]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6],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8.
利用二维晶格模型和相分离模型,由正规溶液理论首先推导出了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ε~m)与混合胶束中组分A的超额化学位(μ^E~m~,~A)的关系式:μ^E~m~,~A=ε~m~gN~0(1-x~A)^2。然后导出ε~m与混合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m)的关系:ε~m=gRTβ~m/N~0。用该结论对皂荚素(GS)与十二烷基磺酸钠(C~1~2H~2~5SO~3Na)、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1~2H~2~5(OC~2H~4)~3SO~4Na]、全氟辛酸钠(C~7F~1~5CO~2Na)、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9)醚[C~1~2H~2~5(EO)~9OH]、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C~8H~1~7Ph(EO)~1~0OH]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H~3~3NMe~3Br)等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研究和计算表明:含皂荚素的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胶束,ε~m均为负值,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仲碳伯胺N_(1923)萃取铈(Ⅳ)的~1H,~(15)N-NMR研究表明,在萃取铈(Ⅳ)时也同时萃取H_2O和H_2SO_4进入有机相,当铈(Ⅳ)浓度较高时,铈(Ⅳ)与N_(1923)生成配合物。  相似文献   

10.
用滴定量热法研究萃取有机相中反向胶束的形成,分别测定P204(钠)-仲辛醇-煤油体系和季铵盐-仲辛醇-煤油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和胶束形成常数等,并讨论了胶束的形成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双胺和多胺与非等比三维微孔磷酸铝Al~4P~5O~2~0H·C~6N~2H~1~8(AlPO-HDA)的模板作用。依据主-客体的非键相互作用能量,有效地预测了可以诱导AlPO-HDA无机骨架生成的有机胺模板剂。选择理论预测的二乙烯三胺为模板剂,成功地合成了与AlPO-HDA同构的Al~4P~5O~2~0H·C~4N~3H~1~5(AlPO-DET),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量热滴定法研究皂化P507萃取有机相中反向胶束的形成和滴水过程中微乳状液的形成.求得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形成常数K、聚集数n以及热力学函数,并用激光动态光散射仪测定胶团和微乳颗粒的流体力学半径。  相似文献   

13.
298±1K下考察了伯胺N1923(B)与其硫氰酸盐共存, 用煤油作稀释剂时, 从1.00mol.dm^-^3(Na, H)SCN水相中萃取Co(II)或Ni(II)的平衡, 萃合物组成为(BH)2M(SCN)4.XB, X最大为4  相似文献   

14.
298±1K下考察了伯胺N1923(B)与其硫氰酸盐共存, 用煤油作稀释剂时, 从1.00mol.dm^-^3(Na, H)SCN水相中萃取Co(II)或Ni(II)的平衡, 萃合物组成为(BH)2M(SCN)4.XB, X最大为4  相似文献   

