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研究了BiTaO4:Pr^3 ,BiTaO4的光致发光性质,测量了BiTaO4的红外透射和漫反射光谱。BiTaO4的光致发光光谱发射峰位于约420,440,465nm;其激发谱在约330-370nm范围有明显的激发。BiTaO4:Pr^3 的光致发光光谱为Pr^3 的特征发射,主峰为606nm,来自Pr^3 的^3P0→^3H6跃迁;其激发谱由来自于基质的峰值为325nm和范围在375-430nm的宽激发带以及Pr^3 的特征激发组成,325nm,375-430nm的激发带可能分别来自钽酸根团的电荷迁移跃迁和基质的带间缺陷能级的吸收;在BiTaO4:Pr^3 中存在着基质→Pr^3 的能量传递。由于BiTaO4:Pr^3 基质的密度和Pr^3 的发光强度均超过PbWO4,因此BiTaO4:Pr^3 可能是潜在的重闪烁体。 相似文献
2.
Dy3+离子在硼磷酸锌玻璃中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y3 离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两个主发射分别起源于4F9/2→6H15/2的蓝光和4F9/2→6H13/2的黄光.4F9/2→6H13/2属于超灵敏跃迁,跃迁几率强烈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两种跃迁的分支比随离子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通过高温熔融的方法制备一系列Dy2O3掺杂的ZnO-B2O3-P2O5玻璃,并计算了Dy3 离子发光的黄、蓝强度比和色坐标.结果表明:随着ZnO百分含量的增加,P2O5百分含量的减小,Dy3 离子发光的黄、蓝强度比减小,同时色坐标趋于白光;而B2O3的作用居中.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2O3在玻璃中的存在方式[BO3]和[BO4]对Dy3 离子发光的黄、蓝强度比的作用不同.[BO3]使Dy3 离子发光的黄、蓝强度比增大,[BO4]则相反.通过固体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的测试,表明所研究的三元系ZnO-B2O2-P2O5玻璃样品,由于P2O5的含量较高,B2O3基本以[BO4]四面体为结构单元.因此Dy3 发光的黄、蓝比与玻璃的组成及百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上述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用高温固相法合制备了以CaO-SiO2-B2O3为基质,Sm3+为激活离子的发光玻璃.对Sm3+的淬灭浓度、基质中的硼硅比例、其他稀土离子的敏化作用以及基质组成等因素对玻璃发光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用红外和X-衍射分析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Sm3+掺杂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2%,激发波长λ=404 nm时,玻璃体60CaO-20SiO2-20B2O3:1.2Sm3+的发光强度为4838 A.U.(λ=606 nm);这种发光玻璃具有将紫外及近紫外光转换为橙红色光的特点.少量的Eu3+的掺入,对玻璃体的发光起敏化作用;玻璃体中的组分CaO可被ZnO替代. 相似文献
4.
5.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1-x-yMgP2O7:xCe3+,yTb3+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发光特性、荧光寿命、能量传递机理和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SrMgP2O7基质中,Ce3+的发射峰值为398nm,Tb3+的主发射峰值为545nm,它们分别属于5d-4f跃迁和5D4→7F5跃迁.Ce3+和Tb3+共掺时,Ce3+和Tb3+通过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为0.614nm.通过计算得到单掺杂Ce3+、Tb3+时热猝灭过程的激活能分别为0.122和0.111eV,Tb3+离子的发光热稳定性比Ce3+离子的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BaPOM4:Tb3+绿色荧光粉, 并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质. NaBaPOM4:Tb3+材料呈多峰发射, 发射峰位于437、490、543、587和624 nm, 分别对应Tb3+的5D3→7F4和5D4→7FJ=6, 5, 4, 3跃迁发射, 主峰为543 nm; 监测543 nm发射峰, 所得激发光谱由4f75d1宽带吸收(200-330 nm)和4f-4f 电子吸收(330-400 nm)组成, 主峰为380 nm. 研究了Tb3+掺杂浓度, 电荷补偿剂Li+、Na+、K+和Cl-, 及敏化剂Ce3+对NaBaPOM4:Tb3+材料发射强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 调节激活剂浓度、添加电荷补偿剂或敏化剂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材料的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7.
