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三元工质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浓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中建立以氨-水-氦为工质的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采用对比试验,在三种工质浓度下,对比由于工质浓度不同而对系统温度造成的不同影响,用温度曲线的方式描述了系统各参数的变化,对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浓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9):2243-2249
通过实验研究了氨–水–溴化锂三元工质的对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实验测试了发生温度100~130℃,蒸发温度-16~-4℃和冷却水温度22~33℃工况下的系统性能系数,发现适用于氨吸收式制冷的最佳溴化锂浓度为15%,与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性能系数最高提升了10%。溴化锂最为第三工质对系统的影响是整体的,使用三元工质可以降低精馏负荷与回流比,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发生压力,有利于提升性能系数;但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会降低浓溶液中氨的浓度,导致系统循环倍率上升,不利于提升性能系数。合理使用氨–水–溴化锂三元工质是不增加系统复杂度提高氨吸收式制冷性能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种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套带有气液分离精馏设备的吸收扩散制冷装置,试验研究了提升管结构、热源加热温度、氨水浓度、充气压力对制冷装置的影响。新型的精馏结构在提高发生氨气纯度的同时,也可减少冷凝器的负荷(冷凝器进口温度为55℃左右)。实验在环境温度T0为25-35℃,溶液浓度ξ为25%-35%,充注压力P0为13-18 MPa,加热功率Pg为220-320 W的范围内进行。结果表明:浓度的提高可获得较大的冷量,一般28-32%为宜;适当的增加系统压力可降低蒸发温度;系统的冷量随加热功率的增加而提高;确定了提升管结构参数的选取。  相似文献   

4.
制冷系统可燃工质泄漏喷射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提出了制冷系统气相可燃工质泄漏量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射流原理,对可燃工质泄漏过程的速度场与浓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局部着火与爆炸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吸收式制冷是余热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特别适用于既有余热资源,又有供冷需求的场合。本文提出了一种大温跨余热驱动的内部热耦合型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并进行模拟运算,分析了不同余热利用温跨对各部件及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余热利用温跨从51 K提高到69 K,系统COP从0.801提高到0.881。其主要原因在于:余热利用温跨的增加,优化了发生和精馏过程,降低了系统溶液循环倍率。研究还发现,余热利用温跨的增大需要更低的冷却水温度,同时发生器与吸收器内部回热率均有所降低;然而分流比略有升高,表明预混器的作用会随之弱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升压式低温空气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用EES软件编制计算机程序,对系统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压气机进口压力和回热器对系统性能和除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中增加一级回热器可大幅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和COP,COP最多可提高约44%;而在系统中增加二级回热器可大幅提高系统的除湿效率,最大除湿效率约为47.6%,但对提高系统制冷量和COP效果不大;压气机进口压力的升高可大幅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和COP,而制冷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涡轮进口空气的含湿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混合工质制冷系统节能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冷、空调、热泵及余热发电,国外国内都在探索应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它能够趋近于非等温换热的理想的Lorenz循环,降低(火用)损,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 混合工质的选择有一系列的标准,其中由露点线和泡点线组成的相图也是选择的标准之一。从中可以直接看出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所形成的非等温相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制冷系统运行性能、优化系统结构设计,用EES软件对可实现复叠与双级压缩转换的制冷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析对比了复叠循环与双级压缩循环、级间容量比及高温级频率对复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温度对复叠循环和双级压缩循环系统COP的影响都很大,且蒸发温度较低工况下,应选用复叠循环以提高系统COP。对于复叠循环: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一定,随级间容量比的增加,复叠式制冷系统的中间温度降低,级间容量比与冷凝温度一定,蒸发温度每上升1℃,系统的中间温度增加1.5℃;当工况一定时,系统COP随级间容量比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故对于固定工况下的复叠式制冷系统存在一个使系统COP最优的级间容量比;随高温级频率增大,系统的级间容量比减小,系统的COP先增大后缓慢减小,在达到最佳COP后,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台使用双提升管结构且精馏器上多处设置阻流坑的扩散吸收制冷装置,实验研究了氨水充注浓度(24%~36%)、充氢压力(1.5MPa~1.6MPa)、热源加热功率(120W~300W)对制冷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提升管后,液体循环量增大,循环周期缩短,制冷量增加;适当提高溶液浓度不但可以降低系统发生温度,同时也可以获得较大的冷量,一般为28%~32%为宜;适当降低充氢压力可降低系统发生温度。  相似文献   

