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钌卟啉/MCM-41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MCM41 介孔分子筛进行了改性. 改性产物( 记为MCM41(m))具有较强的装载钌卟啉[Ru( Ⅱ)L(CO)(EtOH)] (L= mesotetrakis(4clorophenyl)porphyrin) 的能力. 制备了裹载0-1% ~8-3 % 钌卟啉的产物( 记为Ru/ MCM41(m)) . 应用X 射线衍射、差热热失重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裹载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钌卟啉在MCM41(m) 孔道中是以单分子态存在,而不是以晶态存在. 装载后钌卟啉仍保持其基本结构,并且热稳定性增加. 轴向配体取代反应使钌卟啉固定在MCM41(m) 孔道表面上. 低钌含量的Ru/MCM41(m) 具有高催化活性,这是有效的位置分离和扩散孔道通畅的结果. 以0-1 % Ru/MCM41(m) 和自由的钌卟啉为催化剂进行的6 种烯烃的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前者的催化转换数是后者的20 ~40倍.Ru/ MCM41(m) 催化剂具有特殊的形状选择性,较长的寿命, 并且容易过滤回收.  相似文献   

2.
用CNDO/2方法经SCF计算获得了钌(Ⅱ)联吡啶配合物cis-[RuⅡ(bpy)2(L)2]的电子结构(其中bpy=2,2′-二联吡啶;L=Cl-,NCS-,CN-,NH3,NCCH3).计算结果表明,这些钌(Ⅱ)联吡啶配合物的LUMO均定域于配体bpy的最低能π轨道,而其HOMO均定域于中心钌(Ⅱ)原子的dπ轨道.随着配体L的σ电子给予能力的增强,对应配合物的HOMO能级相应增大,LUMO能级亦有所增大,两者之差值则降低.这些钌(Ⅱ)联吡啶配合物的HOMO和LUMO能级变化趋势分别与相应的第一氧化和第一还原电势变化趋势相同,并且HOMO和LUMO能级与其光谱最低吸收能和第一氧化还原电势呈现出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在Cd(Ⅱ)和TritonX-100存在下,meso-四(4-乙酰氧基苯)卟啉[T(4-AOP)P]与钌(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9.7~10.3介质中,Ru(Ⅲ)与T(4-AOP)P形成了灵敏度很高的稳定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04×105L·mol-1·cm-1。钌浓度在0~1.2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络合物的摩尔比为Ru(Ⅲ)∶T(4-AOP)P=1∶1。在掩蔽剂存在下,方法有一定的选择性,应用于合成试样中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胡家元  田金忠 《分子催化》1999,13(3):169-175
研究了水和有机物组成的两相催化体系中,由RuCl3-TPPTS(TPPTS:P(m-C6H4SO3Na)3)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对4-苯基-3-丁烯-2-酮(又名苄叉丙酮)的催化加氢反应.考察了钌浓度(1.0×10-3~6.0×10-3mol/L)、氢压(1.0~6.0MPa)、反应温度(30~70℃)、配体浓度(1.2~7.2×10-2mol/L)、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反应时间等对加氢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并与以配合物RuCl2(TPPTS)3为催化剂前体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对加氢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别由配合物RuCl2(TPPTS)3及RuCl3-TPPTS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都只催化4-苯基-3-丁烯-2-酮的C=C键选择加氢.由配合物RuCl2(TPPTS)3形成的催化体系的加氢活性及选择性均优于RuCl3-TPPTS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加氢反应活性下降,选择性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NaX分子筛超笼中通过RuⅢ(NH3)6同CO+H2反应合成了[Ru6(CO)18]2-原子簇阴离子.原子簇阴离子上的羰基配体在氢气存在时具有一定的13CO同位素交换活性.EXAFS的数据表明,80─90%的钌原子在NaX分子筛中以[Ru6(CO)18]2-的方式存在.分子筛笼中的原子簇阴离子在氧化气氛下解离成单核钌羰基物种Ru1(CO)2,两者的结构在氧化(O2)及还原(CO+H2)条件下可以进行可逆转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两种水溶性钌-膦配合物RuCl_2(TPPTS)_3和Rucl_2(CO)_2(TPPTS)_2[TPPTS为:P(m-C_6H_4SO_3Na)_3]的合成,在水相和有机相组成的两相催化体系中,考察了它们衍生出的活性物种和以RuCl3-TPPTS原位合成的活性物种对肉桂醛的选择加氢性能,并对反应温度(20—80℃),氢压(2—6MPa),催化剂浓度(1.12×10~(-3)~4.50×10~(-3)mol/L),配体TPPTS浓度(9.0×10~(-3)~5.4×10~(-2)mol/L),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对选择加氢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uCl_3-TPPTS原位合成配合物的催化加氢活性最高,而在金属Ru上羰基的配位将使加氢活性降低,表面活性剂CTAB是有效的促进剂,它的加入可大大提高加氢活性,选择适当的CTAB浓度,在反应结束后水相与有机相分层迅速,有利于Ru催化剂的分离,在所考察的反应条件下,肉桂醛选择加氢生成肉桂醇的转化率大于80%,选择性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7.
RuCl2(Ph3P)4或RuCl2(DMSO)4在甲苯中直接与等摩尔的亚胺膦配体N,N-双-[邻-(二苯基膦苯亚甲基)]乙二胺(P2N2)在甲苯中回流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反式配位的双亚胺双膦钌配合物trans-RuCl2P2N2.在温和条件下,该配合物作为新型催化剂有效地催化α,β-不饱和酸和几种功能团烯烃的选择加氢反应.讨论了可能的催化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8.
THEREACTIONOF(μ_3-CPh)Co_3(CO)_9WITH TRANSITIONMETALCARBONYLANIONM(CO)_3(RCOCp)ANDCHARACTERIZATIONOFCLUSTERS(μ_3-CPh)CO_2M(CO)_8(RCOCPp)(M=Mo,W;R=H,CH_3.C_2H_5O)Authortowhomcormspondenceshouldaddressed.ExperimentalsectionGeneralprocedureandmaterialAlloperationwascarriedoutunderhighlypurenitrogenatmosphereusingshadardSchlenlcandvacuumtechniques.He-cane,benzeneandtetrahydrofuranwerepredriedoversodiumwireanddistilledfromsodium-benzophenoneundernitrogen.NaM(CO)3(RCOCP)andPhCCo3(CO),werepreparedaccordingtoliteratUre  相似文献   

