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内插不同结构参数直线型转子的管内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直线型转子在阻力增加1~1.5倍的前提下,强化换热30%~50%,分析发现,15°螺旋叶片角、凸形直线段截面结构以及与换热管内径相当的回转直径的直线型转子能在阻力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显著强化换热。  相似文献   

2.
管内插入物是强化管内换热的有效方法,内插可旋转结构在强化换热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除垢抑垢效果。实验研究了内插螺旋弹簧转子的管内换热以及转子的转动特性。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换热增强30%,但流动阻力增加5倍左右,转子的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减小阻力。转子的转速与来流速度呈线性递增关系,与入口处转子相比,下游转子的转速逐渐降低,单螺旋转子转速降低的幅度大于双螺旋转子。双螺旋结构连续稳定运行半年以上,该转子强化换热及除垢抑垢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凝汽器背压高和管内结垢问题,研发了具有自清洁能力的管内扰流物。为研究凝汽器管内置扰流物(内插转子)的综合性能,搭建了流动及抑垢实验台,建立了MRF数值模型。通过数值和实验方法,分析了内插转子的管内流动、换热及抑垢特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转子相比,新型转子在阻力降低1/2的同时,增强换热10%~15%。其中空的结构形式对中心区域扰动较弱,能防止阻力增加过大。而对壁面附面层的层流底层的扰动,可增加壁面处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强化换热。内插转子可使污垢长期处于诱导期,避免管内污垢过快附着和增长。应用于某300 MW机组凝汽器,测算数据表明具有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不同的负荷下均能提高真空度,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花丝内插物强化竖直管内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大空隙率多孔体管内插物-绕花丝内插物,被认为是强化管内凝结换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1].但以往的研究,由于实验雷诺数范围较小,蒸汽速度较低,要正确全面评价其性能尚显不够。本文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实验系统,改进了测试手段,扩大了实验雷诺数范围,并测试了其阻力性能,对花丝内插物强化管内凝结换热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实验研究,以全面评价花丝内插物对管内凝结换热的强化效果。2实验系统本文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实验段是一个竖直套管冷凝器,如图2所示.本试验研究蒸汽完全凝结时的传热。凝结水流量采用容积法计…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旋转子,并通过数值及实验方法研究了其流动阻力及抑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速为0.76 m/s时转子转速仍可达100r/min,内插该转子的流动阻力比光管增加2倍左右,正反旋向转子组(每组4个转子)相问布置可防止沿流向转子转速递减,使转子转速基本恒定.数值分析表明,通过减小转子的旋转轴套外径并加前端导流...  相似文献   

6.
对方管核心流区域添加内插物强化对流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传热与阻力特性和PEC值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方管内的换热平均强化了2.2倍,PEC值为1.06~1.8之间.此外,实验表明,在层流和湍流情况下PEC均大于1,但层流状态下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圆管内插入不同中空比(d~*=d_1/D)空心轴螺旋片的湍流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内插空心轴螺旋片圆管内的传热性能明显得到提升,平均努谢尔特数相比光滑圆管提高了105%~385%;并从((?))耗散与传热效率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内插螺旋片强化传热机理,结果发现内插螺旋片管内传热效率在91.3%~92.3%之间,均高于光管。  相似文献   

8.
内螺纹管管型结构对管内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结构的内螺纹管内空气-水两相流动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验方面得出了影响内螺纹管阻力特性的主要几何参数(螺纹高度,螺纹升角,螺纹宽度等)对内螺纹管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验现象,引入了研究内螺纹管阻力特性的并联管路模型,最终得出适用于不同结构内螺纹管的阻力特性半理论经验公式。通过该公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各个几何参数对内螺纹管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试验的方法对扁平管内的负压蒸汽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扁管的特殊结构使得管内的蒸汽充满度高,冷凝液占据整个流动截面的份额小,流动顺利,阻力小,是很好的有利于冷凝液流动的管型。研究结果给出了这类扁平管的管内冷凝流动摩擦阻力的计算方法,为这类管型在空冷凝汽器的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均匀加热条件下内插扭带管强化传热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为工作介质,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和非平衡沸腾模型,当流速在0.3~0.7m·s-1范围内、工作压力为4.5MPa、热流密度为2MW·m-2时,数值模拟了内插扭带管和光管管内流动过冷沸腾传热.对比了两种管道的换热系数、气泡份额、流动速度、流场流线、固体组件温度和压降,分析了内插扭带管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以水为流动介质,对管内插斜流杆的强化传热管进行流动与传热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管内插入斜流杆能有效扰动流体并且使流体形成一种多纵向涡的旋流结构,能够有效提升换热管的换热和流动综合性能,雷诺数Re为0300~1500时,其PEC值为2.1~4。  相似文献   