10.
吸收式热变换器的生态学优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热变换器是一种有效节能装置,可直接利用中、低温余热。这已引起许多先进工业国家的重视。近年来,有些学者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新理论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取得一些比经典热力学理论更为有用的新结论[‘-’]。发现在热变换器的合理工作区域中,供热率越大时拥损率也越大,两者应得到合理的兼顾和折衷,以便使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一些研究表明,以“生态学准则”研究热力循环的优化性能,可使热力循环的功能率(如热机的功率、热泵的供热率等)与功能率耗散达到最佳的折衷[‘-’]。本文应用此准则对不可逆吸收式热变换器进行优…  相似文献   

11.
吸收式制冷利用低品位热源为驱动,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安静、节能环保等特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当的离子液体和CO2可以构成吸收式制冷的工质对,这类吸收制冷工质对可以工作在较高压力,有利于吸收制冷系统的小型化,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1-丁基-3-甲基咪挫六氟硼酸盐[bmim][PF6]为例,计算分析了一种离子液体-CO2跨临界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发现该循环的热力性能还并不理想,然后从工质对溶解度和反应热方面分析了原因,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两相流理论,对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块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的理论模型,并对以饱和水为工质的气泡泵稳态工作运行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气泡泵提升管内的两相流流型与加热功率和沉浸比有关,随着加热功率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流型将发生改变,气泡泵提升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逐渐偏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多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中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运行特点。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分离、积液和工质积存等原因引起的混合工质组分发生变化的问题,在气相色谱仪的辅助下,对多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中混合工质实际运行成分进行取样、检测以及分析。通过对运行工质不同位置点的采样分析,发现自动复叠制冷系统实际运行时各个位置的组分含量与理论分析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套以TFE(三氟乙醇)为制冷剂,TEGDME(二甲醚四甘醇)为吸收剂,He(氦气)为压力平衡剂的水冷式扩散-吸收制冷系统,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热水温度达到112~135℃时,机组可正常制冷,平均制冷功率约0.32kW,最大达0.58kW;同时获取了各换热器的实际传热系数,为kW级扩散-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制冷系统的优化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溴化锂吸收制冷循环的效率受太阳能热源温度较低的影响,文中对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制冷系统的循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型太阳能溴化锂增压抽气吸收制冷循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低温热源。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的缺点,降低了驱动热源温度,而且制冷循环相对稳定即使热源温度有波动时,新循环与传统循环的制冷系数也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可精确预测喷射器性能的热力学模型,对适用于低温热驱动的喷射制冷系统的环境友好工质进行了选择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R152a和R134a用于低温热驱动喷射制冷系统均能获得较好的制冷性能,在相同工况下,以R152a为工质的制冷系统的COP比R134a为工质的制冷系统的COP高4%—13.3%,采用R152a可获得更好的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R404A/R23/R14三级复叠制冷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了三级复叠制冷循环中间温度的选取对系统制冷系数的影响,比较了R404A/R23/R14与R404A/R23在重叠温区的制冷系数以及不同制冷剂对三级复叠系统制冷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404A/R23/R14复叠式制冷循环存在最佳中间温度,最佳温度下的压缩机压比大致相等;在重叠温区内,R404A/R23的制冷系数高于R404A/R23/R14;R404A/R508B/R14、R404A/R508A/R14更适用于做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剂。  相似文献   

18.
氨水吸收式制冷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制冷技术。文中研究了国内外在系统整机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分析这些设备的运行情况。分别从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吸收器内气液传热传质的强化方法和途径、气液界面Marangoni效应和流体形态对传质影响这四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高校与科研单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对空冷翅片式和水冷光管式两种冷凝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了不同结构、不同对流换热系数、不同流速下氨液的冷凝量。结果表明:冷凝器管内热阻比管外热阻对氨气的冷凝影响更大;管径一定时,氨液冷凝量随入口速度的的增大而减小,当速度增加到某一值时,冷凝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对空冷翅片式冷凝器该速度为0.15m/s,水冷光管式为0.2m/s。  相似文献   

20.
工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70~80℃的余热未被回收利用,如果利用热泵将这部分余热转化为高品质工业蒸汽则可大大降低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本文研究一种回收废水余热制取蒸汽的高温热泵系统,在蒸发器侧水进出口温度80/70℃和冷凝器侧水进出口温度90/120℃设计工况下,针对该换热过程"大温差"和"高冷凝"的换热特点分析对比不同非共沸工质的循环性能。首先对比了多种二元混合工质的循环性能,得到性能较为优良的混合工质R124/R141b(0.45/0.55).为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行添加第三元组分以降低排气温度和压力,结果表明:三元工质R365mfc/R124/R141b(0.55/0.405/0.045)综合性能较佳,其COP达到4.9,并且单位容积制热量为4110 kJ/m3,同时排气温度125℃和冷凝压力为1595 kPa,综合性能优越并满足压缩机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