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MoCl5与n-C7H15COOH间的取代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取代反应产物MoCl5-m(n-C7H15COO)m的影响,讨论了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由取代产物组成的铝催化剂对丁二烯聚合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MoCl5中氯的取代量(m=2~4)的增加聚合活性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MoCl5与n-C7H15COOH间的取代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取代反应物MoCl5-m(n-C7HCOO)m的影响,讨论了产物的紫外见光谱,测定了由取代产物组的钼催化剂对丁二烯聚合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MoCl5中氯的取代量(m=2-4)的增加聚合活性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3.
H2和CO在间二甲苯中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IL搅拌釜,在温度80~160℃,压力0.5~5.0MPa范围内,实测了H2和CO在间二甲苯中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结果表明,两者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实验结果与工于正规溶液理论Prausnitz-Shair法计算的气体溶解度比较相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比H2大。相同温度、压力下不同液相介质中H2和CO的体积传质系数排序如下:(kLa)MEF〉(kLa)  相似文献   

4.
微乳法制备纳米级WO3粉体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最佳重量比6:4的∈CH2-CHOH)n和CH3C10H22COCH(OH)CH(OH)NH2作为混合型乳化剂,在二甲苯/水体系中首次制备了纳米级三氧化钨粉体,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得到的纳米级粉体为分散的规则球形粒子(最小尺寸为15nm)。用透射电镜和X-Ray衍射对各种温度处理得到的WO3粉体进行了分析。所制备的WO3纯度为99.96%。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EtOH-H2O,n-PrOH-H2O,i-PrOh-H2O体系在CS膜和PEO/CS共混膜中的渗透蒸发性能。讨论了料液温度、料液浓度、共混膜组成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EO的掺入能大大提高CS膜的渗透通量,而分离因子下降。同时从膜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出发对相关的渗透蒸发行为进行了讨论。对于PEO/CS共混膜,膜内自由体积的大小是影响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小分子在膜中的渗透蒸发行全为主要是由扩  相似文献   

6.
JD树脂刻蚀及涂层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D光学树脂表面刻蚀过程的XPS研究表明,引进树脂遥COH,C=O,C-SO3H,COOH等基因随刻蚀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其相对含量进行了计算,固化后的耐磨涂层具有SiO2结构,JD板材的最佳刻蚀条件为20℃,20min。  相似文献   

7.
低镍催化剂上CO和CO_2加氢反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O和CO_2对比加氢活性测试,XRD及TPR方法研究了两个不同Na助剂含量的低镍Ni/Al_2O_3体系的性能。实验发现,在低镍催化剂上CO_2在较低温度下就可加氢生成甲烷,而CO则需要更高的温度,CO_2无需先经逆变换生成CO,然后再加氢,它可直接加氢生成CH_4。在同一催化剂上,CO_2加氢生成CH_4的表现活化能要低于CO加氢生成CH_4反应的表现活化能。晶相NiO还原后形成的活性相对CO_2加氢反应的活性明显高于它对CO的加氢活性,非晶相镍氧化物还原后形成的活性相对CO的加氢反应特别有利。Na助剂的含量不同会造成Ni氧化物物种的分配不同,从而导致CO、CO_2的加氢活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也不相同,催化剂对CO、CO_2加氢反应作用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Ni系列催化剂上甲烷直接氧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曹立新  陈燕馨 《分子催化》1994,8(5):375-382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考察负载型Ni系列催化剂在甲烷直接氧化制合成气反应上的催化活性.空速为5.0×105h-1,CH4/O2=2条件下,不同Ni含量的催化剂中,15%Ni/Al2O3活性较好.利用TPD和XRD技术将催化剂引发温度与催化剂组成进行关联,并在700℃下考察空速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随着空速的增加,CH4的转化率增加,7.0×105h-1时达到最大,与此同时,CO的选择性一直增加.实验结果说明在非平衡体系中,CO和H2是由CH4直接转化而来,CO2是CO深度氧化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催化剂过程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铑基CO加氢制乙醇催化剂的FT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FTIR的Rh/CeO2/SiO2系列CO加氢制乙醇催经剂进行了研究,在H2流中升温处理时,吸附CO的脱附温度低于N2气流中CO的脱附温度,CeO2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N2和H2气流中CO的脱附温度,在H2气流中升温处理时,相邻双羰基峰的低波数峰迅速消失,而高波数峰变得不对称,FTIR结果表明,在CO加氢反应中,催化剂表面上生成了Rh(H)CO物种,反应的速度决定步骤很可能是这一物种的进一步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2Co2/Al2O3上的CO加氢反应.该反应在200℃以上发生,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比的增大而增大.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2Co2/Al2O3上CO和H2的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2Co2/Al2O3的Rh上的孪生和桥式中心及Co上的线式中心上,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桥式CO及Co上的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剩余的孪生、桥式CO及Co上的线式CO向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又向多氢羰基氢化物转化.在CO加氢反应温度下,Rh2Co2/Al2O3的三种吸附中心上只存在多氢羰基氢化物.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动态研究结果相关联,可以认为在Rh2Co2/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经由了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余长春  路勇 《分子催化》1997,11(4):261-267
报道了用脉冲反应研究Ni/Al2O3催化剂上CH4/CO2重整反应的结果。脉冲反应显示,在还原的Ni/Al2O3催化剂上,CH4在673K就开始发生分解,并有C2H6、C2H4生成,1023K下,CH4几乎完全分解,单纯的CO2则很难在还原的催化剂上发生反应,在973K以上的高温下才会有少量C胜成CO.CHCO2的脉冲反应表明,当CH4在较低温度下开始分解时,CO2也会发生分解,并生成CO。脉冲反  相似文献   

