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早在1952年,Baez[1]就把全息术的思想推广到X射线领域。可是在以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虽然有许多关于X射线全息术应用潜力的讨论,但是在实验上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主要是缺少高亮度的X射线源[2]。直到70年代初期,这种状态才被打破。首先Aoki和Kikuta以及他们的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用微聚焦X射线管和同步辐射源,以化学纤维和红血球为样品,记录了一维X射线无透镜傅里叶变换全息图和X射线同轴全息图,重现时获得了4μm的分辨力。1986年,Howells等[3]在Brookhaven… 相似文献
4.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密度固体压装B炸药(TNT,RDX为40/60)的燃烧转爆轰性能。3种B炸药的密度分别为1.597,1.654g/cm^3与1.681g/cm^3。用时间间隔记录仪、电离式电探针系统记录燃烧波、压缩波或爆轰波到达的时间;用程控电荷放大器、数字示波器及压力传感器记录DDT管不同位置处的压力历程。起爆器、时间间隔记录仪及示波器均由同步机触发。DDT管材料为45号钢,内径φ20mm,外径φ64mm,长度500mm;点火药为小粒黑,质量1.1~1.2g;所使用的电探针为同轴电探针(芯线为0.9mm的铜漆包线, 相似文献
5.
在矩形截面的爆轰管道中,对C2H2+2.5O2+8.17Ar和C2H2+5N2O在CJ爆轰状态下经过不同楔面所发生的马赫反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由烟膜记录爆轰波马赫反射的胞格结构转变过程;采用纹影技术捕捉爆轰波马赫反射波阵面的不稳定性及波后流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气体在爆轰波马赫反射过程中均存在由CJ区域向过驱区域转变的胞格结构;初始压力对楔面与马赫反射三波点轨迹线之间的夹角(χ)影响明显,楔角θw对χ的影响随θw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实验测得的θw+χ与θw之间的关系,可知爆轰波马赫反射三波点轨迹线的斜率随着θw的增大而增大,与CJ区域内胞格轨迹线的相交距离也更短,使马赫杆后的过驱度升高。另外,不稳定气体C2H2+5N2O的不稳定性高于稳定气体C2H2+2.5O2+8.17Ar,导致二者的爆轰波马赫反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速光学照相和脉冲X光照相技术,对滑移爆轰波对碰驱动下平面铅飞层对碰区的动载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爆轰波对碰区铅飞层出现了类似射流状超前凸起的现象,对碰区凸起呈现出速度和密度有明显差别的多层分区结构。凸起头部速度较高,运动过程中因自身的速度梯度及与周围空气的相互作用,呈现出明显的散碎、雾化特征,体密度远低于初始密度。凸起根部速度相对较低、密度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仍迅速转变为非密实状态。对碰爆轰波的波剖面结构,以及材料的强度和冲击熔化可能是主导对碰区动载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电法研究炸药反应区结构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炸药装置用平面波透镜起爆。为了屏蔽炸药爆轰发光,在炸药样品和窗口材料氯仿之间用0.01mm厚的铜箔隔开。然后用硅油将铜箔紧紧地贴在被测样品的表面,其目的是避免炸药样品与铜箔之间有空气隙存在,以免其影响测试精度。为了防止氯仿的渗漏,在铝套筒和炸药样品之间用真空油脂密封。光纤一端直接插入装置之中,另一端和高温计的各通道相连。炸药爆轰后,在透明液体氯仿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波作用下液体发光,光纤和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记录在示波器上,计算得到氯仿中的冲击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
光学整流方法产生太赫兹(THz)辐射常用的非线性发射晶体在THz波段都具有较高的折射率, 使得很大一部分THz波由于晶体表面的菲涅尔反射而无法有效耦合输出. 本文报道了GaP晶体THz波发射器输出表面上亚波长微棱锥增透结构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利用有效介质模型在理论上验证了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增透效果, 并进一步设计了适用于不同频段的增透结构的参数. 实验中, 通过微机械加工手段在GaP晶体输出端面刻划了多种亚波长微棱锥结构, 验证了其增透效果及参数对增透频带的关系. 理论与实验的符合证明该设计思想也可用于其他THz波发射晶体.
关键词:
THz波
光学整流
亚波长微棱锥增透结构
微加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