8.
CaO-SiO2-B2O3:Sm2O3玻璃的合成及Sm3+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常规的高温合成法合成了CaO-SiO2-B2O3Sm2O3玻璃, 探讨了玻璃的最佳合成温度、玻璃的吸收光谱, 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质. 在CaO-SiO2-B2O3Sm2O3玻璃体系中观察到了Sm3+的发射光谱. 样品的发射光谱有3个主要荧光发射峰, 峰值波长分别为568, 605, 650 nm, 其中最强峰为605 nm,可见发射起源于Sm3+离子4f电子的f-f跃迁. 其中568 nm对应于4G5/2→6H5/2跃迁、 605 nm对应于4G5/2→6H7/2跃迁、 650 nm对应于4G5/2→6H9/2跃迁, 光谱性质表明这种玻璃体系能够把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转换成红光, 从而增强红光的发射强度. 可以利用这些玻璃的发光性质来制备农用转光玻璃. 相似文献
9.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均匀球形的Gd2O3:Eu3+@Y2O3核壳结构纳米发光材料.XRD结果表明经过800℃焙烧后样品为立方晶系的Gd2O3,并且晶体发育良好,包覆Y2O3之后Gd2O3的衍射峰位置无明显变化,但随着包覆厚度的增加,出现了立方晶系Y2O3的衍射峰.FTIR谱图观测到了Gd-O,Y-O伸缩振动吸收峰,随着包覆厚度的减少吸收峰增强,认为当包覆层的厚度适当时,颗粒表面的悬空键(断键)变少,Gd(Eu,Y)-O键增多所致.SEM表明包覆前后样品为均匀分散的球形结构.XPS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表面包覆上了Y2O3.荧光光谱表明:纳米Gd2O3:Eu3+表面包覆不同厚度的基质Y2O3后,均观测到Eu3+离子的特征红光发射,当包覆厚度R=4:1时的发光强度比未包覆的Gd2O3:Eu3+增强,认为核-壳型样品降低了纳米Gd2O3:Eu3+的表面效应给发光强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Ca10(Si2O7)3Cl2:Eu2+Mn2+单-基质白光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颜色可调的Ca10(Si2O7)3Cl2:Eu2+Mn2+荧光粉.研究了它的发光性质和Eu2+与Mn2+之间的能量传递.Eu2+离子在Ca10(Si2O7)3Cl2晶体中形成了峰值为426 nm和523 nm的5d→4f跃迁发光,Eu2+中心向Mn2+中心传递能量,敏化Mn2+离子4T1(4G)-6A1(6S)跃迁而产生585 nm的黄光发射.黄绿蓝3个发射带叠加在单一基质中实现了白光发射.3个发射带的激发谱范围位于250-480 nm处,Ca10(Si2O7)3Cl2:Eu2+Mn2+在紫外-近紫外波段(350~410 nm)范围内有很强的激发,是一种适合InGaN管芯激发的单一基质白光LED荧光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rAl2B2O7:Eu3+系列荧光粉,研究了它们在紫外和真空紫外激发下的发光性能.紫外激发下,SrAl2B2O7:Eu3+的最强发射峰位于610 nm附近,具有较高的发射镁度和较好的色纯度,但是在真空紫外激发下,其发光强度却比较弱.通过分析SrAl2B2O7:Eu3+的激发光谱与基质晶体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第一原理的模拟计算表明,Ba2+的掺杂可以使SrAl2B2O7的带隙变宽,由此推论Ba2+的掺杂可以提高SrAl2B2O7:Eu3+样品在真空紫外激发下的发光强度.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14.
