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抗坏血酸的红外光谱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L-抗坏血酸的固体试样以及L-抗坏血酸在水、乙腈介质中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介质对L-抗坏血酸的红外光谱影响很大,L-抗坏血酸分子中的γ-内酯羰基与羟基之间存在着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文中对L-抗坏血酸的红外光谱进行了较详细的归属,认为H2A固体样品中的1754.9cm^-1,H2A水溶液样品的1758.1cm^-1均为H2A之参与分子内氢键的γ-内酯羰基伸缩振动峰;H2A固体样品中的1670.2cm^-1,H2A水溶液样品中的1691.3cm^-1均为H2A之参与分子间氢键的γ-内酯羰基伸缩振动峰。在非质子乙腈溶剂中,H2A浓度很稀时可出现-1809cm^-1游离态的内酯羰基峰。 相似文献
2.
Mn(Ⅱ),Co(Ⅱ)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pH和等离子点(pH=5.30)时Mn(Ⅱ)、Co(Ⅱ)与HSA的相互作用。根据Forste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了不同pH时Mn(Ⅱ)、Co(Ⅱ)在HSA中的第一强结合位置与Trp-214残基间的距离。这一结果远大于文献报道值,根据Mn(Ⅱ)、Co(Ⅱ)在HSA中的结合部位及HSA的畴结构对这一显著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光谱,波谱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与氯化钴(Ⅱ),组氨酸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们首次发现的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氨基酸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现象,是一种前人未研究过的重要的生化新现象。在此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用ICP,VIS,NMR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又从不同角度拓展研究了Cu2Zn2SOD酶与两类不同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6.
Schiff碱水杨醛苯甲酰腙钴(Ⅱ)和锌(Ⅱ)络合物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杨醛苯甲酰腙钴 ( )络合物在固态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p H约 5— 6时 ,生成的络合物Co( ) (SBH)中的酚羟基脱质子 ,当 p H控制在 8— 10时 ,生成的络合物 Co( ) (SBH) 2 酚羟基质子化 ,即酚羟基未脱除质子 ,与络合物 Zn( ) (SBH) 2 的 IR结果相同。在络合物 Zn( ) (SBH) 2 和Co( ) (SBH) 2 的生成反应中 ,亚氨基 (—NH— ) 15 40及 314 8cm-1的特征振动峰近乎消失表明 ,与亚氨基(— NH— )氮相连接的质子几乎失去。羰基 C O谱带剧烈红移表明羰基氧破裂并分别与 Zn( )和Co( )金属离子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稀土螯合物的制备是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中的关键部分,为了合成理想的稀土螯合物,以2,6-二(溴甲基)吡啶-3,5-二甲酸二乙酯为原料,首先优化合成了Li+⊂2,6-{N,N’,N,N’-[二(2,2’-联吡啶-6,6’-二甲基)]二(氨甲基)}-吡啶-二羧酸乙酯,使其产率明显提高。进一步选择乙腈和甲醇两种反应体系合成铕螯合物,并比较了不同反应体系下合成的铕螯合物的光谱性质。研究表明,乙腈和甲醇两种反应体系所得铕螯合物的激发光谱(最大激发波长为310 nm)、发射光谱(最大发射波长为616 nm)、量子产率基本相同,荧光强度在10-8~10-5 mol·L-1范围内与Eu3+浓度均成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 73和0.986 65,两种铕螯合物(c=2.5×10-5 mol·L-1)的荧光强度略有差异,荧光寿命分别为825和830 μs。因此,两种反应体系所得铕螯合物具有斯托克斯位移大、荧光强度强以及荧光寿命长等优点,并且此种穴状螯合剂结构中的吡啶-2,2-联吡啶可保护铕离子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是理想的稀土螯合物,可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标记。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合成新型稀土螯合物的方法,而且为进一步建立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四氨基钴酞菁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光敏剂,其光谱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密度泛函的B3LYP/3-21G*方法对四氨基钴酞菁的四种构型进行结构优化,计算出最稳定结构的能量,并模拟计算四氨基钴酞菁的红外光谱,模拟得出的红外光谱与实验所得的振动带有很好的拟合性。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VIS和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SOD)与组氨酸钴(Ⅱ)〖Co(His)〗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外加组氨酸钴(Ⅱ)、磷酸盐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原酶活性中心Cu(Ⅱ)和Zn(Ⅱ)离子可被外加的组氨酸钴(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Co(His)。中的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Co-SOD”酶衍生物各组分,并相应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与此同时,外加 相似文献
11.
