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木犀草素(luteolin)和木犀草素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苷与BSA形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生物超分子化合物;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9.33×106和1.12×106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2和1.10。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许多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能够抗氧化、抗病毒及抗肿瘤等,其天然提取物已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木犀草素的基本结构、药理活性,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并重点阐述了方便快捷的电化学分析法(EA),以...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 4.0),-0.2~+0.8V电位区间内,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是吸附控制的准可逆2电子转移过程,电子转移系数α=0.66;建立了检测木犀草素含量的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在富集电位+0.4 V下,经富集240 s后,测得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Ip与其浓度在1.0×10-8~1.0×10-6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5.0×10-9mol.L-1.本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为木犀草素药物质量的控制和检测提供一种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木犀草素、硫酸和金属盐为原料,合成了4种木犀草素磺酸金属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手段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以DPPH清除率、抑菌环的大小检测配合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木犀草素磺酸金属配合物对DPPH的清除率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且效果优于母体木犀草素。  相似文献   

5.
荧光光谱法研究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为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测定292K、299K、311K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木犀草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木犀草素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75nm,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小于零和熵变(△S)大于零,推断出木犀草素与BSA之间主要靠静电引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G)为负值,表明木犀草素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同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木犀草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蕾  刘舒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化学学报》2012,70(14):1561-1564
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紫外吸收光谱(UV)以及荧光光谱结合溴化乙锭荧光探针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 素-7-O-葡萄糖苷与双链DNA的相互作用. 质谱研究结果表明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可与双链DNA形成复合物, 且Lug与DNA之间存在氢键作用, 通过串联质谱数据推断出其结合模式为插入型. 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DNA的加入使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产生明显的减色红移效应, 说明该化合物可能插入DNA双螺旋碱基对间. 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能引起溴化乙锭-DNA体系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和波长轻微蓝移, 主要是单一的静态猝灭, 猝灭常数Kq=8.61×1011 L·mol-1·s-1, 进一步说明Lug与DNA的主要作用方式为插入型.  相似文献   

7.
向铮  吴秀  郑妍  蔡皖飞  李来才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11,69(17):1980-198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木犀草素、胞嘧啶、木犀草素-胞嘧啶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振动频率分析,得到了12种稳定复合物.并应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分析、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得到复合物氢键性质和特征.通过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成键临界点电荷密度、二阶...  相似文献   

8.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与鉴定鹿药中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与其它色谱联用的方法分离纯化鹿药中的化学成分,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 5,7,3′,4′-四羟基-3-甲氧基-8-甲基黄酮(1)、 8-甲基木犀草素(2)、 3′-甲氧基木犀草素(3)、 木犀草素(4)和槲皮素(5),它们均为首次自该种及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HSCCC以V(氯仿)∶ V(甲醇)∶ V(水)=4∶ 3∶ 2混合液为溶剂,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 分离纯化得到3个分别含化合物1, 4和5的主要部分,经HPLC检验纯度分别为98.3%, 96.7%和95.3%;还有1个含有化合物2和3的较纯部分,通过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V(甲醇)∶ V(水)=1∶ 1混合液洗脱将二者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紫外、红外、质谱、核磁等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  相似文献   

