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Newns-Anderson量子模型,计算了低能铯离子与涂有铯原子的钨表面(Cs/w(110))碰撞时,由于电荷交换引起的末态电荷态的分布与Cs/W(110)表面功函数及表面温度的关系,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实验符合得较好。同时,也给出了铯离子和原子与Cs/W(110)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粒子电荷态变化的全过程,并对两者作了比较.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陈德应  王骐 《光学学报》1997,17(11):518-1527
将激光感生碰撞电荷看作一个四体系统,发展了激光感生碰撞电荷电荷的微扰理论,以独立原子和离子的复合态波函数作为激光感生碰撞体系的基组函数,得到了体系态振幅的运动方程。利用激光感生碰撞电荷交换的微扰理论,对Ca^+-Sr间激光感生碰撞电荷交换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Green等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氢—原子全剥离离子系统和氢—原子部分剥离离子系统中电荷交换截面计算的理论模型及有效区域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用原子势模型理论对碱金属原子能级和精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理论方法,研究了碱金属原子的能级和精细结构的表达式.由实验给出的精细结构间隔数据,得到了一组既适合精细结构计算,又适合能级计算的有效量子数n′和有效电荷数Z′,使二者的计算统一在同一组n′和Z′之下.  相似文献   

5.
吸附原子在Ag,Pt,Au(11)表面上的自扩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嵩  庄军 《物理学报》1998,47(4):678-685
采用表面嵌入势,用静态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Ag,Pg,Au单个吸附地原子在表面上的自扩散现象,分别给出了跟踪几交换机制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及相关原子的运动轨迹,分析了这三种不同金属表面上的自的散特点,结果与分子动力不模拟及有关的实验结果上符合。  相似文献   

6.
报道Ar^q Ne(q=8,9,11,12)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范希庆  万钧  申三国 《物理学报》1997,46(10):1978-1983
半经验的修正嵌入原子方法用于Ni,Pd和Pt的低指数面的表面应力计算,得到了与第一原理计算相符合的结果.给出了(110)表面[110]方向的应力是[001]方向应力的两倍左右;阐明了应力各向异性是所有fc金属(110)面的一般特性.预言了Pd和Pt(100)的表面应力的大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CO分子分别与K原子或Na原子在Fe(110)表面上共吸附的研究。角分辨率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的结果表明,碱金属原子在Fe(110)表面上的存在,紫外光电子能谱中出现了结合能低于通常CO分子1π能级的新峰。该峰位于费密能级以下6.3eV处,是C0在碱金属影响下电子结构改变的结果。该峰的出现对应着CO分子处于C—O键明显减弱的状态。偏振紫外光电子能谱的研究表明:6.3eV处的谱峰联系的电子轨道有一个对称平面和一个反对称平面,分别平行于<001>晶向和<110>晶向。CO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不因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张国营 《大学物理》1998,17(5):25-27
用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理论方法,研究了碱金属原子的能级和精细结构的表达式,由实验给出的精细结构间隔数据,得到了一组既适合精细结构计算,又适合能级计算的有效量子数n′和有效电荷数Z′,使二的计算统一在同一组n′和Z′之下。  相似文献   

10.
慢电子与碱金属原子碰撞过程中的极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郑杭  方俊鑫 《物理学报》1986,35(8):1019-1028
本文讨论碱卤晶体中的低激发电子态——电荷转移型激子(charge transfer exciton简写为CTE)。采用简并态微扰论的标准方法,研究CTE的能谱,推出CTE系统的有效哈密顿量。数值计算得到的CTE能级位置与实验测定的光吸收峰位置符合得较好。本文还得出了CTE的能带宽度和有效平移质量等物理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N+2和N+与Ar碰撞产生的激发和电荷转移激发,获取了丰富的光谱信息。计算了各发射光谱线的发射截面,并研究了它们与入射离子能量的依赖关系。同种元素的分子离子和原子离子N+2和N+与Ar碰撞引起的谱线发射截面的对比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激发态铯原子间的碰撞能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异凡  李万兴 《物理学报》1993,42(11):1766-1773
用激光抽运基态Cs2分子,通过预离解或碰撞转移,由一部分的激发态Cs2产生Cs原子6P,5D激发态。测量了Cs(5D)+Cs(6P)→Cs(7DJ)+Cs(6S)碰撞激发能量转移截面σ(7DJ),以及Cs(7DJ)+Cs(6S)→除Cs(7D)外的态的截面σtr。结果是,对于J=5/2,3/2,σ(7DJ)(以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Rb原子激发态碰撞能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谨  胡正发  张登玉  詹明生 《物理学报》1998,47(8):1265-1271
报道了用连续单模激光激发Rb原子至特定的激发态,从而观察激发态间的碰撞形成更高Rb原子激发态的实验结果.实验观察到Rb原子激发态的自发辐射与高激发态的碰撞形成通道之间的明显竞争,测得了高激发态的形成概率与激发光功率、原子蒸气温度及激光失谐的关系,所提出的碰撞能量转移机理较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邱玉波  龙燕秋 《计算物理》1994,11(3):313-320
用经典轨道Monte-Carlo方法计算完全电离的离子与H原子的碰撞,通过求解系统的Hamilton方程获得碰撞过程的电荷交换截面和电离截面,并与ORNL的推荐数据作了比较,在中间能范围内,计算结果很好地与ORNL的推荐结果相符合,方法是可靠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两个两能级原子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得到了原子处于高能态的几率以及辐射场中的光子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多模激光场与同位素原子体系相互作用动力学问题。采用混沌模型描述多模激光场,用Fokker-Planck方程方法,导出了有限带宽混沌场与同位素原子体系相互作用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激光线宽对同位素原子激发电离效率和选择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导体放入静电场发生的静电感应现象和将绝缘体(电介质)放入静电场发生的极化现象,演示一组实验,生动地显示了电介质被极化出的正、负电荷,既不能离开电介质,也不能在电介质中自由移动,就是将带有极化电荷的电介质与导体接触,极化电荷也不会与导体上的自由电荷中和,即极化电荷牢固地束缚在介质上.说明极化电荷与自由电荷之间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eat and mass transfer rates from complex surfaces to a turbulent channel flow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and the naphthalene sublimation technique,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s are composed of spherical particles embedded either in a layer of thermally conducting, nonevaporating liquid or in an isothermal layer of subliming naphthalen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general, the surfac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vary as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s, whereas the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hanges as the solid-to-liquid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is varied. Mass transfer rates exhibit less sensitivity to variations in the naphthalene height for surfaces composed of smaller particles, and heat transfer rates from surfaces of smaller particles remain fairly constant as the liquid leve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s are varie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relative to drying of partially wetted surfaces with surface complexity in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droplets upon an impermeable substrate or a receding moisture front in a bed of granular mate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