15.
伯胺 N1 92 3是一种国产仲碳伯胺萃取剂 ,对无机酸、金属配阴离子、小分子有机酸等有良好的萃取性能[1~ 6 ] .文献 [3~ 5]研究伯胺 N1 92 3、TBP萃取醋酸、柠檬酸的平衡 ,文献 [6 ]研究 TRPO萃取乳酸的平衡 .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研究伯胺 N1 92 3萃取乳酸的平衡 ,提出了该类萃取体系的数据处理新方法 .该方法对中性萃取剂萃取小分子有机酸体系的数据处理有普遍意义 .仪器与试剂 :FT-IR5DX红外光谱仪 ,美国NICOL ET公司 ;康氏振荡器 ,山东大学化学学院金工室改装 .伯胺 N1 92 3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厂产品 ,经减压蒸馏 ( …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子交换法,由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鎓(C_4mimCl)和烷基硫酸钠合成了一系列无卤素的阴离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烷基硫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_4mim][C_nH_(2n+1)SO_4](n=8,12,16),利用表面张力仪、稳态荧光光谱等手段考察了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水溶液表面及体相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与传统无机反离子相比,有机咪唑阳离子[C_4mim]~+作为反离子的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C_4mim]~+产生的氢键引起的抑制分子规则排列的作用小于其促进分子有序排列的疏水作用。长烷基链的阴离子是界面膜及胶束的主要组成成分,阴离子疏水烷基碳链的增长虽然可促进胶束的形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_4mim]~+参与界面或胶束的形成;阴离子所带烷基链越长,越不利于阳离子[C_4mim]~+参与界面膜或胶束的形成,界面膜或胶束中表面活性剂排布越松散,即界面张力越大,体系中胶束聚集数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铀酰在叶腊石表面的吸附和扩散。在碳酸根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探究了温度对铀酰吸附和扩散的影响。碳酸根离子与铀酰存在较强的作用力,不同数目的碳酸根离子与铀酰结合会形成多种铀酰种态。在不同温度的模拟中,得到了UO_2~(2+)、UO_2CO_3、UO_2(CO_3)_2~(2-)、UO_2(CO_3)_3~(4-)四种铀酰种态和铀酰聚合物。通过原子密度图,观察了粒子在溶液中的分布情况。发现UO_2~(2+)+和UO_2CO_3容易吸附在叶腊石上,而UO_2(CO_3)_2~(2-)和UO_2(CO_3)_3~(4-)主要存在于扩散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碳酸根离子与铀酰配位,使得铀酰在叶腊石上的吸附逐渐减少。本文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各铀酰种态的扩散系数。在扩散层中,各种态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较为一致,而在吸附层中,UO_2~(2+)和UO_2CO_3的扩散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较UO_2(CO_3)_2~(2-)和UO_2(CO_3)_3~(4-)慢。但是在同一温度下,同一个吸附层或扩散层中,铀酰种态的扩散系数大小顺序始终保持不变:UO_2~(2+)UO_2CO_3UO_2(CO_3)_2~(2-)UO_2(CO_3)_3~(4-)。说明在碳酸根存在的情况下,UO_2~(2+)可能是主要的扩散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伯胺N_(1923)硝酸盐(RNH_3NO_3)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对Ag(I)的萃取。结果表明,Ag(I)同时以AgS_2O_3~-和Ag(S_2O_3)_2~(3-)两种形式萃入有机相。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二价铜与叠氮、大环穴醚(C~1~6H~3~8N~6)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配合物组成为[Cu~2(N~3)~2(C~1~6H~3~8N~6)](ClO~4)~2,晶体属于空间群C~i^1-P1,晶胞参数a=17.669(10),b=13.355(5),c=6.414(3)︿;α=103.85(4),β=100.40(4),γ=71.30(3)ⅲ;对1870个反射精修的最后一致性因子R=0.088。此配合物中Cu(II)呈平面正方四配位结构形式,这在类似饱和大环穴醚双铜配合物中,还是首次发现。每个配位多面体由大环穴醚配体提供三个氮原子,叠氮离子提供一个氮原子,两个Cu(II)离子之间不存在叠氮桥,间距为5.12︿。  相似文献   

20.
交联聚天冬氨酸基聚离子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英  陈伟  洪震 《化学学报》2009,67(8):857-862
通过胺端基聚乙二醇(CH3O-PEG-NH2)开环聚琥珀酰亚胺(PSI), 进一步碱解和胺解制备了聚乙二醇接枝聚天冬氨酸(PEG-g-PAsp)和聚乙二醇接枝聚乙二胺基天冬酰胺(PEG-g-PDEA)两种聚天冬氨酸衍生物. 利用它们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在磷酸缓冲液中形成了以PEG为壳、聚天冬氨酸复合物为核的聚离子胶束. 研究发现, 该聚离子胶束粒子呈球形, 粒径约为70 nm, 且粒径分布较窄. 然而, 体系的稳定性受溶液的pH和盐离子强度影响较大. 通过戊二醛交联PEG-g-PDEA中的伯胺可以有效提高该聚离子胶束对pH和盐离子强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