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我国数学史上,最早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公元三世纪初(约222年)三国时期的赵爽(即赵君卿),赵爽在注《周髀算经》时,作了《勾股圆方图注》,图1就是其中的勾股圆方图,这幅图案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以及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正因为如此,这幅图被选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赵爽为《周髀》作注时,利用等积变换原理,做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图1就是赵爽证明采用的图形,史称“弦图”.弦图不仅构图精美,而且蕴藏着许多数学“奥妙”.研究发现,弦图中的三个正  相似文献   

3.
<正>1勾股定理的来历和常见的勾股数组构成规律勾股定理被称作"几何学的基石",在几何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里面提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此外,在?九章算术?中也有勾股定理公式化的论述,但没有证明过程.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作?周髀算经注?,列出了?勾股圆方图?和?勾股圆方图注?,对勾股定理给出了严格而又巧妙的证明.在西方,最早对勾股定理给出证明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勾股定理又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  相似文献   

4.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的民族。为了配合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整理出这份历史资料,供大家教学或做讲座参考。一、最古的著作重要的发现“算经十书”是我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这十书是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经算术》、《辑古算术》。《周髀算经》是“算经十书”中最古的一本算书,内容包括勾股定理,开平方的方法和繁复的分数算法。  相似文献   

5.
《数书九章》中的几何问题共有三十四个,在全书总共八十一个问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许多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运用了《九章算术》中的计算法则。值得称道的是,秦九韶发展了自三国时代赵君卿注《周髀算经》化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的方法,并使这种几何代数化的方法日趋成熟,从而使我国古算关于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级中学课本《几何》第一册设有“勾股定理”一节,勾股定理是众所周知的,它通常又叫“商高定理”。为什么有这个名称呢?课本上有这样的叙述:“在我国古代;一部数学书《周髀算经》中有用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来进行测量的记载,并把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叫做勾和股,斜边叫做弦”。这就是“勾股定理”名称的由来。《周髀算经》是我国古代最古的一部数学书,这  相似文献   

7.
商高其人     
商高其人商高中国周朝(公元前11世纪)数学家。生卒年代不详。他的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的记载主要有3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周公问商高:古时作天文测量和订立历法,天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上去,地又不能用尺寸去...  相似文献   

8.
若x_1,x_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cx a~1=0的根,则有: x_1 x_2=2c (I) x_1×x_2=a~2这是什么定理呢?那还用问,它不就是“韦达定理”吗?不错,但也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定理并不是韦达最先发明的,而是我国的古代数学家赵爽首创,赵爽号君卿,是东汉末至三国时代人,他出身贫寒,父亲是做小本生意的,平时帮助父亲干活,一有空就发愤读书,他研究过张衡的天文数学著作《灵宪》以及刘洪的《乾象历》,并对《同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了详细注解。他是继《九章算术》以后,对数学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山祖,在数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主要是写了《勾股方圆图注》文中第一次正确地给出了勾股定理的理论证明,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也是在该注中给出的。他说:“其位弦为广袤合,令勾  相似文献   

9.
<正>一、史海钩沉1.商高定理及赵爽图在我国,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成书于约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卷上记载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开国时期周公与大夫商高讨论勾股测量的对话,商高答周公问题提到"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就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32+42=52.卷上又指出周公后人荣方与陈子(约公元前6世纪)的对话"勾股各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剩余定理对几道赛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华  刘合国 《中学数学》2003,(12):43-44
《孙子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数学名著(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之一,其中“物不知其数”所作的是世界上公认的古老的重要贡献.原文如下: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述,该问题就是:求自然数n,使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数学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计数起,自洪荒年代的开河筑堤、丈量土地始,历经了几千年的研究与发展,涌现出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些古代数学趣题散记在一些古代数学著作中,如公元前100多年(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以及《四元玉鉴》、《孙子算经》、《算学启蒙》等.这些古代趣题在今天阅读也颇具意味,特别是它蕴含的古老而质朴的方程(组)的思想和方法,折射出前人对数学算法的深  相似文献   

