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蒋树声教授为团长的大陆高校同步辐射八位学者访问团,于去年七月访问台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提出的《访台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生动,但因篇幅所限,本刊发表报告中《台湾同步辐射研究》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山鼻祖,他对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伟大的贡献主要是在力学领域。他在1687年出版了传世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科学的力学体系,为人类建构出一个完美的“牛顿宇宙”模式。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称“《原理》一书是人类的自然科学的奠基性巨著,是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如何搞好大学物理的教与学,是大专院校一代又一代师生一直探索的课题.为了及时介绍人们在探索过程中所总结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教材,本刊新辟《大学物理研究》栏目.由南京大学物理系潘元胜等同志所撰写的《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一文,是他们对物理实验课进行改革的经验总结.我们将她作为本栏目的首篇奉献给大学的朋友们,希望与大家共同办好这一栏目.  相似文献   

4.
 为了表彰我国年青的物理学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本刊新辟《青年物理学家论坛》栏目.本期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主持,他亲自审阅何力这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内容比较丰富,阐述也是扼要清晰可读的,可以发表”.何力于1982年赴日本留学,1985年在东京电气通讯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他在半导体化合物的界面态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在已发表的近30篇论文有5篇发表在国际一级杂志上.他的导师长谷川机教授称赞他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优秀科学家.他在1989年度的863高技术任务完成情况评比中获得专家组的最高评分,并于1990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现已赴德继续从事HgCdTe分子束外延与超晶格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谈到超弦理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李淼研究员* 不仅曾为本刊写过“弦论小史( 一)( 二)( 三)”,还在网站上传过“弦论通俗演义”,就宣传弦论来说,实在没有必要再写点什么,但是,这一系列讲座,原定以“超弦理论:四种自然力走向统一的一种尝试”作为结束,因此,我们不得不参考李淼的相关文章、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丁亦兵教授多年前为本刊编译的“著名物理学家谈超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常哲研究员为本刊撰写的“超弦与M 理论”,以及B. 格林著、李泳译的《宇宙的琴弦(The Elegant Universe)》来完成这最后的一讲。  相似文献   

6.
 1 赵忠贤等荣获首届“王丹萍科学奖金”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赵忠贤、涂传诒、熊大闰、梁栋材、杨应昌于今年初荣获“王丹萍科学奖金”.据了解,自1974年以来,赵忠贤在超导研究中相继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家预言有同步辐射的存在,一直到1947年观察到同步光,整整经历了30年,从看见同步光到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建立,又花了20年的时间。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围绕同步辐射这个课题科学家们所做的贡献。 众所周知,1873年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了解加速了的带电粒子,例如电于和正电子,能发射电磁波。它的能谱范围可以从几个电子伏能量的远红外延伸到几十千电子伏的硬X射线。从80年代起,同步辐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矿、微电子技术等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达,有人这样评价了它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是的,从不列颠之战、中途岛大败日军到追踪日军潜艇,雷达在二战中战功赫赫。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初期,雷达探测与雷达制导地面火炮及导弹已对进攻的飞机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尤其是在越南和中东战场上,美制战斗机更是在地对空导弹的攻击中损失惨重。如何使雷达这双“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从而使飞机躲过雷达的探测?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威尔斯在其小说《隐身人》中描写了一个天才青年科学家格里芬发明了一种“隐身服”,穿上它,可把自己变成一个来去无踪的“隐形人”。如果能给飞机设计一种有魔力的“雷达隐身服”来迷惑雷达,那么,在雷达面前,飞机也将成为匿迹消声的“隐形人”。  相似文献   

9.
黑洞趣闻     
 人们常把“黑洞”、“白洞”、“空洞”称之为宇宙三怪.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回的NGC7457照片,使众多的天文学家为之鼓舞.因为围绕黑洞是否存在,人们已经苦苦追寻它将近200年了.由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丁亦兵教授编译的《黑洞趣闻》系列文章,妙趣横生地叙述了人们是怎样探索黑洞这一当代科学“六大悬案”之一的奥秘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科普作家写出这类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文裕先生悄然离去,使许多人为之悲痛.近读去年的《中国科学报》,有一篇题为《魂系教育事业》文章引起我的沉思.报载:张文裕遗愿捐助“希望工程”10万元.又言:这笔饱含着老科学家生前振兴祖国教育事业心愿的捐款,是“希望工程”迄今为止收到的国内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读罢心潮涌,泪水沾衣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海磁悬浮线的全线开通,“磁悬浮”技术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并受到媒体的重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简单说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千米以上。跟飞机差不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车”,亦称之为“磁垫车”。一、“磁性悬浮”原理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人们称之为磁悬浮之父,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相似文献   