12.
微细光滑圆管内气体流动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内径为84.7μm及144.4μm的玻璃圆管作为实验管,对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的摩擦系数大于不可压、充分发展管内流动的数值.其物理机制为: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的可压缩性导致速度抛面偏高抛物线分布,使得壁面处的速度梯度增加,摩擦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13.
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了直径范围50-200 μm微细光滑圆管及粗糙管内气体阻力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光滑微细管内阻力特性与常规管基本符合,从层流到素流的转捩Re也未明显提前,而粗糙管阻力要远大于理论值。由于尺度效应,一些非常规因素对微尺度流动将产生明显影响。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影响微尺度阻力特性研究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圆管插入十字形扭带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圆管内添加两种宽度的十字形扭带的强化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传热与阻力特性和PE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减小十字形扭带的宽度使换热管内流体核心区域扰动,在紊流区域能在换热强化减小不大的情况下有效减小流体阻力,从而能提高换热管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包络化合物浆管内流阻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新型潜热输送材料-TBAB包络化合物浆,因其在水平管内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进行一步到位的实验研究.本文利用正交设计法,实验研究了影响流动阻力的三个因素-固相含量、管内平均流速和管径,得出了三者对流阻作用程度的大小关系,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不同收缩比和收缩段形线结构下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给出了文丘里燃烧器浓淡分离效果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文丘里燃烧器的阻力损失主要发生在收缩段,并且随着收缩比的增大,燃烧器的浓淡分离效果将变差,阻力损失减小;当收缩段采用圆弧形形线结构时,可使文丘里燃烧器单位压降的浓淡比增加,且在弯曲弧度相同的情况下,"内凹"弧形与"外凸"弧形燃烧器相比,其单位压降浓淡比更大;收缩段形线弯曲弧度增大,单位压降浓淡比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L型连接结构对脉冲形成网络输出波形的影响。采用有限积分法,对L型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并将其与直线型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型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前沿与直线型结构基本一致,约为40ns,半高宽为168ns,比直线型小7ns,平顶处较直线型结构有所波动,表现为平顶后段幅度升高。通过对两种连接结构的脉冲形成网络进行高压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在脉冲功率驱动源结构紧凑化的工程应用中,L型连接结构的输出波形能基本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电机转子内部通风冷却系统的流动分析与结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某电机通风冷却系统的总体流动性能分析结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电机转子冷却系统中形状最为复杂、流动损失最大的旋转槽道内部三维流场.采用区域分块与边界拼接方法建立网格系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旋转槽道内结构存在改进空间.为减少流动的局部阻力损失,对原模型流道结构进行改进,并建立了新的三维模型.新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可以在保证换热效果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大大降低槽道内部流动损失.  相似文献   

19.
水煤浆在圆管内流动动能修正系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浓度水煤浆是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以煤代油的液态燃料。如何确定水煤浆在管内流动,特别是在变截面管道内流动的动能修正系数,对正确估计水煤浆管道输送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水煤浆作为一种均质的悬浮液,在管道内流动时存在滑移现象,即在管道内壁面上存在一很薄的浓度很低、粘度显著下降的“滑移层”。要完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垂直轴风力机的CF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vonius风力机由于作用在叶片的凸面上的"负阻力"和来流不稳定性导致效率低,该"负阻力"造成一个负转矩降低了输出功率,并且在某些来流角度下导致原装的Savonius风力机启动困难。本文提出一种采用控制叶片数目和叶片不同弯曲度的控制来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并用CFD方法模拟不同转子结构的内流特征,为消除"负阻力",提出一种采用导叶或挡风板的结构实现引流,并数值分析了该结构的流动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新结构的多叶片Savonius风力机的转矩和启动特性有明显改善,且功率系数也比普通的Savonius风力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