12.
《周髀》本文所论“句股圜方图”的作法及证法,应该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加以理解,还原校证不应受赵爽注疏的影响.通过独立疏解校证,重新诠释“圜”、“矩”二字之古义,可给出“商高定理”古证的一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楚《算法统宗》的数学和文化意义,要首先知道程大位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要了解中国传统数学———中算的发展情况,以及珠算的发展史。其一,中国传统数学经典远离大众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学的文化色彩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数学当作是一门技术(算术)———“六艺”之一,是专给贵族子弟学习的功课,一般群众是没有学习机会的。中国古代的算书,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孙子算经》等“算经”。其作者都是数学家,或者是懂数学的官员。读者则只限于少数算学学生或数学研究者。那些古算经大多写得艰涩难懂,并不是写给一般民众看的。唐代在国子监中设立算学科时,《算经十书》是经过数学家李淳风注释以后,才印发给算学生学习的。其中祖冲之所著的《缀术》,连李淳风都难以作注,竟然规定要学习四年,可见其内容之艰深。其二,中国计算工具的革新:从筹算到珠算中算所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所有算法都是由算筹演示,所以中算也称为“筹算”。”筹算”几乎成了中算的同义语。筹算,虽然有很多优点,能够演示中算的许多算法。但是它也有自身缺点和弱点,那就是难学,使用也不方便,特别是不便于人们在日常商业活动中使用。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新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顾今用 《数学学报》1975,18(1):18-23
<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承秦制,自秦至西汉中期这两百来年间,是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巩固发展与上升的时期,法家路线占着主导地位.法家对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比较重视,由此促进了数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数学家,如张苍、耿寿昌等.《周髀算经》、《许商算术》与《杜忠算  相似文献   

15.
勾股定理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腊)定理.在我国《周髀算经》中记载,西周开国时期周公与大夫商高讨论勾股测量的对话,商高答周公问时提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是勾股定理的特例;另一处叙述周公后人荣方与陈子的对话中,则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  相似文献   

16.
圆周率及所表示的符号π,与它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变化作简要的介绍. 古代,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了圆周率,并估计出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如我国公元前一世纪的科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周三径一”的记载,西方《圣经·列王纪上卷》有“所罗门又铸造了一个铜海样式是圆的,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第一题是填空题,题目是:“我国《 》记录的勾股定理是西周初年商高发现的,它比古希腊数学家的发现要早几个世纪.”供阅卷用的标准答案是要求应试者在第一空处填“周髀算经”,第二空处填“毕达哥拉斯”。 这个题目和它的标准答案,可能说明我国有些同志对勾股定理及其早期历史有些误解。  相似文献   

18.
王元 《数学通报》2004,(11):1-2
1 同余数是什么。边为整数X,Y,Z的直角三角形,其中(X,Y,Z)称为一组“毕达哥拉斯三元组”.在古希腊就已经由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与丢番图等人研究过.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之商高定理。  相似文献   

19.
古代埃及人一直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礼物,因为圆是非常完美的图形.圆周率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正由于圆的特殊,所以圆周率也变得非常特殊.众所周知,圆周率是一个常数,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关于圆周率的计算问题,历来是中外数学家极感兴趣、孜孜以求的问题.从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便算出了圆周率的第一位,公元前1200年,中国人也算出了圆周率的第一位.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实际上都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只有到了东汉时期才有一位数学家算出圆周率为3.16.  相似文献   

20.
<正>刘徽,三国时期魏国人,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论证数学命题的人,众所周知的"牟合方盖"就是刘徽构造出来的,虽然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并未应用该几何体解决求球体体积的问题,但却为祖冲之父子解决该问题奠定了基础.刘徽的主要作品除了《九章算术注》之外,还有《海岛算经》,《海岛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著作,又名《重差》,"重差"顾名思义可理解为"重测取差",也就是设置两个标杆考察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