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分子刷聚合物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单分子尺度的聚合物的结构、体积及形状在纳米级别均可以得到精确、灵活的控制,同时,分子刷聚合物的独特结构使其在与不同溶液相互作用时,能够呈现出许多独特的分子形态,为研究溶液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本文对环境响应性分子刷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环境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因其物理化学性质可随外界环境的温度、pH值或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性能使得它有望在药物输送、催化、制备纳米导线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由基聚合的链转移反应,制备了以羧基为端基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COOH),然后以该聚合物作为亲水的侧链,利用其羧端基和聚(4-乙烯基吡啶)(PVPy)疏水主链上的吡啶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在共溶剂DMF中形成超分子两亲接枝聚合物体系,在上述体系中逐滴加入水可以使其通过自组装形成高分子囊泡.通过控制PVPy与PNIPAM-COOH的质量比在1~3之间,可以控制囊泡尺寸在130~330nm之间.由于囊泡中含有吡啶基团,因而该囊泡具有pH敏感性.以日落黄为药物模型,以这些pH敏感性囊泡作为药物载体,通过调节环境的pH值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3.
药物控制释放用天然多糖载体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的控制释放体系是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支撑点是要有性能良好的高分子药物载体。由于天然多糖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具有比合成聚合物更多的优势,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从微球与胶囊、水凝胶、压缩膜三方面分别对天然多糖药物载体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简述,并提出了多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含VE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天然维生素E(VE)为芯材,利用Shirasu porous glass (SPG) 膜乳化结合液中干燥法,制备了粒径单分散的聚苯乙烯(PS)微胶囊.微胶囊的粒径为膜孔径的4倍,粒径单分散系数CV小于0.2.考察了改变PS和VE的比例及微胶囊的粒径对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聚糖(Chitosan,CTS)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原料丰富的天然碱性多糖.与甲壳素相比,壳聚糖分子中含有丰富的-NH_2,在pH<6.5的酸性溶液中能产生R-NH_3~+,生成带正电的可溶性高聚物~([1]).  相似文献   

6.
刺激响应型微胶囊由于具有独有的高稳定性、多功能性、膜结构的可调性、以及对不同芯材的运送能力,在药物封装和释放、人造细胞、催化、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不同刺激响应型复合微胶囊的可控释放的研究进展,包括温敏型、pH响应型、磁响应型、生物响应型、电响应型,以及光响应型微胶囊,根据释放机理的不同着重对光响应型微胶囊的释放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微胶囊可控释放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生物相容水/水微囊在药物递送、 医学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本文通过设计同轴微流控器件, 结合数值模拟优化和流动阻力分析, 实现一步法高通量可控制备大小均匀、 尺寸可控、 壁厚可调、 生物相容的水/水微囊. 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了微流控器件结构、 内相流速、 外相流速、 外相/空气界面张力、 内相/外相界面张力、 内相黏度和外相黏度等参数对水/水微囊直径和壁厚的调控规律. 通过微通道流动阻力分析, 设计多通道平行放大微流控器件, 实现尺寸均匀可控水/水微囊的高通量制备. 验证了生物相容水/水微囊作为活性物质的理想载体, 可以通过改变pH或溶解囊壁释放载体, 进而实现活性物质的pH响应释放, 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层层组装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智能响应与物质包埋释放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胶体微粒模板上进行聚合物间或聚合物和小分子间的交替层层(LBL)组装, 得到核壳微粒, 然后去除胶体微粒得到层层组装微胶囊. 综述了层层组装微胶囊在组装驱动力、智能响应性能和物质包埋与释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从组装驱动力和微胶囊结构调控出发, 简述了基于静电和氢键作用的LBL微胶囊的交联方法及交联所引起的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的变化, 介绍了基于新驱动力如共价键作用、 碱基对作用和主客体作用制备LBL微胶囊的技术. 讨论了LBL微胶囊的智能响应性, 包括pH、 温度、 电荷、 光电磁和化学物质响应等. 详细介绍了LBL微胶囊包埋与释放功能物质尤其是药物、 蛋白和酶的方法及其特色, 包括LBL直接包埋与释放、 预吸附或共沉淀包埋与释放、 电荷选择性自沉积包埋与释放及爆释等. 最后, 着眼于微胶囊的靶向传递和功能器件, 介绍了采用静电作用和生物识别作用制备得到的微胶囊阵列.  相似文献   

