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颗粒移动床过滤过程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Tien等的固定床过滤净床模型及T.Takahasi等的固定床过滤动态模型,通过合理定义移动床过滤对应于固定床过滤模型中的比沉积率σ参数以及对某些系数的修正,建立了模拟颗粒移动床过滤过程包含参数较为完整的数学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正确描述颗粒移动床过滤过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前文对错流移动床反应器的分析,进一步建立了逆、并流移动床非催化气固反应器模型方程,对不同操作条件下错流和逆、并流三类移动床反应器的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类不同气固接触方式移动床的行为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内进行的非催化气固反应过程受固剂转化率的影响,当反应属本征动力学或内扩散控制时,错流、逆流移动床的床层利用效率较高,但反应属外扩散控制如在加压条件下操作或所要求的固剂转化可降低时,三  相似文献   

3.
热煤气脱硫是IGCC等高效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过程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具有净化(脱硫及除尘)一体化潜力并可实现过程连续操作的错流移动床为热煤气脱硫反应器,通过对其反应过程的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了描述单颗粒脱硫反应器行为的模型方程,并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较好地解释前人的实验工作,可对错流移动床反应器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前文对错流移动床反应器的分析,进一步建立了逆、并流移动床非催化气固反应器模型方程,对不同操作条件下错流和逆、并流三类移动床反应器的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类不同气固接触方式移动床的行为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内进行的非催化气固反应过程受固剂转化率的影响,当反应属本征动力学或内扩散控制时,错流、逆流移动床的床层利用效率较高,但反应属外扩散控制如在加压条件下操作或所要求的固剂转化率可降低时,三类移动床反应器床层利用效率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热煤气脱硫是IGCC等高效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过程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具有净化(脱硫及除尘)一体化潜力并可实现过程连续操作的错流移动床为热煤气脱硫反应器,通过对其反应过程的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了描述单颗粒脱硫反应及反应器行为的模型方程,并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较好地解释前人的实验工作,可对错流移动床反应器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13根色谱柱制作安装了简易的模拟移动床实验装置,配合强酸阳离子色谱分离树脂,用于果葡糖浆的分离实验,证实达到了连续分离的效果,可用于树脂的测试评价。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分别采用不同粒径的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器,对不同粒径粉尘颗粒的碰撞次数进行统计,并对移动床除尘中过滤介质尺寸与粉尘粒径尺寸之间的相互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模拟计算了在同一风速下碰撞次数与粉尘粒径以及移动层颗粒径之间的关系。计算统计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二者存在定性上的一致。结果表明,在移动床过滤除尘器中不同粒径的过滤层对不同粒径尘粒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停留方式加氢热解过程产物的详细分析,探讨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停留方式对热解产物的分布及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并使氢气的有效利用率相差很大。停留温度应选在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最多的温度范围(350-500℃);于350℃停留段在挥发组分大量逸出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孔隙,有利于后续加氢反应的进行;低温下的停留过程使气相中的氢优先与煤中的含氧官能团结合而生成酚类,从而避免了在更高温度下生成水;加氢热解半焦中化学官能团的断裂主要与热解温度有关,停留过程只是通过稳定热解产生的自由基和较重热解产物的进一步加氢而改变产物的分布和组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热煤气和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高温烟气除尘的移动颗粒层试验台。调试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条件试验。改进后的常温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压下能够实现颗粒层过滤和气力循环清灰的一体化稳定运动。研究发现移动颗粒层过滤时,气流之间的压力平衡是一个关键因素,运行中必须严格控制过滤气体和输送气体的压力。移动颗粒层过滤器和循环清灰系统的结构对过滤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不同气化方案对常压流化床气化的影响,从化学动力学角度并结合化学平衡建立了流化床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煤热解和气化所经历的各反应过程。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气化组分的平方误差和在10%左右,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各种气化方案对常压流化床气化的气化过程、生成煤气组分和气化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煤热解过程中氯析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Boltzmann函数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煤在热解过程中氯析出的模型。模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较小,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实验结果的规律性。文中还提出了以t10、t50、和t90来表示氯析出10w%、50w%和90w%时对应的热解温度,以△t80表示热解时氯析出主要的温度区间。在此基础上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氯析出率在10w%~90w%之间煤的对应的热解温度区间不同。在热解温度为900 ℃时,煤中氯析出率可达90w%以上。  相似文献   

12.
煤在热载体流化床中的热解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粒在热载体流化床中的热解规律对于设计煤气、热、电三联产的关键装置-热载体流化床干馏炉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建立了煤粒在热载体流化床中的传热和热解反应的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到了煤粒度、热载体流化床操作速度、热载体流化床床层温度、热载体颗粒粒径等对煤气产率的影响规律,为热载体流化床干馏炉的设计提供了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已建立的流化床煤气化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化方案下的流化床煤气化性能,包括空气气化、空气/蒸气气化、空气/二氧化碳气化、氧气/水蒸气气化、氧气/二氧化碳气化5个气化方案,结果表明:空气/水蒸气和氧气/水蒸气方案具有较优的气化效率和较高的煤气品质,氧气/蒸气气化方案在煤气组分、气化效率和热效率等方面比空气/蒸气气化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离子选择电极法氟测定中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变量代换、回归分析法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一系列标准溶液结果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了关于电动势E、温度T和浓度CF的一数学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温度对氟测定的影响,且适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5.
流化床中生物质热解气化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对水蒸汽和氮气流化条件下,流化床内生物质热解气化生成的纯煤气产率及低位热值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五种生物质原料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流化床内生物质热解气化生成气体产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纯煤气产率和热值的计算公式,并推荐了循环流化床条件下生物质热解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理解JJg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基础上,对按照国家标准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监测工业炉窑排放粉尘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效应、随机效应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当排放粉尘的浓度为18.3 mg/m3时,扩展不确定度为6.6 mg/m3(k=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