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HEMAP)作为共聚功能单体,与交联功能单体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在可聚合型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磷酸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体系。通过粒径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耐盐雾试验机等重点探讨不同含量HEMAP对乳液及涂层的粒径、结构、耐热性及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酸酯功能单体的用量从0.5%增加到2%时,乳液粒径从883.7nm减小到427.9nm,PDI较低,且胶膜热失重速率变缓。加入HEMAP单体后涂层的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变小,阻抗值升高,金属基材的耐腐蚀性能变好。  相似文献   

2.
以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苯丙乳液,研究了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功能性单体丙烯酸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丙烯酸单体对乳液耐酸碱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混合单体的转化率迅速增加,78℃时转化率最大(达到97.1%),而后随温度继续提高基本保持不变.混合单体转化率随过硫酸钾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当过硫酸钾与混合单体质量比为0.010时转化率最大,此时单体转化完全.此外,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乳液的外观、钙离子稳定性、凝胶等性能都有所提高,但吸水率也相应增加.最佳合成反应条件为:合成温度为78℃,混合单体组成为15g苯乙烯、2g丙烯酸、18g丙烯酸丁酯、8g甲基丙烯酸甲酯,引发剂和乳化剂与单体质量比分别为0.010和0.035.得到的苯丙乳液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GAD室温自交联乳液的合成及其涂膜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成了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多层核壳型室温自交联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加料速率对所得乳液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温度升高使乳胶膜的交联密度降低,而涂膜耐水性和乳液贮存稳定性在50℃呈现最佳值。在乳化剂含量为2%时,涂膜的交联密度最大且耐水性最佳,而乳液的贮存稳定性能随乳化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大乳化单体滴加速率,乳液贮存稳定性降低,乳胶膜的交联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合成及粒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并对其粒子形态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种子乳液半连续聚合工艺可制备出固含量42wt%,乳化剂含量4wt%(基于单体量)、窄分布纳米粒子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随反应进行,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随乳化剂中SDS与OP-10的摩尔比减少,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5.
自交联型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作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四元体系自交联型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乳胶粒的微观形态,并对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考察了羟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的含量、聚合方式对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乳液涂饰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浩军  石碧 《化学通报》2001,64(11):722-726
以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及其它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类单体作为共聚单体,以过醋酸-双氧水为引发体系,采用核-壳乳液共聚方法,对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体系和乳化剂体系对乳液的性能、乳胶粒的形态结构、聚合物的性能以及工艺过程的平稳性至关重要。该项研究为阳离子丙烯酸系聚合物在制革业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阳离子型乳化剂H、多乙烯基硅油和丙烯酸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步法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不同聚合方法、不同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乳胶膜的吸水率、疏水性能的影响,通过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接触角仪、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乳液及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聚合,乳液稳定性好、平均粒径小。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乳液,有机硅最大添加量为40%(占壳层单体总量),乳胶膜的吸水率只有3.2%,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05.2o。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中丙烯酸含氟酯疏水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下 ,丙烯酸 1,1 二氢全氟辛酯 (FOA)对聚丙烯酸疏水改性的共聚反应 .发现与通常聚合方法相比含氟丙烯酸酯的产率得到提高 ;反应时间从 2 4h缩短到 4h ;所得产物的后处理也更容易 .同时发现温度对反应有影响 ,含氟酯单体在低温 (T <5 5 0℃ )时活性高于丙烯酸单体 ,在高温 (T >6 0 0℃ )时丙烯酸活性提高较大 .而共聚物水溶液粘度随pH值变化先上升后下降 ,在pH =5 0出现峰值 ,显示其中有分子间缔合存在 .与改性聚丙烯酰胺不同 ,改性聚丙烯酸水溶液粘度随FOA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也证明了分子间缔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PDMS)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PTMS)合成了具有微交联结构的聚硅氧烷乳液,并以此为种子乳液再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合成了稳定且性能优良的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用激光粒度分析仪、FTIR、DMA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氧烷被有效的接枝到了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中;硅氧烷的加入,使聚合物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增大,玻璃化温度提高,加入量为10%时,Tg由50.5℃升高到57.2℃;加入20%的硅氧烷涂膜吸水率由13.8%降低到6.8%.  相似文献   

