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度和pH对不同日龄蓝点马鲛鱼仔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化方法研究温度和p H对蓝点马鲛鱼仔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 H值的升高,蓝点马鲛鱼仔鱼的蛋白酶先升高后下降,淀粉酶先升高后下降.其中,1日龄仔鱼蛋白酶最适p H值为8,7日龄和15日龄的蛋白酶最适p H值为2;1日龄的淀粉酶最适p H值为7,7日龄的淀粉酶最适p H值为7~7.5,15日龄的淀粉酶最适p H值为7.5.随着温度升高,蓝点马鲛鱼仔鱼的蛋白酶先升高后下降,淀粉酶随温度先升高后下降.其中,1日龄和7日龄仔鱼的蛋白酶最适温度为37℃,15日龄的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2℃;1日龄的淀粉酶最适温度为42℃,7日龄的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42℃,15日龄的淀粉酶最适温度为42℃.  相似文献   

2.
银鲳不同消化器官中消化酶活性的分布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野生与养殖条件下银鲳不同消化器官中消化酶活性的分布,比较研究了野生银鲳成鱼和养殖银鲳幼鱼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胃中蛋白酶活性最大,为0.47U·mg-1,侧囊中蛋白酶活性最小,仅有0.05 U·mg-1;成鱼肝中淀粉酶活性最大,为0.08U·mg-1,直肠最小,为0.01 U·mg-1;肝的脂肪酶活性最大,为10.63 U·mg-1,中肠最小,肝脂肪酶活性约为中肠的9倍.(2)幼鱼三种消化酶活性均为:胃肝侧囊,且银鲳幼鱼各消化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成鱼,幼鱼胃中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分别约为成鱼胃的3倍、12倍和1.5倍.(3)银鲳成鱼和幼鱼的A/P值都小于1,且幼鱼各消化器官的A/P值都大于成鱼,A/P值结果表明银鲳为偏肉食性鱼类,野生的成鱼比养殖的幼鱼更适应肉食性.此外,研究还发现银鲳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许多常见海水性鱼类,推断其对脂肪的利用效率较高,可以考虑在银鲳饲料的配制时适当提高饲料中脂肪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鲭鱼亚目的海洋鱼类在捕获后易产生组胺,导致鲭鱼中毒.为研究组胺消长与微生物的关系,通过平板分离和摇瓶发酵,以荧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从鲭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皮肉、内脏和腮中分离筛选组胺降解菌,并对所产组胺降解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自内脏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组胺降解酶活力较高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从生长产酶曲线推测该酶为初级代谢产物.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7.2.在pH6.0~8.0和温度20~35℃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Mn^2+、Ca^2+、Na^-、Mg^2+、K^+等金属离子存在时酶活力增加。Zn^2+、Al^3+、Fe^3+、Fe^2+、Cu^2+等金属离子存在时,酶活力下降,在EDTA存在条件下酶活力完全丧失.对其动力学研究表明,在甘氨酸-NaOH缓冲反应体系中,最大反应速度Vmax=156.25U·mL^-1,米氏常数Km=0.22mg·mL^-1.组胺降解菌国内还朱见报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水产品组胺生物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株嗜盐严格厌氧细菌S191的分离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Hungate滚管法,从东北太平洋结壳区深海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中度嗜盐、严格厌氧发酵细菌S191,通过扩增及测定其16S rDNA基因序列,利用“Clustalx”和“Mega”软件对该序列作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建立了嗜盐严格厌氧细菌属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菌株S191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Halanarobium属菌株的最高同源性为98.5%,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直杆状、0.3~0.6μm×1.8~3.0μm、无运动、不产生芽孢,生长NaCl质量浓度为5%~25%,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7.5%~10%,生长PH值6.0~8.9,最适pH值为7.8~8.0,生长温度15~42℃,最适温度为32~37℃,最佳条件下代时约3.2h,初步鉴定为Halanarobium属内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5.
甲壳素脱乙酰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固体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筛选产生甲壳素脱乙酰酶的真菌,并且研究了产酶条件.结果显示在42株真菌中有26株有甲壳素脱乙酰酶活性,最终确定了构巢曲霉和蓝色犁头霉两株产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它们产生的酶活性分别是343U.mL-1和289U.mL-1.不同的菌株的产酶培养基中的碳源均为含乙酰基的碳源,最适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蛋白胨,产酶能力都受Mn2 和Co2 促进,受Cu2 、Fe2 、Fe3 的抑制;构巢曲霉的最适温度、最适pH分别为29℃,7.0~7.5,蓝色犁头霉的最适温度、最适pH分别为31℃,6.5~7.0,最适发酵时间均为96h.  相似文献   