9.
OEP(八乙基卟啉阴离子)和TPP(四苯基卟啉阴离子)合钌(Ⅱ)和锇(Ⅱ)的二氧加合物由matrix分离技术得到(T=20-43K,P=10-5-10-6torr).为了确定v(O2)带的归属应用了同位素取代法16O2/18O2.IR谱说明对于钌的两种加合物(指OEP和TPP)都有两种异构体,其V(16O2)频率为:Ru(OEP)O2,1141和1103cm-1;Ru(TPP)O2,1167和1114cm-1.Os(TPP)O2只生成一种异构体,v(16O2)=1090cm-1,异构体v(16O2):[Ru(OEP)O2],1141cm-1,[Ru(TPP)O2],1167cm-1,这些加合物约在100K时分解,它们的结构指定为endon,而异构体[Ru(OEP)O2],1103cm-1,[Ru(TPP)O2],1114cm-1和[Os(TPP)O2],1090cm-1,在240—270K分解,它们的结构指定为桥联二聚体.在加合物中,将OEP换成TPP引起的钌加合物v(O2)频率的改变比铁和钴加合物更大.v(O2)相对强度的变化顺序为:Fe(Ⅱ)→Ru(Ⅱ)→Os(Ⅱ).  相似文献   

10.
在磷酸介质和90℃水浴条件下,Ru(Ⅲ)对高碘酸钾氧化二安替比林对二乙氨基苯基甲烷(DAEAM)的显色反应强催化作用,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钌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μg/L^-1和1.6-4.4μg.L^-1;检出限为8.34*10^-8g.L^-1;对3μg.L^-1Ru(Ⅲ)测定的RSD为1.79%(n=11)本催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91.67kJ.mol^-1,表观速率常数为3.53*10^-3s^-1。考察了4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大多数常见离子干扰测定。方法用于矿样中痕量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多齿双亚胺双膦配位的钌络合物的制备和氢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摩尔的Ru(OAc)2(Ph3P)2和N,N'-双-[邻-(二苯基膦)苯亚甲基]乙二胺(简称P2N2)在回流的二氯甲烷或甲苯中反应,分别生成两个新型四齿胺膦配位的钌络合物Ru(OAc)2P2N2.2H2O和反应式-RuCl2P2N2.2H2O.对两个络合物进行了元素,IR和NMR表征。在氢压1.0至8.0MPa和反应温度30至150℃的范围内,研究了它们催化α,β-不饱和酸的氢化性能。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以Cu2(OH)2CO3为原料通过非均相金属插入反应合成meso-四(4-N-甲基吡啶基)卟啉合铜(Ⅱ)(CuTMPyP)和meso-四(4-N-苄基吡啶基)卟啉合铜(Ⅱ)(CuTBPyP).方法操作方便,产率高.研究表明,在核黄素光照产生O-·2的体系中,CuTMPyP和CuTBPyP对O-·2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对人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元体系CsCl—PrCl3—13%HCl—H2O(25℃)和CsCl—PrCl3—42%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四元体系CsCl-PrCl3-13%HCl-H2O(25℃)和CsCl-PrCl3-42%HAc-H2O(30℃)的稳定平衡态的溶液数据,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两个体系的皆中有4种固相,CsCl,PrCl3.6H2O2种原始盐和CsCl.PrCl3.6H2O,3CsCl.PrCl3.7H2O2种复盐,证实了文献中对Meyer反应1机理的解释,并对新相进行了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偏光显微镜测定  相似文献   

14.
