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根据热力学系统热容量和温度的变化,找出系统吸放热之间的转换点,计算了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理想气体在直线过程中的吸放热特性对斜率和体积的依赖关系,分析了斜率的变化对吸放热转换点的影响,进而构造了直观反映吸热量Q、斜率k和体积V变化关系的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3.
对理想气体直线过程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予东 《大学物理》1998,17(9):44-45
从理想气体直线过程的温度函数和熵函数出发,采用数学求值法,确定理想气体直线过程中温度的最高点和吸放转换点的状态参量,讨论温度的变化和吸热情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热力学中的卡诺循环、三角形路径的循环以及半圆形路径的循环过程的讨论,探索吸热和放热的位置的转换点,从而正确地计算系统做功、效率等.  相似文献   

5.
指出理想气体椭圆形循环过程的特点 ,导出其温度极值点和吸放热转折点的状态参量 ,计算该循环过程的热机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外不可逆内可逆循环热力系统的输出功率、效率、工质等效吸/放热温度,吸/放热率与高/低温换热器总传热系数比值的关系,给出了无量纲的关系式和功率-效率关系图,以及在选定最佳效率后提高输出功率与增加总传热系数比值关系的作图设计法,为优化传热与热力循环耦合的热力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调节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p-V图讨论理想气体直线过程的直观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 p-V 图清楚直观地表示了理想气体直线过程中的温度最高点M 和吸放热转折点 N 的物理含义,方法简单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论理想气体p-V图中负斜率直线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理想气体p-V图中负斜率直线过程温度及吸、放热变化的综合讨论,使我们对该过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开拓我们对热学过程讨论的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求含有直线过程理想气体循环效率的一个特例出发 ,分析了直线过程吸放热问题及其转折点 ,指出了存在转折点的条件 ,并将转折点与温度最高点做了比较 ,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脉动热管在相变蓄放热装置中对放热的强化,设计了一套脉动热管相变蓄放热装置,搭建了试验台。以无水乙醇作为充注工质,充注率为0.5,相变材料采用Ba(OH)_2·8H_2O(八水氢氧化钡),质量4.5 kg,热循环采用底部加热顶部冷却,设定几组工况进行对比实验,发现放热过程中脉动热管的作用非常显著,实验工况下总放热时间由13495 s减小到12665 s,总放热时间减少了830 s,相变潜热放热时间由7300 s减小到5330s相变潜热放热时间减少了1970s,减幅达到27%,冷却水最高温度升高了4℃;发现冷却水初始温度越低潜热放热时间和总放热时间越少,水槽内冷却水最终温度也越低,但冷却水温度不宜过高或者过低,本装置冷却水最佳温度范围为15~20℃;实验中发现增大冷却水流量,总放热时间和相变潜热放热时间都只会微弱减小,冷却流体流量对放热过程影响不大,建议冷却流体的流量为0.1m~3/h。  相似文献   

11.
旋转式斯特林制冷机在工作时会放热,主要包括压缩放热、驱动元器件放热和电机定子放热,放热引起的温升会影响制冷机和红外系统的性能。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旋转式斯特林制冷机进行瞬态热仿真分析,得到制冷机各零件的温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在对流换热系数为3 W/(m~2·℃)条件下,制冷机表面电机外壳温度最高,最高温度为外壳中心(36.85℃),沿压缩端、冷指端两个方向,温度逐渐降低。实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忽略对流换热,对制冷机进行散热仿真优化后,有效抑制了制冷机温升,制冷机整体温度降低约4℃。  相似文献   

12.
将新型平板热管作为换热元件引入相变蓄热系统,研制了一套新型的平板热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蓄热换热器采用石蜡作为蓄热材料,对其蓄、放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时刻换热器内石蜡温度分布。改变供、取热流体温度,分析了流体入口温度对换热器蓄放热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新型平板热管在蓄放热过程的均温性能以及换热器的蓄放热效率。结果表明,新型平板热管相变换热器蓄、放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低温相变蓄热装置。该装置以平板微热管阵列为核心传热元件,以月桂酸为相变蓄热材料。搭建实验测试系统对该相变蓄热器在不同空气流量和进口温度的工况下进行蓄放热试验,对蓄放热过程中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均温性能、蓄热器内部的温度变化及蓄放热功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微热管阵列组件在蓄热、放热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均温性,工作高效且稳定;相变蓄热装置的实际蓄放热性能优良,平均蓄热、放热功率分别为418 W和353 W。  相似文献   

14.
阴燃材料在受热升温过程中会发生热解吸热反应和氧化放热反应。通过将实验过程与无反应固体受热模拟过程进行对比,来分析阴燃反应的特点。分析显示,材料中的水分蒸发在低于100℃时发生;温度达到约180℃时材料开始发生热解;温度达到约280℃时氧化反应超过热解反应开始放热;温度达到约305℃时材料内部的总放热量开始大于总吸热量。分析的结论同一些文献中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一些教科书中多方过程的定义进行了讨论,并对p=f(v)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蓄热装置的应用有利于热电联产机组获得更大的调峰裕度,在传统热水单罐中增加相变储热介质可以大幅提升蓄热罐的储能密度。以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制备成相变球并以填充床的形式布置在蓄热罐内。通过实验研究其循环蓄放热过程中的运行特性,以蓄放热截止温度、蓄放热流量为变量,分析不同运行工况对各循环的所需时间、罐内温度场、容量利用率等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循环蓄放热过程具有稳定的"收敛"特性,蓄放热截止温度对"收敛"速度等参数具有重要影响,而蓄放热流量的增大有利于缩短"收敛"所用时间,但较大的流量会导致蓄放热容量利用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研究了水平圆柱蓄热单元蓄、放热过程中换热特性的共性和差异,分析了壁面温度在高于/低于相变温度10 K的间隙性周期热边界条件下,蓄放热单元的热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变起始阶段,蓄、放热过程主要以导热换热方式为主;随着蓄放热过程的进行,蓄热过程的换热方式转变为以自然对流主导,放热过程则仍以导热主导。在本文所研究的等温差等时长的间歇交替蓄-放热循环中,由于蓄热融化速率大于放热凝固速率,会出现由不稳定状态发展到周期稳定状态的演变过程;在周期稳定工况下,蓄放热单元会在完全液相到液固两相共存间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8.
如何简便地判断一个热力学过程的吸放热情况,对于了解此热力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方法是借助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计算该热力学过程中的热学三量(功、热量和内能)来确定.文章通过分析简单热力学过程中的热容,得出:从绝热线上一点出发的微过程,过程曲线在绝热线下方,为放热过程;反之,为吸热过程.进一步,文章指出对于一些复杂的热力学过程,除使用传统的比较功大小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热力学过程的末态相对等温线的位置而简单得出其吸放热情况。  相似文献   

19.
图解热传导     
在热传导过程中,高温物体放热,低温物体吸热,在不计热损失时,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高温物体放热降温,低温物体吸热升温,当高温物体的温度和低温物体的温度相等时热传导停止.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p-V图上具有负斜率的直线过程的吸放热以及含有直线过程的循环效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