9.
对木犀草素在单纯水溶液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4.0的B-R缓冲溶液作底液的条件下,得到峰形对称的木犀草素的可逆氧化还原峰。循环伏安法(CV)试验结果表明:其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受吸附所控制。用积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氧化峰电流(ipa)与木犀草素浓度(cLu)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素浓度在8.0×10-8~8.0×10-6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7.14×10-8mol.L-1,回收率在98.5%~104.0%之间。用线性扫描伏安当(LSV)试验表明:当cLu为4.14×10-5mol.L-1时,ipa达到最大值。据此按公式Q=nFAΓT可算出饱和吸附量ΓT为6.21×10-10mol.cm-2。根据Laviron原理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可算出如下电极过程热力学参数,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子数n=2,电极反应质子数=2,转移系数a=0.90,表现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2.96s-1,对电极反应的机理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花生壳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明静  史会齐  刘绣华 《化学研究》2005,16(2):75-76,92
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木犀草素的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壳不同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60%丙酮为提取剂时,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中。木犀草素属于天然抗氧化剂,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可调节众多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通路,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抗癌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摄入木犀草素可能有益于影响糖脂代谢紊乱,特别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肥胖。木犀草素低溶解度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然而,木犀草素的低分子质量和易修饰的化学基团,使其具有药物开发的吸引力。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方法设计合成了木犀草素衍生物,以改善其不利因素,进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木犀草素衍生物溶解性能好、生物利用度高、活性明显改善、抗癌活性增强,本文综述了木犀草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为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木犀草素为母体,保留B环邻苯二酚结构或C’3-OH,在无水碳酸钾作用下,RBr选择性的与木犀草素结构中的其他酚羟基反应,一锅法合成了7个新型木犀草素衍生物,通过1H NMR、M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这类新型化合物的合成,为开发抗氧化和血管并发症的新药提供了理想中间体。一锅法设计路线短、成本低、用时少,是制备该类中间体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明静  张丽  赵东保  王勇  刘绣华 《化学学报》2009,67(17):1950-1956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是活性较高的一种天然黄酮化合物, 由于其本身的低水溶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制备了三种微乳体系, 用HPLC法研究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这三种微乳体系及CTAB和吐温80胶束中的溶解能力; 并用紫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了木犀草素糖苷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吐温80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 五种分子聚集体系对木犀草素糖苷有明显的增溶效果; 木犀草素糖苷可能与CTAB、吐温80形成了缔合物, 缔合平衡常数分别为2326 L/mol和362 L/mol, 其增溶位点分别是CTAB胶束的亲水外层和吐温80胶束的栅栏层.  相似文献   

14.
在pH=7.2的Tris-HCl缓冲液中,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能够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二者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木犀草素在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BPy]OTF)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pH=3.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中,木犀草素在0.6221 V和0.4267 V处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信号分别是裸电极的2.06倍,5.8倍,表明[BPy]OTF对木犀草素具有一定的催化增敏效果,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2质子2电子转移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步电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ErGO/MWCNTs),研究木犀草素在该复合物修饰电极(ErGO-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构筑了一种简易、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木犀草素的检测。结果表明,相较于裸电极和ErGO/GCE,ErGO-MWCNTs/GCE利用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对木犀草素的电催化性能,表现出更灵敏的电流响应。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2.5×10~(-7)~1.3×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0 nmol·L~(-1)。  相似文献   

17.
在酸性介质中,木犀草素在KMnO4-HCHO体系中产生化学发光,据此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测定木犀草素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化学发光强度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5.0×10-8~1.5×10-5g/m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3σ)为3.0×10-8g/mL,对8.0×10-7g/mL的木犀草素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和合成样品中木犀草素的测定。并探讨了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疏水性离子液体修饰玻碳电极,在0.2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为4.0~8.0)中,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示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研究了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木犀草素含量的新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上木犀草素氧化、还原峰电位均负移,峰电流增大。 在-0.2~0.7 V电位区间,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中,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表面发生的是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等电子等质子电极反应,电子转移系数α=0.5,吸附量为4.6×10-10 mol/cm2;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10~1.6×10-8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2×10-11 mol/L,回收率为98.7%~102.0%;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野菊花中类黄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木犀草素在0.04 mol/L B-R(pH 4.00)缓冲溶液中于 0.478 V(vs.SCE)和 0.450 V(vs.SCE)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当向该溶液中加入DNA分子后,通过比较电化学参数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的变化.可知木犀草素嵌入DNA碱基对间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得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通过二者的紫外吸收光潜对其嵌入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木犀草素的氧化峰电流Ipa与DNA质量浓度在2~12 mg/L的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a(10-5A)=8.68-0.322 pDNA(mg/L),相关系数r为0.989;建立了定量检测DNA的方法.并求得木犀草素和DNA嵌入作用的结合常数β=3.02×1011,结合数m=2.  相似文献   

20.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狼把草中的木犀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测定了狼把草中的木犀草素,建立了该中药中木犀草素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