9.
离子交换树脂控制药物释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功能高分子聚合物,长期以来应用于分析化学、蛋白质化学、纯水制备等领域。本文对离子交换树脂释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及释药机制和特点作了详细叙述,并介绍了该释药系统在口服药物树脂液体控释制剂、药物树脂缓释胶囊及靶向给药系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宗元  王嘉骏  孙泽宇  项文龙  沈辰阳  芮宁  丁明珠  元英进  崔宏刚  刘昌俊 《催化学报》2021,42(3):376-387,中插6-中插10
近年来,超分子组装在催化、制药、传感器、提纯、组织工程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了实现超分子结构功能化,经常会将金属纳米颗粒或者金属活性位引入或共组装至有机超分子骨架中,由此获得金属化的纳米材料.例如,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多肽纤维、金属聚合物、金属负载的水凝胶和气凝胶.常见的金属化策略包括自组织、金属有机配位络合、聚合和电子...  相似文献   

11.
对分子磁性材料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磁学现象作了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磁耦合、磁有序、磁弛豫和自旋交叉等几个方面。重点综述了单分子磁体、单链磁体、自旋交叉化合物、多功能复合磁体以及磁性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分子印迹膜,由于其高选择性,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探讨了分子印迹膜(MIM) 的两种分离机理以及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同步法和复合法.  相似文献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能特异性识别模板分子的聚合物,它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良好、使用寿命长、应用广泛等优点,MIP已经成为化学、材料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分类对MIP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比较了各类合成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不同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同时,阐述了智能MIP的前沿进展,通过分析pH敏感性、光智能性和温敏性MIP等典型智能MIP的研究现状以及功能领域应用,较为全面地归纳总结智能MIP的制备合成特征,并基于文献基础展望智能MIP的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材料,水-乙醇为溶剂制备了羧甲基淀粉(CMS)。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包埋阿司匹林制备了载药羧甲基淀粉微球。通过热重、X-衍射以及扫描电镜对羧甲基淀粉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淀粉经过羧甲基改性后结晶度降低,聚集形态变得更加不规则,说明淀粉羧甲基后在水相中溶解度增大,有利于制备淀粉微球。将羧甲基淀粉与阿司匹林溶于水中,配成浓度为8%的水相溶液。以环己烷与氯仿的混合溶剂(V_(环己烷):V_(氯仿)=3:1)作为油相体系,经过反相乳化成球,实现了对阿司匹林的包埋。羧甲基淀粉微球经载药后呈圆形,表面光滑,粒径为200~800nm,且实现了在不同p H值溶液中对小分子药物的控制释放。有望用于口服药的载体,实现在体内的控制释放,从而增加药物利用率以及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控制药物释放体系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药物控制释放是目前药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一般是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介绍药物控制释放的种类、机理、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环糊精(CD)是具有特殊的空腔、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区域选择性修饰的一类主体分子。近年来发现CD及其衍生物自组装形成的CD超分子体系——囊泡兼具囊泡和CD的生物模拟、分子识别和生物相容等优良特性。本文综述了CD及其衍生物囊泡的制备,同时还介绍了其在新型智能材料、药物输送和细胞模拟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现阶段的研究状况,对该类囊泡体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主链含腙键的聚乙二醇大分子(PEG-NH-N=CH-OH)为引发剂,通过开环聚合己内酯(ε-CL),制备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G-NH-N=CH-PCL.运用核磁共振(~1H NMR)、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等对聚合物的结构、胶束的形貌及粒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胶束呈规整球形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98nm,pH 5.0时胶束粒径显著增加.负载阿霉素(DOX)的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为16.4%,包封率为57.4%.体外释放研究表明,pH 5.0时药物释放速率比pH 7.4时快,48h后累计释放率达91.1%.因此,该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不同结构的环糊精超分子体系和环糊精聚(准)轮烷根据其形状进行了归类,详细介绍了不同形状环糊精聚(准)轮烷的制备方法,主要对主、客体的选择原则和封端技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基于环糊精聚(准)轮烷在新型材料、生物医学和分子器件的开发和应用,并对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啶虫脒的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黄咏星  连惠婷  吴红梅 《电化学》2011,17(3):323-328
应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啶虫脒为模板分子、戊二醛为交联剂的印迹膜电极,并构建印迹传感器。借助阳离子指示探针Ru(NH3)6Cl3,研究该印迹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特性及其对模板分子啶虫脒的分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印迹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结构类似物如吡虫啉等,对啶虫脒有较高的结合速率和特异性识别能力,且在啶虫脒浓度为1.0 × 10-7 ~ 2.0 × 10-5 mol/L范围内呈线性响应,为农药残留物中啶虫脒的选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分子自组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参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从而确保生物体相关生理功能的实现和生化反应的有序进行.多肽自组装作为分子自组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构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医用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多肽自组装过程中主要的驱动作用力;简述了多肽自组装形成的主要结构;详细介绍了自组装过程中环境变化,包括pH、温度、离子强度、特殊离子、氧化还原态以及光照等,对于环境响应性多肽自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并且阐述了多肽自组装生物材料的应用方向和前景,希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