A superconducting oxide with a stoichiometry La3CaBa3Cu7O15.5+x, in which x = 0.75, was prepared. It had a tetragonal triple-perovskite structure with lattice parameters a = 3.879 Å and c = 11.637 Å. According to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a sharp superconducting transition, ΔTc(10-90%) = 1.5 K, and Tc(zero) = 80 K were observed. When it was measured at a small magnetic field (10-20 gauss) with field cooling, the sintered pellet showed a positiv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but the powdered sample exhibited (he diamagnetism of a typical superconductor. However, no peculiar shielding effect was found in both the sintered and powdered samples. 相似文献
15.
通过预还原的LaNiO3,La4Ni3O10,La3Ni2O7和La2NiO4催化分解CH4可以制备大量高度石墨化的碳纳米管。还原前后的催化剂的结构和组分通过X射线衍射(XRD)测定。所制得的碳纳米管由扫描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碳纳米管在空气在的热氧化性由热重实验(TG)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催化剂前驱中的La/Ni比会影响碳纳米管的管径分布和石墨化程度。La/Ni比越小,碳纳米管的管径越大,石墨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稀土Dy3+掺杂Fe3O4的合成及电磁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稀土Dy^3+掺杂的Fe3O4样品,研究了掺杂对电磁性质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由于离子半径的不匹配,Fe3O4中稀土离子的高浓度掺杂不能实现,仅有极少量的稀土离子取代了Fe3O4中的Fe^3+。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磁性质进行了表征,掺杂引起样品饱和磁化强度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Dy^3+取代引起的磁化强度增加和杂相引起的磁化强度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电极法研究隧道磁阻发现,磁阻与掺杂量的关系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特殊变化规律。这主要是由于掺杂Fe3O4自旋极化率降低导致隧穿磁阻下降,同时,掺杂Fe3O4在隧穿颗粒体系中实现了第二相即绝缘相的同步合成,第二相的出现有利于隧穿磁阻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单相Ca(1-x-y)Al2O4:Eu2+x,Nd3+y(0≤x≤0.045,0≤y≤0.0037)粉末样品,并表征了其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发射光谱为最大发射峰位于440nm的宽带谱,属于Eu2+的4f65d→4f7跃迁.通过对Eu2+,Nd3+掺杂量与样品发光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Eu2+和Nd3+最佳掺杂量分别为x=0.00125和y=0.0025,并且Nd3+对改善蓝色长余辉材料CaAl4:Eu2+的余辉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最佳掺杂条件下,样品的余辉时间可达1000min,初始亮度大于1200mcd/m2,60min后发光粉的亮度仍然在10mcd/m2以上.利用正电子湮灭技术和热释光技术,研究了Eu2+和Nd3+对CaAl2O4:Eu2+,Nd3+材料的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水热-均匀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Sr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通过XRD、TEM、荧光光谱、热释光谱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rAl2O4:Eu2+Dy3+纳米发光材料为单相,属单斜晶系.TEM测试表明纳米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为规则的球状粒子,粒径为50~80 nm,且分散性良好.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表明,样品的激发光谱是峰值在356 nm 的连续宽带谱,发射光谱是峰值位于512 nm的宽带谱,与SrAl2O4:Eu2+,Dy3+粗晶材料相比,激发和发射光谱都出现了"蓝移"现象.样品的热释光峰值位于358 K,适合于产生长余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共沉淀法和燃烧法分别制备得到纳米和亚微米的Lu2O3∶Bi^3+的粉末晶体。立方结构,属Ia3^-[206]空间群,晶格常数a=1.039 nm,密度高达9.4 g·cm^-3。利用XRD,TEM,荧光光谱和阴极射线发光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对制成样品的结构、形貌、发光亮度、光谱以及余辉的影响。两种方法制得的样品在紫外和阴极射线激发下,有亮度较高的兰青色的发光。余辉较短,衰减曲线是单指数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