10.
羧基丙烯酸酯涂料合成及其防雾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互穿网络型羧基丙烯酸酯类聚物乳液,研究了加料方式对羧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加入到核单体中有利于羧基分布在乳胶粒表面。在体系中引入离子键交联结构提高了乳液涂料的硬度和耐水性能,离子键交联PILN型涂料具有优良的防雾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AA)单体的水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Span 85)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an 10)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考察了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单体浓度、温度对乳液稳定性和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淀粉/丙烯酸稳定反相乳液体系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有机非金属盐阴离子聚合是活性/可控阴离子聚合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机非金属盐阴离子聚合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20~70℃)引发(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分子量分布窄,显示出可控/活性的特征。该聚合方法为分子设计和合成(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均聚物、嵌段聚合物、接枝聚合物和功能性聚合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有机非金属盐阴离子引发剂在合成(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聚合的反应机理、特点、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合成方法及胶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用一次投料法、单体乳液滴加法和引发剂滴加法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结果表明:单体乳液滴加法是合成该类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单体乳液滴加法中有机硅含量与聚合反及胶膜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硅含量在15%以下时,聚合反应可以顺利进行,胶膜性能不仅依赖于聚合时有机硅单体的总量,而且还依赖于有机硅单体中活性硅氧烷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pan80-Tween80复合乳化剂和AIBA引发剂,进行丙烯酸钠(NaAA)/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共聚单体中DAC和AM含量、乳化剂用量及其HLB值、水/油比和水相pH值等聚合反应工艺条件或参数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聚合物特性粘度随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反相乳液制备过程中凝胶效应的存在.傅立叶红外光谱组成分析表明了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成功合成,扫描电镜观测乳胶粒粒径范围在0.6~8.0μm.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传统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表面性能的稳定性,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作为可交联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MPS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DLS、TEM、IR对聚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MPS对合成乳液的稳定性、涂膜性能和膜表面接触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乳液聚合法适合用于对水敏感单体的聚合,合成的纯丙烯酸酯乳胶为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92 nm,而氟丙乳胶和含3%MPS的含硅氟丙乳胶形成了典型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分别增大至107 nm和103 nm,含硅氟丙聚合物中存在Si-O-Si的交联结构。涂膜性能测试表明,MPS的引入增加了共聚物膜的硬度、耐溶剂性和耐水性。接触角测试表明,随MPS用量的增加,乳胶膜对水的初始接触角和动态接触角随时间的降低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共聚体系中加入适量MPS,通过含氟链段与MPS链段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涂膜表面性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自制的聚酯多元醇(PPMBA)、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合成聚氨酯预聚体,再用丙烯酸酯类单体代替有机溶剂对预聚体降黏,封端预聚体后中和分散乳化得包含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氨酯乳液.向乳液中加入引发剂引发自由基聚合得到复合乳液,最后再加入乙烯基类单体及引发剂合成三层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研究表明,二异氰酸酯的-NCO与聚酯多元醇中的-OH的物质的量之比(R值)为1.6~4之间时,随R值增加,乳液稳定性增强;DMPA含量在4%~7%的范围内,随DMPA含量的降低,乳胶膜的耐水性提高.通过红外光谱对所合成聚酯多元醇及复合乳液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室温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3种含不饱和双键硅氧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A172)、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为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硅氧烷功能单体在不同pH条件下水解情况以及其种类和用量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7~9之间时硅氧烷功能单体水解最慢;A172在pH为8.4时5h内就水解完全;增加VTES和A174的用量均能提高乳胶膜的交联度、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控制聚合过程的pH值以抑制硅氧烷功能单体的水解并调节乳液成膜时的pH值以加速硅氧烷功能单体的水解从而增强胶膜的交联程度,发现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得到乳胶膜比中性条件下胶膜的力学和耐水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胶膜的性能提高最多.对比使用A174和VTES制备的胶膜,发现这种方法对含有A174胶膜的效果不明显,而含VTES胶膜的性能提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乙烯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丙烯酸酯为单体,乙氧基醇磺基琥珀酸二钠(A—102)为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VTES、反应温度以及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对乳液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HEMA浓度的增大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VTES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由实验得出恒速阶段聚合反应速率R_p与乳化剂浓度C_E、引发剂浓度C_1及有机硅单体浓度C_(VTES)的关系为R_p∝C_E~(0.35)C_I~(0.48)C_(VTES)~(-0.64),表观活化能E_a为81.1kJ·mol~(-1)。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和功能单体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变化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的量,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DAP含量不同的憎水改性缔合型增稠剂乳液.测定了乳液的黏度和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等性能.考察了乳液运动黏度和透光率随pH的变化.随着pH值的增加,乳液的透光率...  相似文献   

20.
离子型共聚单体参与下的全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离子型共聚单体参与下的全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离子型共聚单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