12.
 1992年,这充满改革生机的黄金时光,使人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景,不由得高诵“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来.这一年,举世瞩目的喜讯频频相传:北京谱仪获得τ重轻子质量测量重要物理成果;合肥国家同步辐射装置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加速器先进水平;我国准晶研究在合金与结构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北京大学首次研制成掺锡碳60超导体;中科院物理所认为砷化镓超导电性与掺铟有关;南京大学获得MP5O14晶体铁弹畴界衍射花样…….  相似文献   

13.
 据英国《每日邮报》11 月11 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的超黑材料,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吸收率超过99%,在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多个波段都获得了几近完美的吸光效果。科学家们表示,这种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从光抑制到为太空设备降温和“瘦身”等领域,有望开启太空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1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等科研成果“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荣获国家奖据《物理所简报》报道,中科院物理所科技工作者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生、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在关于“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的研究中,突破了液氮温区,首先公布了超导体成分,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承认.这项发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荣获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记吴健雄、袁家骝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驰骋在物理世界的著名大师们,为本刊撰写了颇有影响的上乘之作,给《现代物理知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我们在期刊如林的竞争时代能生存、能发展.除了感激,我们还要顽强拼搏,还要励精图治,还要更上一层楼.汇集当代著名物理学家作品的《名人之作》栏目,今日同大家见面了.本期刊登的文章有:《治学经验及成材之道》(吴健雄)、《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记吴健雄、袁家骝教授》(冯端)、《实践得真知、长才干》(施士元).由冯端先生撰写的文章,系南京大学出版一书的前言,特由该书主编之一的陆埮先生寄来,要求在本刊发表.这篇大作,既对后辈有所启迪,又对两位物理学家的个人素质进行生动描述,相信会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很有作用,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几乎从一张白纸起步,经历了几代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和水平.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一堆一器”的建成是一个里程碑事件.1958年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的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以及以后陆续建成的各类研究性反应堆及加速器(特别是13MV串列式静电加速器)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和辉煌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展望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核物理工作者将面临着与40年前不同的任务.40年前老的“一堆一器”为解决核武器研制及核电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应该说当时的研究目标“科学上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17.
怀念我的师长王竹溪先生和胡宁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56年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的.这一年开学时,适逢国家高等教育部审定颁布《综合大学物理专业教学大纲》.那是一个全面推行“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且普遍把这一口号理解为“凡是苏联经验必定先进,必须学习”的时代.在这一份当时被认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大纲里,几乎所有各门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课程列出的主要参考书(许多课程是全部参考书),都是苏联教科书的译本.仅有的两个例外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课程的主要参考书是王竹溪先生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电动力学”课程的主要参考书是胡宁先生的《电动力学讲义》.  相似文献   

18.
 涡旋(vortex,过去曾译为“旋涡”,现依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力学名词》,译为“涡旋”.)是流体团的旋转运动(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495 页).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力学家普朗特(L.Prandtl)的学生、空气动力学家屈西曼(D.Küchemann) 曾经说过:“涡旋是流体运动的肌腱.”这句话是流体力学中的至理名言,深刻概括了涡旋在流体运动中的作用.普朗特的另一位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教授则更进一步地指明“流体的本质就是涡,因为流体经不住搓,一搓就搓出了涡.”这句话既道出了流体与固体的本质区别,又点明了流体运动中出现涡旋的原因.这里的“搓”,是指作用在流体上的剪切力.只要有物体(如飞行器、船舰、汽车、火车等)在流体中运动,紧贴在物面上的流体由于黏附在物面上,会被物体带着一起运动,而远处的流体却在静止中,这就产生了对流体发生“搓”的剪切力.  相似文献   

19.
 穆斯堡尔在阅读自己关于191Ir共振的第一篇文章时突然意识到,他可以直接由多谱勒位移实验来确定自然宽度的谱线--他预见到会有一场竞争.他把文章送到在他看来“没有多少人阅读的德文《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当立即有二百多人来索取复印本时,他“迅速意识到这竟是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他因发现这种“无反冲γ射线共振吸收效应”,获得1961年诺贝尔物理奖.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生于1929年1月31日.他在一些工业实验室花费了一年时间,后来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1952年完成学位课程,1954年完成了他的论文.1955-1957年,他到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8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孤立子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34年8月,26岁的英国科学家、造船工程师约翰·斯各脱·罗素在勘探连接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的运河河道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十分奇妙的自然现象.1844年,他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第14届会议报告》上发表了“论波动”一文,对这一现象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1834年秋,我观察过一条船被两匹马拉着沿狭窄的运河迅速前进.突然,船停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