12.
Ni/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是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上进行的。考察了催化剂的床层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和原料气配比对催化剂积炭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炭速率随催化剂床层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70℃时,积炭速率骤增:积炭总是发生在催化剂床层的下段;若空速超过3.0×10~5h~(-1),积炭速率随空速增加而明显降低。从FTIR实验结果可知,吸附在Ni/Al_2O_3催化剂表面上的CO,一部分歧化生成了CO_2和C。综上所述,催化剂表面积炭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反应: 2CO→C+CO_2,CO+H_2 = C+H_2O  相似文献   

13.
担载型钌催化剂吸附CO性能的原位红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位红外研究了CO的吸附与脱附,CO/H2的共吸附及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Ru/Al2O3及Ru/SiO2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焙烧的催化剂样品,其吸附性能有很大差别。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增强,导致CO吸附量减少。Ru/Al2O3吸附的CO较稳定,而Ru/SiO2吸附的CO在高温易脱附。各不同CO吸会态间、多重态更易发生反应。在未焙烧的Ru/SiO2低CO/H2反应  相似文献   

14.
Ce2O—TiO2/SiO2的制备及除氟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SiO2为基质,CeO2TiO2为包覆物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eO2TiO2/SiO2表面复合物,并对所制复合物进行除氟测试。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貌,讨论实验环境、试剂用量等因素对CeO2TiO2/SiO2制备及除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Ti(OC4H9)4/nCeCl3·7H2O=1、nCH3COOH/nTi(OC4H9)4=45、nC3H8O3/nTi(O4H9)4=03、RH=95%,热处理温度110℃时,所制CeO2TiO2/SiO2对F-的吸附容量(q)为214mg/g,去除率(E)为856%。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EtOH-H2O,n-PrOH-H2O,i-PrOH-H2O体系在CS膜和PEO/CS共混膜中的渗透蒸发性能。讨论了料液温度、料液浓度、共混膜组成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EO的掺入能大大提高cs膜的渗透通量;而分离因子下降。同时从膜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出发对相关的渗透蒸发行为进行了讨论。对于PEO/CS共混膜,膜内自由体积的大小是影响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小分子在膜中的渗透蒸发行为主要是由扩散过程控制的。本文还研究了PEO的掺入对壳聚塘膜强度的影响以及利用DSC谱研究PEO掺入后壳聚糖膜聚集态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还原温度对Ni/Al2O3催化剂上H2,CO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常伟  陈豫 《分子催化》1996,10(5):345-349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与程序升温逐步活化、H2、CO室温吸附、H2程序升温脱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上还原活化温度对其吸脱附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Ni/Al2O3催化剂上,在不同温度还原的不同Ni氧化物物种,经相应温度活化后可形成不同性质的H2、CO吸附中心.催化剂经523K及573K活化后可形成极细的与Al2O3有一定相互作用的吸附中心,在这类中心上,H2的室温吸附量极小,但有一定的高温H2吸附量,且高温吸附的H2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脱附,CO在其上则可能是按单金属中心多CO方式吸附的.催化剂经673K和723K活化后均形成较强的H2、CO吸附中心,CO在这些中心上可能是按线式和桥式两种方式吸附的.催化剂经673K活化后,形成的中心上吸附的H2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脱附.Ni/Al2O3经773K处理会发生烧结,因而丧失室温H2、CO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液相介质为二甲苯,甲醇或液体石蜡,温度100~140℃,压力3.5~4.7MPa条件下,使用H2/CO=2的合成气,在1L搅拌釜内考察了自制的CuCr/CH3ONa催化体系的浆态相低温甲醇合成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液相介质以二甲苯为佳,CO转化率随压力而升高,温度以120℃为宜。44h的连续运转表明以CO转化率为代表的催化体系的反应性能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合成聚(2,4-二甲氧基对苯乙炔)的有机可溶性前聚物的反应条件与单体转化率和前聚物产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OH是聚合反应的有效引发剂,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单体与NaOH摩尔比为1:1,单体浓度0.05-0.2mol/L,聚合时间2h,温度低5℃,正己烷、石油醚作为有机提取剂可有效提高前聚物产率。用IR、UV-Vis'^HNMR,TGA和 DSC对前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W/O微乳液体系稳定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1~4] ,一个好的微乳液体系要求具有稳定范围宽阔 ,对pH值和温度的变化不敏感等特点。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合制备所需功能氧化物粒子的微乳液体系 ,考察研究Tx 6~C4H9OH/c C6H1 2 /H2 O体系W/O微乳液在不同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的组成范围以及温度和不同pH值对该稳定组成区域的影响。1 实验部分1 1 实验试剂本实验以Tx 6(烷基聚氧乙烯酚醚 )为表面活性剂 ,C4H9OH(正丁醇 )为助表面活性剂 ,c C6H1 2(环己烷 )为油相。除Tx 6由上海高桥石化三厂提供外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1 2 实验内容在 2…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三氟甲基磺酸三甲基硅酯/三氯化锑((CH3)3SiOSO2CF3/SbCl3)复合引发体系对1,3 戊二烯的聚合行为.在(CH3)3SiOSO2CF3引发剂中加入SbCl3后,使聚合反应速率提高了24倍,产率从(CH3)3SiOSO2CF3引发的55%提高到80%以上,分子量提高17倍.在聚合体系中加入酮类后,产率和分子量相对于(CH3)3SiOSO2CF3/SbCl3配比为02:1时引发所得聚合物均呈下降趋势;但对不同的酮来说,随着酮的位阻的增大,聚合物的产率和分子量均增大.聚合物的1H NMR图和红外谱图数据均证明该聚合反应是通过(CH3)3SiOSO2CF3与体系中残存的水水解所形成的质子酸HOSO2CF3与SbCl3反应所形成的复合体系引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