6.
延迟投饵对沙塘鳢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繁育的沙塘鳢仔鱼为研究对象,分15个处理组,每组2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0~16 d开始投喂大型溞类,第15组为饥饿组,一直不投饵.结果表明:在水温27.5~28.5℃下,孵化后的沙塘鳢仔鱼孵出当天即开始摄食,7 d后卵黄囊消失,转入外源营养期;至14日龄不能获得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沙塘鳢仔鱼饥饿1~10 d,最高初次摄食率均为100%,此后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其最高初次摄食率开始快速下降,至16d时为0;延迟3 d投饵对沙塘鳢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延迟4 d以上投饵的沙塘鳢仔鱼其存活率、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沙塘鳢仔鱼最适投饵时间为4~5日龄.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种集紫薯的营养保健功能和乳酸菌发酵优势为一体的新型功能性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 以紫薯为原料, 通过打浆液化、糖化、接种发酵等系列处理并比较最适的操作条件, 最后优化了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加工工艺. 实验结果表明, 其紫薯液化的最佳用酶量为0.4%、最适pH7.5、最适时间70min、最适温度55℃; 糖化最佳条件为用酶量55U?100mL-1, pH 4.0, 糖化时间90min, 温度60℃. 采用优化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接种量为9%, 发酵时间为29h. 最后得到一种新型的风味好、营养价值高、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固定化胰蛋白酶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壳聚糖吸附和成二醛交联的方法,将胰蛋白酶固定于壳聚糖上.初步探讨了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交联剂用量及给酶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88%脱乙酰度壳聚糖0.2g,5%戊二醛2mL,8mg胰蛋白酶固定化效果较好;固定化胰蛋白酶的热稳定性较天然酶有较大提高,最适反应温度70℃,较天然酶提高了25℃;最适pH为7.0;表观米氏常数K’m为0.24%,天然酶Km为1.16%;室温下酪蛋白的半衰期为41d.  相似文献   

9.
检测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 L.)在不同pH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以及对NaCl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浮莲最适合的生长繁殖温度条件为20-35℃.低于10℃时不能够正常生长繁殖,低于5℃时难以保持生存能力;最适pH范围在pH6~10之间;水浮莲对NaCl非常敏感,10mM·L^-1NaCl影响水浮莲的正常生长,高于此浓度的NaCl会导致水浮莲的黄化以及死亡.  相似文献   

10.
阳离子瓜尔胶与黄原胶的凝胶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阳离子瓜尔胶 3 氯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黄原胶共混产生协同效应 ,生成凝胶 .研究了共混比例r =m(CG 40 )∶m(黄原胶 ) ,共混温度 ,体系盐离子浓度 ,恒温时间及 pH值对凝胶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多糖总浓度为 4% ,共混比例为 2 0∶80 ,共混温度为 60℃ ,盐离子浓度为 1.0mol·L-1,恒温时间为 3 0min时 ,可达最大凝胶强度值 ;最适 pH值为 7.0 .并从FTIR谱图上分析了这两种多糖共混凝胶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鉴定培养基初步筛选产淀粉酶的菌株,利用YOO改良法测定其酶活力,复筛产酶能力强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超声波及紫外线等多种物理诱变选育高产淀粉酶菌株;采用单因子及正交试验优化菌株产酶培养条件.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16S rDNA进行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从浙江舟山沿海海泥、海藻中分离到产淀粉酶的放线菌菌株43株,其中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3株.放线菌A24产淀粉酶能力经选育后有较大提高:从初始酶活力111.5 U.mL-1经紫外诱变增至282.7 U.mL-1,再经培养优化后提高到353.67 U.mL-1.经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A24菌株为Streptomycessp.A24,GenBank登录号GU184337.  相似文献   

12.
从10L连续搅拌式罐式反应器(CSTR)中分离得到1株嗜温高效产氢菌株08-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结果分析,初步鉴定菌株08-1属于Clostridium sp..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温度、pH值控制、底物浓度和种类对菌株08-1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更适合利用蔗糖或成分复杂的生物质木薯粉以及废弃物厨余垃圾生长及产氢,最适产氢温度为40℃,产氢系统pH值控制在5.5时获得最大产氢量.在间歇发酵中,蔗糖浓度为20 g/L,控制温度40℃,pH值5.5,搅拌速度100 r/min时实现最大产氢速率为245 mL·(L·h)~(-1),最大产氢量达到3.06 mol.该菌株在生物制氢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均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食道粗短,黏膜层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  相似文献   

14.
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除口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无纵肌层;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细微结构、粘膜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肝细胞以群集为主,肝小叶不明显,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微生物发酵法获取高产量、高活性的琼脂糖酶, 以海洋细菌Brevundimonas sp.为实验菌株, 首先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对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 然后用部分析因试验设计方法选出2个显著因子热休克时间和发酵时间, 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最后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 从该模型可获得适宜发酵条件: 接种量1.5%, 热休克时间31s, 初始pH 7.5, 摇床转速120r·min-1, 发酵时间28.4h, 发酵温度23.5℃. 发酵条件优化后可产最大酶活502.2U·mL-1, 产酶活力较优化前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以难降解有机物二甲胺(DMA)为被降解物,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最佳条件为水醇比0.6,500 ℃煅烧5 h,硅藻土2 g∶9 mL负载1次,溶胶pH值为2.复合光催化剂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ME)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达到纳米级别,3 g·L-1催化剂对400 mg·L-1 DMA的6 h降解率平均可达70%,光催化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 主要由口咽腔、食道及肠组成. 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 食道粗短, 肠道较长且有3个盘曲, 肠指数为2.31±0.10. 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分布有较多味蕾, 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 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 肠道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 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内有杯状细胞分布, 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 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著高于后肠, 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 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