应用ICON8(EHMO)分子轨道方法,讨论了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离子「M3(CO)9CCO」^2-(M=Fe,Ru,Os」的结构异性及配体在金属原子基平面上的取向,并表明了二级化学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金属交换法合成了四个新的含钌手性过渡金属簇合物[MRuCo(CO)_8(μ_3-Se)[η_5-C_5H_4C(O)R}]( 1 M= Mo, R= OEt; 2 M= W, R= OEt; 3 M= Mo, R= CH_2CH_2COOMe; 4 M= W, R= CH_2CH_2COOMe),并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进行表征,对簇合物1进行了单晶结构测定,晶体属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0.168(2)A,b=9.018(2)A,c=23.121(3)A,β=92.50(1)°,Z=4。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四元体系CsCl-LaCl3-HCl-H2O(25℃、「HCl」=13%(wt),23%(wt)和CsCl-LaCl3-HAc-H2O(30℃,「HAc」=42%(wt))的平衡态的溶度数据,并给出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共得到了CsCl.LaCl3.4H2O、2CsCl.LaCl3.2H2O和3CsCl.LaCl3.3H2O3种化合物。对得到的新相进行了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偏光性质的测定,依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两个新的胺膦钌配合物trans-RuCl2(P2N2Me)和trans-RuCl2(P2N2H4Me).进行了元素分析、IR、NMR等谱学或X射线衍射分析.它们均具有六配位八面体构型.在碱性介质中,以异丙醇为溶剂,两个配合物可作为有效的催化剂实现苯乙酮的氢转移还原.讨论了催化氢化机理.  相似文献   

18.
担载于Al_2O_3和ZrO_2上的三种金属羰基络合物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分解(TPDE)时,其羰基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能力的次序为NaRuCo_3(CO)_(12)>>Ru_3(CO)_(12)>>C_3H_7CCo_3(CO)_9。吸附于担载Ru_3和Co_3上的CO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时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在H_2气中,吸附于担载Ru_3上的CO力H_2生成CH_4,吸附于担载Co_3上的CO却生成Co_2,在担载RuCo_3上的CO几乎完全力H_2生成CH_4。以ZrO_2为载体的Ru_3、Co_3和RuCo_3催化剂上的CO吸附和反应能力均大于以Al_2O_3为载体者。吸附于以ZrO_2为载体的RuCo_3催化剂上的CO在TPD和IR谱上并不显示CO物种的存在,分析了C_(ads)和O_(ads)物种存在的原因。根据实验结果还讨论了金属、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和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Dimolybdenumalkynecomplexes〔Mo2(μR1C≡CR2)(CO)4(η5C5H5)2〕canreactwithavarietyofreagentssuchasphosphines,thiols,elementalsulfur,Ru3(CO)12andCo2(CO)8〔1-4〕.Intheproductsthealkyneligandisusuallyretained.Sometimes,alkynescissionoccurs.Being…  相似文献   

20.
HYDROLYTICCLEAVAGEOFACMET-GLYPROMOTEDBYCIS-[Pd(MET)(D2O)2](NO3)2¥XiaoHuaCHEN;LongGenZHU;N.M.Kostic(CoordinationChemistryIn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