12.
发粉红色荧光的含铽络合物光谱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合成了可发出粉红色荧光的含铽络合物2-萘甲酸-邻菲罗啉-铽,并对其进行了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由于2-萘甲酸,邻菲罗啉配体的混配作用,使铽离子的^5D4-^7F3跃迁产生较强的615nm发射峰,其发射强度大于由^5D4-^7F5跃迁产生的545nm发射峰,因而络合行发出粉红色荧光。 相似文献
13.
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Cu2 离子和2,2′-联吡啶在溶液中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Cu2(pida)2(2,2′-bipy)2](H2pida=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标题配合物为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根桥联的双核结构,配体pida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畸变的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4.
Mohamed Redha KhelladiLoubna Mentar Amor Azizi Figen KadirganGuy Schmerber Aziz Dinia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2,258(8):3907-3912
In the present work, cobalt thin films deposited directly on n-Si(1 1 1) surfaces by electrodeposition in Watts bath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deposits were studied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 (CV), chronoamperometry (CA), ex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alternating gradient field magnetometer (AGFM) techniques.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kinetics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Co studied by current transients indicate a 3D island growth (Volmer-Weber);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stantaneous nucleation mechanism followed by diffusion limited growth.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the estimated nucleus density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are on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106 cm−2 and 10−5 cm2 s−1, respectively. AF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posits shows a granular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deposited layers. XRD measurements indicate a small grain size with the presence of a mixture of hcp and fcc Co structures. The hysteresis loops with a magnetic field in the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and showed that the easy magnetization axis of Co thin film is in the film plane. 相似文献
15.
该文测定了最近合成的[Co(H2O)4(NCS)2](18-C-6)的1H、13C、14N核磁共振谱,验证了其配合物的结构,并用红外光谱(IR)作了进一步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用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具有钙钛矿型层结构标题配合物的固-固相变。在340K处发现一个新的相变。实验证明了结构相变与烷基铵链动力学和氢键有关。在374K的主相变主要来源于烷基铵链构象的有序-无序变化,该变化可能与NH_3极性头的重定向运动偶合。在高温相在烷基铵链中产生了GTG+GTG’和GG以及临近端甲基的TG结构,因而形成了构象完全无序态。 相似文献
17.
18.
生物小分子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互作用的波谱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ESR和NMR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其它生化方法,考察了氨基酸、核酸碱基、糖等生命基本物质,和抗坏血酸等生命必需物质与钢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互作用,实验观测到氨基酸、核酸碱基和抗坏血酸在水溶液中可以与酶中的Cu2+作用而使其脱离活性部位,以小分子络合物形式游离在溶液中,同时使酶失活,脱离活性部位的Cu2+的比例和酶的失活程度取决于小分子配体的加入量及其与Cu2+的络合能力。此外,首次尝试使用ESR方法,并借助氨基酸与酶的作用,考察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盐酸胍变性和热变性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行为,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直观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变生锆石的29Si MAS NMR与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锆石变生过程中SiO4四面体行为的信息对于了解变生态结构及变生过程机理有重要意义。虽然有人推测,在变生过程中,伴随着ZrO8多面体上氧空位的产生可能同时发生SiO4四面体的聚合[7],但迄今并无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这一假设。本文的29Si MASNMR研究表明,在锆石变生的最初阶段,Si的局部结构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中等变生程度的样品中,探测到Q3和Q4Si环境,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支持随着变生程度增加SiO4四面体发生逐步聚合的假设。红外光谱的结果也显示,变生锆石中可能有无定形的氧化硅畴存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含新结构单元钴化合物:Co3(bdt)3(PBu3)3(Ⅰ),Co3(tdt)3(PBu3)3(Ⅱ),[Co3(bdt)3(PPh3)3][CoBr3(dmf)](Ⅲ)和[Co3(edt)3(PEtB)3]2[Co2Cl4(Et2SO2)2](Ⅳ)(bdt=1,2-S2C6H42-,tdt=4-Me-1,2-S2C6H32-,edt=SCH2CH2S2-)的磁极矩和1H NMR等研究表明:它们均具顺磁性,钴原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偶合作用,同时还讨论了它们的磁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