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低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沉积法和氮化硅中间过渡层的方法,在硅片和玻璃上,制备了立方氮化碳薄膜.用光电子能谱测试了其成分和结合能,薄膜含氮量为42.96%.C1s和N1s的结合能分别为285.01和398.60eV.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制备的氮化碳属于体心立方结构,根据衍射花样,计算的晶格常量a为0.536nm,这与理论预言的结果a为0.53973nm很接近.随着沉积的时间增长,还观测到了氮化碳薄膜的菊池花样.在玻璃上沉积的氮化碳薄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是透明的,在400nm处有光吸收.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4.
5.
6.
用XPS研究射频-直流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获得的氮化碳薄膜的化学结构。C1s和N1s芯能级电子谱分析表明:在CN膜中含有N-sp^3和N-sp62两类化学结构,在高含N膜中还含有少量的N-sp相,且代表N-sp^3结构的原子 比为1.28,接近4:3,证明此膜中存在类β-C3N4相。 相似文献
7.
立方氮化硅是高温高压研究近期合成得到的一种新物相,与已经在工业上普遍使用的氮化硅的两种六方物相(α相和β相)相比,新物相的密度增加了26%,预期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简要综述了立方氮化硅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立方氮化硅的人工合成和相关物性研究、Ⅳ(A)族氮化物(Ge3N4、Sn3N4、C3N4)的高密度物相研究,以及后尖晶石相氮化物的实验和理论探索等问题。介绍了作者最近利用炸药爆轰加载技术开展的冲击波合成实验结果,以α相氮化硅为冲击压缩前驱体,实现了在单次冲击波压缩实验中合成出了克量级立方氮化硅粉体,为进一步开展立方氮化硅的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理论预言的氮化碳超硬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β-C3N4的理论预言发表之后,经过广大科学工作者近1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理论上对碳氮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更为广泛和深入。实验合成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章作者在Si、Pt等基底上初步合成了晶态β-C3N4薄膜,实验分析表明,薄膜主要由α-或β-C3N4晶相组成,成分接近理论值,N/C原子比接近4/3,并且薄膜中的C和N以C-N单键结合。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染料的光降解实验和敏感性数学分析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的制备条件与其稳定性和光催化活性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相比于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的改变更为显著地影响了g-C3N4 的光催化活性. 制备条件优化之后的g-C3N4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活性比未优化时提高了约100倍,归因于材料比表面积的增大和表面光生电子-空穴迁移速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用生物试剂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碳颗粒,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Raman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颗粒是球形非晶结构,直径为0.3~1.4μm。利用He-Cd激光器的325 nm线,在显微Raman光谱仪中对碳颗粒的光致发光(PL)性能进行了研究。光谱显示出中心在420 nm的弱的蓝色PL带、中心在575 nm和650 nm的强而宽的绿光和红光PL带,它们分别与官能团和带与带之间的跃迁有关。绿光和红光PL带的宽化与sp2碳颗粒的非均匀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光催化材料可见光利用效率低的缺陷,通过三聚氰胺高温缩聚的方法合成了石墨型氮化碳(g-C3N4)材料。采用XRD,SEM,UV-Vis技术对氮化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降解罗丹明B溶液研究了缩聚温度和不同光源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氮化碳层片状结构保存良好,尽管材料表面在高温下断裂形成了不规则的块体颗粒;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部分的吸收都显著增强,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表面的岩石状块体颗粒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同时降低了光的反射又提高了对光的吸收。在罗丹明B的光降解测试中,催化剂在可见光和太阳光照射下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缩聚温度为580 ℃时效果最好,分别为94.8%(60 min)和91.1%(90 min)。该方法制备的石墨型氮化碳催化剂对利用清洁能源进行环境净化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光催化材料可见光利用效率低的缺陷, 通过三聚氰胺高温缩聚的方法合成了石墨型氮化碳(g-C3N4)材料。采用XRD, SEM, UV-Vis技术对氮化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并通过降解罗丹明B溶液研究了缩聚温度和不同光源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成的氮化碳层片状结构保存良好, 尽管材料表面在高温下断裂形成了不规则的块体颗粒;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 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部分的吸收都显著增强,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表面的岩石状块体颗粒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 同时降低了光的反射又提高了对光的吸收。在罗丹明B的光降解测试中, 催化剂在可见光和太阳光照射下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 缩聚温度为580 ℃时效果最好, 分别为94.8%(60 min)和91.1%(90 min)。该方法制备的石墨型氮化碳催化剂对利用清洁能源进行环境净化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Mamta Devi Bikash Raut Swati Sharma 《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2023,40(7):2300018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quantum dots (g-CNQDs)-based colorimetric sensors are typically solution-based and hence incompatible with wearable electronics. Today's competitive technology demands safe and reliable, high-performance sensors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with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s—all at a low cost. Herein, a flexible and reusable solid-state fluoride ion sensor manufactured by combining the intriguing surface properties of laser-patterned carbon (LP-C)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g-CNQDs is reported. LP-C is obtained by direct IR-laser writing onto polyimide films, and g-CNQDs are synthesized via a solvent-free and zero-waste green process. The hybrid of LP-C and g-CNQDs (g-CNQDs/LP-C), mimics the natural enzym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d oxidizes the chromogenic substrate 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in the presence of H2O2 in acidic media. The highly selective and user-friendly nanozyme sensors feature a lower limit of detection of 0.568 ± 0.006 × 10−6 m (23.8 ± 1.5 µg L−1) with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0.5 × 10−6 to 100 × 10−6 m . A sens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electronic transitions of g-CNQDs and LP-C, the two variant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arbon used in this work, is established. Finally, the device is tested for fluoride ion sensing in natural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hl river in Mandi, Ind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